田心耘-avatar-img

田心耘

30 位追蹤者
北京大學儒家思想哲學博士
avatar-img
38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即便在國際舞台取得重大成就,在內心深處,一代霸主仍然渴望母親關愛的眼神吧?那是潛藏人性中最深層的渴望。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1 釋「忍慈二者,不惜離分」。 「慈」的修煉分成入世與出世。閔子騫的孝行展現不忍之心,彰顯儒家悲憫之德;尸毘國王捨身救鴿,體現佛教慈悲無害行。慈悲源於不忍,非僅外在行為,更是內在動機的修煉。因慈心利他,終能邁向智慧與解脫之道。
Thumbnail
忍辱成聖是個人的修煉。轉身面對眾生,因為體驗過淪肌浹髓的痛苦,因此不願再把類似的苦痛加諸他人,這是「不忍」。 忍辱的堅毅,與不忍的仁心,因此是一體之兩面,難以分割。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9 釋「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然而生命的確是一所學校,因著學員程度淺深,自有不同設計。你學的越多,上帝給的越難。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8 釋「忍辱成聖,涵蓄長生」。 所謂「忍辱」,宗主有一善巧的對策:「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更早的佛陀則視這些無禮或無知的言行為送上門的「禮」,對於不愛的禮,自然就拒收啦!
Thumbnail
吃苦如吃補。草根的大白話版。換作古典的文言版,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文言或白話,重點如一:困境實乃人生之必需。
Thumbnail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弘一大師的名言,來自個人修為的心得,同樣適用於其他大宗師,比如天帝教的涵靜老人。  
Thumbnail
麻吉-avatar-img
2024/11/15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此言真的不假。這也是學修者首要學習修心的涵義。 麻吉非常喜歡弘一法師:李叔同。 俗世時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出世以後能萬緣皆空是令人景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