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開啟智慧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使眾生得安樂,勇於忍辱,勇於布施,因此修得智慧,不妨以佛陀弟子中公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例。

舍利弗本來修的是小乘,有一天忽然省悟只求一己了生脫死不足,轉而發心改學大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道,因此感通天神,天神遂下凡試道。

天神化作人身,在路旁嚎啕大哭。路過的舍利弗連忙上前撫慰,承諾自己一定全力幫襯。

哭者連連搖頭,這事不是人力可及,不必多問。舍利弗不死心,再三保證這忙一定幫到底。那人這才抽抽噎噎地說是母親罹患絕症,好不容易求得良醫診治,醫生開的藥引卻大異尋常,不但要人的眼睛,而且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

舍利弗想起佛陀的教示:成佛必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而且必須不惜棄捨頭目腦髓。當下慨然承諾,隨即挖下自己的左眼遞給孝子。

不想孝子悍然拒絕。說醫生指定的是右眼,不是左眼。

舍利弗心下涼了半截,但隨即又想,既然發了行菩薩道的願力,救人當然救到底,伸手探向眼眶,忍著巨痛挖出右眼。

舍利弗挖出眼珠,痛得死去活來。那個弄走他雙眼的孝子居然又狠狠地在他心上劃下一刀:「哎呀!這眼睛怎麼腥味這樣重呀!」好像擔心傷人的力量不夠,這年輕人又補了一句:「都說修行人的眼睛很香,你這眼睛腥得嚇人,哪裡入得了我母親的口?」

雙目已盲的舍利弗先是聽見他把自己的眼睛往地上摔,又聽見他使勁踩踏,宛若同時聽見自己的心碎裂的聲響。當下喟嘆:眾生如此難渡,我還當什麼菩薩?還是回來修我的小乘,自了生死算了!

這個故事有一個喜劇收尾。試道的天人現出原形,讚嘆舍利弗的慈悲心之外,瞬間復原他的雙目。

舍利弗因此不改初衷,繼續菩薩道的修證之路。



愚頑如我,拜讀如是的佛典故事不禁毛骨悚然。大修行者的棄捨身命即使是象徵,終究是高標,遠非我這般凡夫所能企及。相較之下,淨空法師的教誨就親民許多。

他在習學佛法之初,就有幸拜會密宗的章嘉大師。大名鼎鼎的大師難得一見,淨空法師趕忙向前請益入門的捷徑。大師聽完年輕學子的提問,一句話也不說,只是盯著他看,這一看,足足看了半個小時,方才吐出一個字來:「有。」然後呢?又等了五分鐘,終於吐出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

請問大師:如何入手?

這一問又等足二十分鐘,答案只有兩個字:「布施。」

年輕的淨空法師臨行之際,章嘉大師送了出來,又補了兩句話:「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

那是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布施對於生活本來就清苦的淨空法師,痛苦程度直逼割肉。但大師既然有言在先,他便乖乖照做。先是自己不愛的舊物,一、二年後,喜歡的也捨得了。再進一步,剛剛到手的新品,見到別人欠缺,也可以布施得歡歡喜喜。

如此六年過去,布施得乾淨徹底。隨身之物,僅剩換洗衣物與睡覺的鋪蓋。出家因緣也就在此時成熟。

初學布施,對象通常只限身外之物。菩薩布施的真正功夫,還在心上,把內心種種煩惱放下。

淨空法師說:那才是布施的真實義諦。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2 釋「若得如是,即覺大道」



avatar-img
35會員
171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1 釋「忍慈二者,不惜離分」。 「慈」的修煉分成入世與出世。閔子騫的孝行展現不忍之心,彰顯儒家悲憫之德;尸毘國王捨身救鴿,體現佛教慈悲無害行。慈悲源於不忍,非僅外在行為,更是內在動機的修煉。因慈心利他,終能邁向智慧與解脫之道。
忍辱成聖是個人的修煉。轉身面對眾生,因為體驗過淪肌浹髓的痛苦,因此不願再把類似的苦痛加諸他人,這是「不忍」。 忍辱的堅毅,與不忍的仁心,因此是一體之兩面,難以分割。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9 釋「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然而生命的確是一所學校,因著學員程度淺深,自有不同設計。你學的越多,上帝給的越難。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8 釋「忍辱成聖,涵蓄長生」。 所謂「忍辱」,宗主有一善巧的對策:「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更早的佛陀則視這些無禮或無知的言行為送上門的「禮」,對於不愛的禮,自然就拒收啦!
吃苦如吃補。草根的大白話版。換作古典的文言版,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文言或白話,重點如一:困境實乃人生之必需。
宗教經典中不乏以忍受巨痛證得碩果的故事,讀來驚心動魄。北京大學的樓宇烈教授作了另類解釋:佛經的許多說法未必是實指,而是象徵或譬喻。宗教信仰如果拋開理性與情感,藉此斂財或斂色豈無可能?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1 釋「忍慈二者,不惜離分」。 「慈」的修煉分成入世與出世。閔子騫的孝行展現不忍之心,彰顯儒家悲憫之德;尸毘國王捨身救鴿,體現佛教慈悲無害行。慈悲源於不忍,非僅外在行為,更是內在動機的修煉。因慈心利他,終能邁向智慧與解脫之道。
忍辱成聖是個人的修煉。轉身面對眾生,因為體驗過淪肌浹髓的痛苦,因此不願再把類似的苦痛加諸他人,這是「不忍」。 忍辱的堅毅,與不忍的仁心,因此是一體之兩面,難以分割。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9 釋「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然而生命的確是一所學校,因著學員程度淺深,自有不同設計。你學的越多,上帝給的越難。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8 釋「忍辱成聖,涵蓄長生」。 所謂「忍辱」,宗主有一善巧的對策:「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更早的佛陀則視這些無禮或無知的言行為送上門的「禮」,對於不愛的禮,自然就拒收啦!
吃苦如吃補。草根的大白話版。換作古典的文言版,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文言或白話,重點如一:困境實乃人生之必需。
宗教經典中不乏以忍受巨痛證得碩果的故事,讀來驚心動魄。北京大學的樓宇烈教授作了另類解釋:佛經的許多說法未必是實指,而是象徵或譬喻。宗教信仰如果拋開理性與情感,藉此斂財或斂色豈無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清淨心布施,果報難量 行布施不在於所布施的物品是多是少,它的殊勝處在於是否有清淨的信心,即使只有布施兩枚錢,所得到的果報也是難以衡量的。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不管是佛的形象、舍利、塔廟我們都應該要供養,也要勸導眾生一起來作供養,因為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親手去做,就算時間不允許,也要用其它方式盡量參與,把握這樣的修福機會。」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清淨心布施,果報難量 行布施不在於所布施的物品是多是少,它的殊勝處在於是否有清淨的信心,即使只有布施兩枚錢,所得到的果報也是難以衡量的。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不管是佛的形象、舍利、塔廟我們都應該要供養,也要勸導眾生一起來作供養,因為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親手去做,就算時間不允許,也要用其它方式盡量參與,把握這樣的修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