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曙色曉露聞道歌

104公開內容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田心耘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1 釋「忍慈二者,不惜離分」。 「慈」的修煉分成入世與出世。閔子騫的孝行展現不忍之心,彰顯儒家悲憫之德;尸毘國王捨身救鴿,體現佛教慈悲無害行。慈悲源於不忍,非僅外在行為,更是內在動機的修煉。因慈心利他,終能邁向智慧與解脫之道。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忍辱成聖是個人的修煉。轉身面對眾生,因為體驗過淪肌浹髓的痛苦,因此不願再把類似的苦痛加諸他人,這是「不忍」。 忍辱的堅毅,與不忍的仁心,因此是一體之兩面,難以分割。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9 釋「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然而生命的確是一所學校,因著學員程度淺深,自有不同設計。你學的越多,上帝給的越難。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8 釋「忍辱成聖,涵蓄長生」。 所謂「忍辱」,宗主有一善巧的對策:「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更早的佛陀則視這些無禮或無知的言行為送上門的「禮」,對於不愛的禮,自然就拒收啦!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吃苦如吃補。草根的大白話版。換作古典的文言版,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文言或白話,重點如一:困境實乃人生之必需。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宗教經典中不乏以忍受巨痛證得碩果的故事,讀來驚心動魄。北京大學的樓宇烈教授作了另類解釋:佛經的許多說法未必是實指,而是象徵或譬喻。宗教信仰如果拋開理性與情感,藉此斂財或斂色豈無可能?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嫉妒使人瘋狂。呂后收拾亡夫生前的最愛絕不手軟。她先是把幾乎搶走太子寶座的如意毒死,再把美貌的戚姬整成「人彘」,還不忘帶親生兒子來「欣賞」自己的「傑作」。只是萬萬沒想到,仁厚的惠帝無法認同母親的心狠手辣,一病年餘,最終英年早逝。呂后的怒火,燒死的不僅是仇敵,更有自己的親兒。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不論天帝教或佛教,教義始終深信個人的修道成果可以是另類的盡孝,而其效果,絲毫不遜世間的順孝。其澤不僅及於至親生前,甚至可以潤澤死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田心耘
污名化的孝與愚孝大抵相去不遠。孔子與大孝子曾參論述「孝」,卻把一般定義的孝順視作最低階。盡孝依各人背景、資源不同,有不同的盡孝方式,然根本核心,都在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換言之,孝從來不局限家門之內。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