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寶藏巖歷史聚落與文化創意產業

    在台北市熱鬧的公館夜市邊,夾在新店溪與小觀音山(也就是自來水博物館內的小山丘)之間,有一片類似香港從前的吊頸嶺,卻罕為人知的違建聚落-寶藏巖。
    或許這片直切入溪邊的山坡的唯一出入口是隱藏在毫不起眼的巷弄中,所以數十年來成為三不管地帶,與整個社會或都市保持著半隔絕狀態,二百多戶違章建築就層層疊疊的慢慢長出來,逐漸形成獨特的建築形式與族群文化。
    這個聚落與其他社區最大的不同在於空間結構,因為是在前後無路被阻隔的一片小山坡上,隨意增建蓋出的二百多戶建築,沒有我們習慣的街道或正常的巷弄,在此地也許你要爬過許多人家的屋頂,穿過別人的後院才能進得了家門口,這種充滿神秘通道,以及各種詭異的小空間,在目前這個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社區裏,顯得非常特別。
    十多年前,因為政府在都市綠色休閒遊憩的趨勢下,想沿著河岸蓋自行車步道,營建親近自然的空間,這片躲藏的聚落才被發現,進而計劃全數拆除。後來在台大城鄉所及一些民間團體的努力之下,台北市文化局將此處登錄為第一個以整個聚落為主體的歷史建築,經過多年的整修與研究規劃,將原先二百多棟建築分為「寶藏家園」、「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及「國際青年會所」,從今年起陸續開放民眾參觀。
    其中藝術村包括了17間駐村工作室,讓國內外藝術家申請進駐,14個微型群聚,讓有志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朋友當做工作室,同時也有幾個藝術表演排練室與展覽空間。走在這些高低錯落的巷弄中,看著許多藝術工作者展示著他們的創作,想起這些年來台灣從各級政府到民間,大家有志一同的朝著文化創意產業在努力,這也為整個社會帶來新的活力,而且這些新型的產業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時,也跟著會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其實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流是不斷蓋工業區,科學園區以及冷冰冰的豪宅大樓,每個人除了工作與消費,似乎真正與在地有關的生活都不見了,然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工作多半與日常生活有關,也與在地的歷史與情感有關,和各地自然景觀也有關連,這種不再以經濟生產做為唯一目標的社會,才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像寶藏巖這樣的古老聚落,在現今「都市更新」的口號中不斷消逝,而且寶藏巖聚落這樣雜亂的外觀,似乎也不見容於都市「整齊乾淨」的景觀要求,可是當我們不斷地拆除那些古老建築,屬於城市與時代的共同記憶也會隨之消失。
    作家董橋就曾經寫過:「不會懷舊的社會注定沉悶、墮落,沒有文化鄉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董橋說的,大概是指我們不能忘掉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與國家的精神吧!也有位朋友說,若是回憶得愈少,表示你的性情愈來愈冷酷了,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通常會回憶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時光,而這些時光一定與當時與我們相處的人有關,因此念舊通常也會抱持感恩的心情,感謝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人。
    類似寶藏巖或萬華的剝皮寮老街,都是時代的記憶,透過這些被特意保留下來的建築,讓大家不會忘記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一個有根的民族,會走得比較安心、比較篤定,這也是為什麼要留下古蹟的原因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