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科學、女性與電影:淺談科學史上的放射成就

史上第一張X光,為倫琴夫人的手
史上第一張X光,為倫琴夫人的手

放射師節快樂:游離輻射的誕生

你知道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誰獲得的嗎?答案是威廉·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他於1895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射線,並將這種射線命名為X光,他發現了這個射線穿透人體後會在底片上顯影,有傳言說:起初他還以為這是一種來自撒旦的妖術,因此不敢公開自己發現的結果,經過倫琴夫人勸說後他才願意公開自己的研究。他的發現為科學界帶來了一種「可能性」,一種探究未知的可能性,而自此,11/8便成了大家公定的「放射師節」。

被看到的女性科學家:瑪麗居禮

海報可見散發綠色光芒的鈾
提到放射線科學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科學家:瑪麗·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或是各位所熟知的「居禮夫人」,瑪麗居禮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將的女性科學家、唯一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在不同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士。
那個科學正在走向新發現的科學大爆發時代,女性科學家是不被重視的,當時瑪麗想以倫琴的新發現作為基礎延伸研究鈾射線(Uranium),然而她無法獲得大學任教職位與單位的資助,也因此她只能在自己所建立的破敗小屋裡做實驗,而她的先生皮耶·居禮(Pierre Curie)在得知她的研究之後也開始加入其中,最後他們共同發表了幾項結果:
  1. 有關於科學界認為原子是穩定的這件事是錯誤的。有部份的原子是不穩定的,他們會在一定的時間減低質量,這違背了「質量守恆」定律,而這個過程被後世稱為衰變(decay)
  2. 發掘具有上述的元素包含鈾(Uranium)、釷(Thorium),以及由他們共同發現的元素釙(Polanium),值得一提的是Polanium的名字取自波蘭(Poland)以紀念瑪莉被瓜分的祖國。
  3. 呈上,他們將鈾在夜晚裡會發出綠色光芒的性質稱為「放射性」(Radioactive),羅莎蒙·派克(Rosamund Mary Ellen Pike)主演的《居里夫人:放射永恆》的海報致敬了這兩個特質。
根據皮耶居禮本人的回憶錄,以上的研究幾乎都是瑪麗本人做出來的,他在整個實驗與公開發表裡充其量只是個助手而已。而在當年女性不被允許發表演講,因此瑪莉居禮無法於參訪倫敦皇家科學院時發表研究結果,甚至在1903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前夕,有人告知了皮耶居禮諾貝爾不打算授予獎項給瑪莉居禮,因為他們認為「女性科學家無法自己一人達到這個成就」,最後在皮耶居禮本人的抗議下,諾貝爾獎才勉為其難地授予瑪麗諾貝爾物理學獎。
瑪莉居禮的實驗室
不過若你以為拿下諾貝爾獎之後瑪麗就會獲得更多的尊重與研究資源那就大錯特錯了,當時巴黎大學為了在諾貝爾獎之後留住皮耶居禮,他們開出了優渥的條件與薪資,然而他們卻不願意給瑪麗居禮一個職位,甚至是拒絕修繕她的實驗室,引述筆者本人的教授曾經說過的話:「那個環境根本就已經破敗到不能稱為實驗室了」
一直到1906年,她的丈夫死於一場馬車意外後,巴黎大學才不情願地施捨了一個職位給瑪麗居禮,成為了巴黎大學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而在皮耶居禮死後,瑪麗並未停下她的手上的科研工作,在1911年,她被披露與小五歲的有婦之夫在一起,她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甚至被小報描寫成「一個破壞別人家庭的外國猶太人」,法國人民對她的憤怒達到了最高點,直到她在同年拿下了她的第二座諾貝爾獎:化學獎,表揚其在挖掘兩個新元素與提純的貢獻,對她的風波與輿論才得以消停。
值得一提的是,從未有人指責過與瑪莉在一起的男性,而同期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風流成性,人盡皆知,卻未曾有人指責過這位科學家,當年對於女性道德近乎苛求的高標準也不言而喻。

無法被看到的女性科學家:麗澤邁特納

麗澤邁特納,歷史上陪榜諾貝爾最多次的科學家
瑪麗居禮的實驗室後來也培養出了許多諾得獎者,其中包含她的大女兒伊雷娜·居禮(Irène Joliot-Curie)發現了人造同位素的可能性(甚至她原本有機會獲得第二個諾貝爾獎)。
而瑪麗居禮的故事還是最幸運的了,有些女性科學家終其一生都沒有被看到,她就是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知名於其對於核分裂(Nuclear fission)的研究和模型建立與對於和平倡議,反對當時曼哈頓計畫建立核子武器並以核子武器攻擊的和平主義。
剛剛提到,伊蓮娜居禮所錯失的諾貝爾獎與麗澤邁特納所做的研究相同,當時伊蓮娜居禮發現了核分裂的反應可能,卻因為擔心論文發表造成家庭形象的影響(要知道,當時居禮家已經是國際有名的了,在數學是和電腦模擬還沒建立的情況下僅觀察到現象就貿然發表告訴大家原子核竟然會分裂,那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的),最後由麗澤邁特納的實驗室發現並發表。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麗澤邁特納以非常精準的數學式搭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計算出在核分裂過程裡損耗的質量會轉變為能量,這一貢獻也使她被後世人尊稱為「原子彈之母」,然而諾貝爾獎做了一個更過分的選擇,它們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同樣有貢獻的奧托·哈恩(Otto-Hahn-Preis),而麗澤邁特納也在其一生陪榜諾貝爾獎43次,從未獲獎。

致:科學家,提倡科學教育的電影

近年有許多以人物傳記或是提倡科學教育的電影出現,比起以往以男性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特斯拉等作為敘事主體的電影,近年也出現了許多以女性科學為敘事對象或致敬對象的電影,比方今年上映的電影《科學少女》(S-Girl, 2022)所致敬的和物理學家與化學家林清涼教授、吳嘉麗教授,以及在四年前於多倫多影展首映的《居里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2019)。
能看到更多電影以女性做為敘事主體絕對是一件好事,《居里夫人:放射永恆》這部電影裡穿插了對於輻射研究史的發現與使用,從曼哈頓計畫、核子試爆、第一台直線加速器治療癌症病變等多方角度探討游離輻射有優缺,觀影者也會觀看瑪麗居禮所面臨的困境,甚至了解到當時的設備是多麼地簡陋,也因此儘管筆者認為在瑪麗居禮的人生故事呈現不足且過於寡斷,但做為科學教育電影來說,這部電影依然是入門者了解游離輻射的一部電影。
最後不得不提,本篇文提及作為原子彈之母的麗澤邁特納是反對核武的存在的,而有另一位科學家則被尊稱為「原子彈之父」,他就是曼哈頓計畫的主持者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同時也是著名導演諾蘭下一部同名自傳電影作品的探討對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