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淨土十要》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
第一要 (明.蕅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附:四十八願
第二要 (宋.遵式)往生淨土懺願儀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第三要 (明.成時)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第四要 (隋.智顗)淨土十疑論
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傳 唐洛陽罔極寺慧日傳 宗賾禪師蓮華勝會錄文  大智律師淨業禮懺儀.序
第五要 (唐.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上/中/下 附:破妄念佛說.舊跋
第六要 (元.天如)淨土或問
第七要 (明.梵琦)西齋淨土詩.上/下 蓮池大師答蘇州曹魯川書 蕅益大師答卓左車茶話書 蕅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第八要 (明.妙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上/下
第九要 (明.幽溪)淨土生無生論 (清.道霈)續淨土生無生論 (明.幽溪)淨土法語 (清.省庵)勸發菩提心文 九人傳
第《十要》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序 1剎土門  2緣起門  3部類門  4教相門  5理諦門  6稱性門  7往生門  8見網門  9修持門  10釋異門
附:    (清.徹悟)禪師語錄.序.上/下
附本 (北魏.曇鸞)往生論註.上/下 略論安樂淨土義 婆藪槃頭法師傳 北魏曇鸞法師傳
(明.廣貴)蓮華世界詩 如來弘願1  苦勸回韁2  翻然嚮往3  一意西馳4  執持名號5  聖境現前6  發 明心地7  華開見佛8  廣度眾生9
(清.省庵)勸修淨土詩
---------------------------------------------------------------------------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法界緣起也。何謂法界。吾人現前一念之心。不唯非塊然。亦復非倐 爾。纔有能起。即屬所緣。非能緣者。不得已強名之曰無相。然虗空兔角亦受無相之 名。而虗空有表顯相。兔角有斷無相。非真無相。又不得已強名此無相曰真。唯其無 相而真。故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皆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真心中炳然齊現。 而皆以自心為體。非別有物心無相而真。從心所現一切諸法莫不無相而真。是故於中 隨拈一毫末。一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無餘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 一字罔非自心之全體大用。而欬掉名字之外更無一法可得。此所謂法界也。何謂法界 緣起。聖凡皆此法界。非麤妙。無減增。不涉生死。不干迷悟。而悟順法界故出生二 種涅槃。迷逆法界故妄現二種生死。迷逆生死。法界宛然。無奈眾生從未悟故終不能 了。諸佛菩薩愍之。從一真法界起種種因緣。世出世間事類無算。一介螻螘萬聖互 援。神力既同慈心亦等。而眾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齊。於諸佛菩薩平等光中。有有緣無 緣及緣中淺深久近之異。緣分差等化辨從違。若或無緣徒勞引領。此所謂法界緣起 也。是故建化門中只論繫珠一義。如法華妙典廣談宿因。先聖以四釋闡明(因緣釋.約教 釋.本迹釋.觀心釋)而必以因緣居首。由緣匪一故教網弛張。由教無方故恩德貫徹(指本迹)。由恩不可窮盡故得消歸自己領納家珍(指觀心)。故知因緣即第一義。從上列祖極重 時節因緣。良以無法與人亦無語句。情種熟處假說心傳。儻其不然。契理而不契機。 有句盡成非量。空花界裏無自立宗。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夫眾生 情愛牽連幻成。世界妄執緣影遂立。前塵觸之則生死浩然。究竟皆歸於業海。然而業 繫之內尚且天經地義萬邦作孚。況諸佛菩薩悲智無涯色心俱寂。本真如以起用。稱法 性以垂機。觸之則生死銷亡。究竟皆同歸祕藏大事。該乎九界深恩施(音異)於塵年。無 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此與六環業繫為何如而可反恣睽違不從標準。是旨 也。精研藏教備考羣宗。由忍土而遐攬十虗。從末流而曠觀三際。則求生淨土一法誠 法界第一緣起矣。說者謂阿彌願勝駕越諸方。然諸佛願等子等心等。法性海中那容優 劣。而千經萬論極口指歸樂邦。十方廣長同聲勸讚光壽者何哉。緣在故耳。緣何謂 在。信也。何謂不在。不信也。信不在處惡業障之。如夜行者滅火而趨險道。如破浪 者卷帆而鼓橫橈。事同背馳寧止紆曲。又諸佛四土。上三土容有橫義。至同居土大都 有豎無橫。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補處國土。即緣生而顯稱 性五塵佛身。因應化而見法身真常說法。從眾鳥而聞梵音深遠。以要言之。法法圓融 塵塵究竟。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緣深故耳。緣何謂深。信深也。何謂淺。信淺也。信根淺處恒情域 之。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何由大方闊 步豁破無明。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從凡階聖不退為難。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注。雖陷惡逆悉記往生。纔得往生便圓踞三不退地。且見阿彌即見十方諸佛。生極 樂即生一切剎海。乃至阿彌一光極樂一塵。悉能於中頓證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 等法。而不出剎那際三昧。夫諸佛度生如彼難。阿彌度生如此易者何哉。緣久故耳。 緣何謂久。信久也。何謂近。信近也。信緣近處時分限之。如捨調弓而引彆弣。如放 馴[馬*步]而服野駼。戰勝之功當在異日。如上所論專重有緣。緣深則境界難思。非等 覺十地所能測。緣久則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要之阿彌非有加於吾心也。吾 心一念離絕故聖凡無在。吾心萬法頓融故四土無在。吾心不屬時劫故十世剎那無在。 吾心不屬方隅故微塵剎海無在。吾何歉乎哉。特仗增上因緣一顯發之耳。曾有久習神 呪者一夜重魘。見獰物持之置巨石下。其人怖急憶誦素所習呪。遂見獰物倒散裂石而 醒。設素未習呪或習未純熟。緣種不深。斯時也欲不寱死得乎。然夢中真言復是何 物。倒獰裂石誰實使之。皆即我現前一念之心也。自心神呪喚醒自心魘人。淨土法門 亦如是。自心之阿彌還度自心之生死。故知因緣之義甚深甚深。抑聞魘之重者不許持 光照。照即死。不許抱令起。抱多失心。唯就闇中俾熟識者大呼其名。連聲呼之無不 解者。淨土法門亦如是。劫濁盛時眾生魘重。毋以持名雜叅話。毋以麤心習勝觀雜叅 話。則濁智騰波定起邪見。所謂照之即死者也。習勝觀則非其境界。定起魔事。所謂 抱多失心者也。唯以現前一念無明業識之心。令其專稱阿彌陀佛名號。無間一心未有 不親證親到者。法門至此愈卑而愈不勝。仰愈淺而愈不可俯。自呼自應自魘自醒。一 心之本元頓彰。法界之體用全揭。無庸鑽仰。秖麼修行。儻未悟透根源。寧可顓蒙合 妙。夫顓蒙念佛。至矣極矣無復加矣。但恐法門之戲論難忘。生死之天懷不切。或執 牟尼而視同瓦礫。或以指爪而撮摩虗空。或抉瞖而與眼以明。或傳經而苦舌之鳺。如 此則揚之與抑總莫暢乎本懷。而信之與疑皆不成乎三昧。間有大智。知進知退知存知 亡。而未遘至人未獲圓悟。未窮極致未學要詮。欲升永明之堂。入楚石之室。居五濁 之世。闡難信之宗。殊非聊爾。嗚呼至人幽矣。圓悟皇哉。若無要詮誰與窮極。昔 靈峰老人以正法眼選定《淨土十要》一書。剞劂未全。乙未以後梨棗四散。迄丁未年焚失 數種。成時竊念像季久轉。唯此一門契理契機。而淨土諸書唯此諸要盡美盡善。爰加 點評稍事節略。又倣慈雲懺儀二門合行之例。會幽谿二要為一要。而自以觀經初門. 彌陀行儀二種謬附之。其序首要解尊經也。要之要也。次慈雲重行也。次新附二種亦 行經也。三者而後則天台紫閣師子林鄞江西齋幽谿以迄於袁。皆以時也。又天台以論 主冠本宗。袁以白衣殿。不盡以時也。訂訖倡募流通。而大心緇白共成焉。修捨沙門 成時合掌稽首重為告曰。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弘名念念之間欣厭具 足。如出幽獄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莫回。高 置身於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驚慙。二者。叅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 墮寧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餘宗。在昔之時不必改 絃。但加善巧迴向。在今之世秖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 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儻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 受持寧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棄無餘。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已上三要頗切今時。儻能真實指迷。我願捨身供養。十方三世共聞此言。戊申端陽日相似菩薩 近住男成時稽首書于華陽度雲精舍之雲氣樓。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總目/古歙後學 成時 評點節略
淨土十要》杭州重刻.序(清.古崑)
淨土十要者。乃靈峰大師徹底悲心之所結集也。堅密大師剖心瀝血之所流通也。自古宏淨土者。未有如此直剖心宗。力救時病。可謂將法王最勝寶藏一旦盡開。普施大地眾生現成受用。猶有不肯死心承當者。真是愚之甚癡之極矣。靈峰云。深信發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堅密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莫回。又云。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儻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此乃二大師。哀憐末世之大慈大悲真語實語。大舌輪之所同說。金色臂之所常垂。皆此意也。願深思之。願深思之。愧哉。吾本屠門之子。地獄之人。賴佛光垂照。善友提攜。乃知厭苦發心出家。屢蒙師友重重開示。始慕宗乘。愧宿障深厚。參究數年。只解偏空而已。於咸豐辛酉。在明因寺。忽遭兵災。方覺前來學未真實。幸佛恩加被。在大難中。雖傷一足。猶可奔逃。遂隱居於普陀佛頂山慧濟寺。於夏月間。細閱此書。感激之至。如多年闇室。忽遇明燈。可惜從前不肯細讀。空過光陰。悔之不及。自此盡棄舊習。專學持名。欲具欣厭。故然兩指。十念記數。皆從此起。有淨侶妙能大師。與余頗似宿緣。一見歡喜。乃共行之。見十要序云。像季久轉。唯淨土一門。契理契機。而淨土諸書。唯此諸要。盡美盡善。因兵燹之後。此板無存。遂發誠心。勸募重梓。唯願十方三世。共遵此書。同念彌陀。同生淨土。方慰諸佛廣長。二師願力也哉。同治十一年壬申夏日。戀西學人玉峰古崑。在明因寺西樓。敬燃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稽首謹序。
甲午年。春王月。望日。吾弟某。不辭勞苦。持古本十要而來。云及此書(現身說法)多謗襌宗。噫。若作謗會。是真謗矣。夫諸宗讚揚者。皆法也。所呵者。皆弊也。如我襌宗呵斥教律淨土者。尤甚。豈可竟作門庭人我鬥爭法會耶。其實法法平等。一一皆同出於一源。我佛豈有自相矛盾之理乎。故楞嚴二十五大士。位位第一。獨大勢至一章。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證入。足驗法門收機普。利益廣。易於成就者。不言可知。憶我始祖釋迦一代宣揚。處處指歸。此法乃當機之當機。又第一之第一。可以不必排抑矣。故列祖弘通修持者。不一而足。但我等多隨流俗知見。出口入耳之學。未肯曠觀古今。沈思默會其義。謂愚夫愚婦之工夫耳。倘能入得此門。法法皆不相背。何觸之有。請深思之可也。否則。滿目盡是荊棘泥途。豈能博覽諸宗。徧遊法界。受百城煙水知識之益乎。清光緒二十年甲午。七月佛歡喜日。書成。釋觀如。略序緣起於廣陵藏經襌院之清泰室中。
《淨土十要》印光大師.序(1930年)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複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已證悟者,直登上品。未斷惑者,亦預聖流。是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統攝群機,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而況時值末法,人根陋劣,捨此別修,不但具縛凡夫,莫由出離生死,即十地聖人,亦難圓滿菩提。以故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清涼,永明,悉皆發金剛心,為之宏贊。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橫超三界,複本心性也。竺震著述,多難勝數。蕅益大師,選其最契時機者九種,並自所著之彌陀要解,名為《淨土十要》。欲學者由此具識如來度生之要,與一法普攝一切諸法之所以然。大師逝後,其門人成時,欲遍界流通,恐文言繁長,卷帙博大,費巨而難廣布。遂節略字句,於各要敘述意致,加以評點,實煞費苦心。惜其自恃智能圓照,隨閱隨節,不加複勘,即行付刊,致文多隱晦,兼有口氣錯亂,詞不達意之處。民國七年,徐蔚如居士見訪,以彼經理刻藏經事,因祈彼搜刻原本。後彼即刻彌陀要解,西方合論二種。今具得原本,李圓淨居士,擬照前《十要》章程重刊,凡時師所作敘述評點,一一照錄。唯補時師之歉缺,不滅時師之苦心。仍作四冊,以所節有多少不同,故卷鬚重調。西齋詩,念佛直指,昔則前後倒置,今調令適宜。各冊末附各要文,及徹悟語錄。又另以往生論注,蓮華世界詩,合一冊,作附本,共成五冊。均與《十要》文義宗旨符合,了無差殊。如帝網珠,互相掩映。令諸閱者,深知淨土法門,為一切諸法之歸宿。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庚午仲冬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續編下)
---------------------------------------------------------------------------
印光大師論《淨土十要》
然淨土書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斷疑生信,尤推《或問》、《直指》、《合論》,為破堅沖銳之元勳也。(增廣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戊戌年稿)
一書者,《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為蓮宗之寶鑒。痛哭流涕,剖心瀝血,稱性發揮,隨機指示。雖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舍此則正信無由生,邪見無由殄也。就中最要者惟《要解》。而初心入門,斷疑生信,作險道之善導,示寶所以必趣者,天如《或問》、妙葉《直指》,尤為破堅沖銳之元勳也。(增廣卷一與悟開師書)
若欲研究,當看《淨土十要》。此書乃蕅益大師于淨土諸書中,采其菁華,妙契時機,最為第一。其開首《彌陀要解》,自佛說此經以來,為西天、東土中,絕無而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增廣卷一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增廣卷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增廣卷一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淨土十要》,乃蕅益大師以金剛眼,於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至於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雖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增廣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淨土十要》,斷疑啟信,乃破堅沖銳之元勳,當先讀之。(增廣卷一與玉柱師書)
《彌陀要解》,為自有此經以來之妙注,實為修淨業者之指南。其書載於《淨土十要》之首。《淨土十要》,乃大師采淨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機者,匯而成之。共十種,故名《十要》。以《要解》注經,故居其首,乃尊經也。(增廣卷一複酈隱叟書)
寶王論,在《淨土十要》中,今將去年所排本寄來,則得大利益矣。從前木刻本,皆蕅益大師門人成時所節略本,以文多難流通,故特節略。而成時大師,聰明過人,過於自任,隨閱隨節,並未再閱,故致其中毛病層層。有詞不達意者,有口氣錯亂者,有文意全反者。(在西方合論,第40頁6行,去二用字,則文義反矣。此經,凡以義,通作用,時師不察,遂去之。)若肯複閱一次,決不至留此遺憾也。且所刪過多,居五分之二尚多。故光初令蔚如搜羅而刻,後幸十種皆得,故特排印萬部,祈閱光序自知。(續編上複念西大師書)
《淨土十要》,為淨土法門最要之書。此次所印,又附數要書要文。得此一書,依之修持,譬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一直前去,了無差錯。門外漢,每每不以書中所說為是,輒求口傳心授之秘法。此乃習聞外道口傳心授,方能得道之邪說,誤認佛法亦如是。可悲可痛,切勿染此邪見。(續編上複梁慧棟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十要》,為至深至切之典。(續編上與趙奉之居士書)
再欲看最切要,極深妙,又易於領會者,當看《淨土十要》。(續編上複修淨師書)
此《十要》,乃當日原本,非前木刻之節略本。讀此而能信得及,則一切知識,一切經教,各種法門,皆不能搖動其信心矣。(三編卷二複常逢春居士書一)
《十要》乃諸佛諸祖所讚歎而宏揚者,當遵守之。如忠臣之奉明主聖旨,孝子之遵慈親遺囑,切勿見異思遷。( 三編卷二複慧華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淨土十要》一部。末世之人,不依此修,則雖是修行,亦可憐也。以不知仗佛力,而偏欲仗自力,則恐永無出生死之日矣。(三編卷三複白靜修居士書)
今為寄《淨土十要》一部。此書為淨土法門之最切要者,當息心讀誦。則法門之所以,修持之法則,舉凡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之道,均可悉知矣。(三編卷三致張增純律師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大般涅槃經》卷31說「定、不定」業: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蓮池大師七筆勾》,朱智超/注釋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大般涅槃經》卷31說「定、不定」業: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蓮池大師七筆勾》,朱智超/注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以故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世謂為淺近。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禪師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以故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世謂為淺近。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禪師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