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嶽元珪之"三能三不能"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

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師覩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彼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師即為張坐,秉鑪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婬乎?」曰「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婬,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更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効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垂誨。」師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皆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間,必有諠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幡環珮,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震電,棟宇搖蕩,宿鳥聲諠。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後,無令外知,若為口實,人將妖我。」以開元四年丙辰歲,囑門人曰:「吾始居寺東嶺,吾滅,汝必寘吾骸于彼。」言訖,若委蛻焉,春秋七十三,門人建塔焉。

語譯」<嵩山嶽神求五戒於元珪禪師的故事--佛有三不能?>

嵩嶽元珪-人名規範資料庫/ 《禪宗史》(36):嶽神歸服/

宋.釋紹曇<嵩岳珪禪師移樹圖贊>:「野樹無要作麽移,蓋頭茅免八風吹。直饒深入那伽定,弄鬼精魂誰不知。」

唐.許籌<嵩嶽珪禪師影堂記>:珪公覺道靈感,莫可周名,獨有嶽神為大師移植松柏於東岩事,碑塔所不書。…… 而大師謂其徒曰:「吾歿,有塔我者,有碑我者,無紀是事。人將襖我也。」

大唐中嶽東閒居寺故大德珪和尚紀德幢》云:自達摩入魏,首傳惠可,可傳(僧)粲,粲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法)如,至(元珪)和尚,凡歷七代,皆為法主。

弘忍云「傳吾道者,只可十」,分頭並弘:荊州神秀,潞州法如,安州玄賾,資州智詵,華州慧藏,隋州玄約,嵩山老安,楊州(高麗僧)智德,白松山劉主簿,韶州慧能

楊曾文<敦煌遺書中禪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河南省嵩山會善寺遺址的《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之碑文,提出了中國禪宗最早的付法祖統說。菩提達摩來華傳法,「入魏傳,可傳,粲傳,信傳,忍傳如」。《傳法寶紀》繼承了這個說法,並加以發展,說菩提達摩惠可(慧可)以後,「惠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及乎大通(神秀)」,並為他們立傳,介紹傳法事蹟。

朱麗霞<少林法如禪宗六祖身份的建構與喪失>:法如 (638— 689) 是禪宗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對北宗禪及少林寺禪法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在許多文獻中,法如為禪宗六祖(但後來禪宗史改為慧能)。他的弟子元珪(644— 716)的再傳弟子有靈運、仁素、智嚴、惠超等…….。《傳法寶紀》:「(元珪)宿殖德本,無師自悟。及少林尊者開示大乘,諮稟至道。晚年居龐塢阿蘭若,遠近縞素受道者,不復勝記。」《宋高僧傳》只為神秀、慧能、老安三人立傳,…..唯一隱沒無聞的就是法如。《景德傳燈錄》不僅將法如名字遺漏,而且元珪又被竄改為他人弟子:“後謁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于嶽之龐塢”,此處的“安國師”慧安(老安)。 這樣,法如一系從北宋僧史中被抹殺了。宋代,南宗禪已蔚為大觀,其他的法系積弱不振,或蕩然無存,其前代祖師的重要性就被稀釋了。

陳堅<「破竈墮」與佛教「無神論」>:破竈墮元珪乃同門師兄弟

宋.普濟《五燈會元》:嵩嶽破竈墮和尚,不稱名氏,言行叵測,隱居嵩嶽。山塢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竈, 遠近祭祀不輟,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以杖敲竈三下,曰:「咄!此竈只是泥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竈乃傾破墮落。須臾,有一人青衣峩冠,設拜師前,師曰:「是甚麼人?」曰:「我本此廟竈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此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疆言。」神再禮而沒。少選,侍僧問曰:「某等 久侍和尚,不蒙示誨。竈神得甚麼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 成,別也無道理為伊。」侍僧無言。師曰:「會麼?」僧曰:「不會。」師曰:「本有之性,為甚麼不會?」侍僧等乃禮拜。師曰:「墮也,墮也!破也,破也!」…… 時號為「破竈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6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3/03/04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2023/03/04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2023/02/28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Thumbnail
2023/02/28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Thumbnail
2022/12/11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Thumbnail
2022/12/11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網路上有人說<佛有三種人不度、佛有四件事做不到……>,被各處轉貼、傳講,卻不知「原創作者、張貼日期」[1],茲摘錄其文如下:
Thumbnail
網路上有人說<佛有三種人不度、佛有四件事做不到……>,被各處轉貼、傳講,卻不知「原創作者、張貼日期」[1],茲摘錄其文如下:
Thumbnail
「深信大乘,不謗因果。但真諦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語道斷故,心智路絕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義空,不可得空。」夫此第八識,是真,是假,不可定執。首楞嚴經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釋曰。梵語阿陀那者。此云執持識。此識體淨。被無明熏習。水乳難分。唯佛能了。
Thumbnail
「深信大乘,不謗因果。但真諦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語道斷故,心智路絕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義空,不可得空。」夫此第八識,是真,是假,不可定執。首楞嚴經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釋曰。梵語阿陀那者。此云執持識。此識體淨。被無明熏習。水乳難分。唯佛能了。
Thumbnail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Thumbnail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Thumbnail
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隱隱常見。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隱隱常見。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