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訊
導演:周美玲
類型:劇情、歷史
語言:外省腔漢話(我查了一下比起山東話更像膠東話,總之若有誤或重複我再來修改)、台灣腔漢話、台話、原住民語(泰雅)、日語、山東話、廣東話、海陸客語、英語等
片長:1小時53分鐘(113)
首映:2022年10月28日
觀影心得|2022.11.08
由於不是台語片那樣難以看到的老片,便不概要劇情內容了。至於下列所提各點,我自認眼界並不廣也不夠專業,個人之見僅作參考。
在這部電影中能看到不少分割構圖,比如石灘事件發生後,陳萍問大隊長說會不會鎮壓他們,大隊長離開之時與陳萍之間隔了一個巨大的黑影;還有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幕:杏惠從碉堡回來,陳萍幫他擦拭身體後擁抱,兩人所在的澡間呈現暖色調,然而隔著柱子,畫面右方卻是藍色調的冰冷床鋪。以受難者視角拍攝的畫面也很淒美,像是倒過來的海、探頭的蝸牛等等。
在權力的塑造上(暫不考慮真實情況為何)其實前後有些不對應,像是前段面對思想犯們的不合作行動,這些看管他們的人可說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還為了簽名人數不夠承受上級壓力,囚犯與獄監之間隱隱抗衡;但到了後段他們可以動用私刑,這是比起威脅等精神壓力還要更直接的做法,卻不是一開始就使用;我想或許是循序漸進的節奏也不一定。而在石灘事件中也塑造出陳萍話語的重量,原本的權力階層在暗處呈現變化,本由大隊長>獄監≒囚犯,變成了陳萍>大隊長>獄監>囚犯。
在國民政府形象塑造中,有了羅幹事被救而軟化、大隊長因動心而偏心等,我猜是不是不願意把國民政府的負面形象說死,因此安排了幾個刷白的角色平衡壞人;不過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做法有利於二分法失效,在「好壞」問題上能站回中立點去思考。當然崔姐線就充滿諷刺味道了,讓這個思想改造基地成為了即便成功「感訓」,只要上面說不行就仍是罪人的矛盾思想。
我認為嚴姐線有個小瑕疵,就是那些紙條理論上不應該在嚴姐處被發現。從他兒子的年齡可知他至少在綠島待了四年,連陳萍都知道不能留證據,嚴姐又怎麼會粗心至此呢?不過凡事沒有絕對就是了。
而嚴姐的信仰也讓我想起基督教在羅馬時代被壓迫的其中一個事件,就是這群信徒在羅馬競技場中並未流露恐懼,反倒因為能夠回到主的身邊而真正視死如歸──嚴姐安撫驚醒的杏惠時所說的禱詞仔細想想其實就是雞湯,但我認為基督教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的雞湯是為瀕死者、失去希望者所準備的復活之湯。我本身並不信仰這個宗教,但我認為他的強力雞湯真的能在那樣充滿壓力、絕望的環境裡進行安撫與鼓勵。
既然說到基督教,我想到之前曾看過「落水有受洗意味」的觀點。其實本片中落水的地方有點多,所以我反倒沒能在第一次就注意到是否有受洗的感覺。
然後提一下連俞涵,我發現他真的很適合演這種角色:在高壓環境下因為美色或才能而與上位者有情感乃至肉體關係,與同樣處境的人相處並不融洽,甚至可說是端著高冷的形象,但其實一直默默關心其他人(尤其主角),必要時可為其犧牲自我。比如在《奇蹟的女兒》中林昭免就很有這個味道,《一把青》的朱青雖然不太一樣,但有種瘋狂的自棄感。而在本片中,陳萍的舞散發著淒美的神聖感,那或許就是這個角色在獄中最為自由的時刻也不一定。
杏惠這個角色相對其他角色來說是純真的,尤其講日文的時候那個甜甜的配音讓我印象深刻。不過在電影中,我也有種:他的天真是其他人犧牲、拼命保護下來的感覺。
本片中夾了不少語言,像是外省人講的帶鄉音漢語、台灣人的台腔漢語、日語、英語、台語、客語、粵語等,如果沒認錯的話可能還包含原住民語,多種語言夾雜產生了多元感,好像和杏惠這個角色所說:人才都聚集在這裡那般,台灣是這樣充滿多元人才的地方。片中所使用的歌曲也都很好聽,空靈又悲傷的曲調搭配他們被囚於流麻溝十五號的身影更是加倍展現了絕望美。
他們所在的「新生之家」,跟獄中生子的「新生」我認為有映襯的效果,又像暗喻著歷史的創傷不會被遺忘。有許多人在這裡失去生命或原則,但這裡也誕生了下一代。在孩子被抱出來的時候,所有隔閡像是消失了那麼幾瞬,歡喜的情境讓我想起電影《和聲》,總覺得新生的力量與母愛真的很強大。
還有兩個我蠻在意的小部分:首先是陳萍看了妹妹的信後跳水冷靜,杏惠跳下去救人結果反被救的部分,當陳萍游過來的時候,水裡好像飄下一個綠得過分的東西,不過我不確定是不是人造物。然後是嚴水霞特別接見時就在朗誦遺書內容了,但結束後才演到杏惠取得嚴姐的遺書。這個順序跟我認知習慣裡的順序相反,但或許有自杏惠得到信起就已經將這些遺言妥善收起的感覺吧。
說到這我也想起一個很有趣的鏡頭,那幕沒記錯的話是蔣介石在講話,然後麥克風剛剛好擋住他整張臉。一方面或許是演員跟蔣介石不像,一方面我猜是為了演員安全著想,不知道他的臉就不會被一些無知群眾攻擊之類的。
不少人在討論這部電影時,會從補充白色恐怖事件背景方面分享;我朋友的朋友還說短時間內不會想聽外省腔;甚至我媽拒絕跟我一起到電影院觀影就是認為這部作品的政治意味濃厚──但我實際看下來覺得這些味道反而沒那麼重,雖然是歷史的一部份,可這部電影要當作藝術看待也是沒問題的,主軸也聚焦在這些女囚的經歷上,當時的政府跟現今的亦已大相逕庭。這些事件與歷史在過去是不能被討論的,因此開放之後不少相關文學的主線陸續從隱晦暗示到講述遺眷與當事者的狀況,直到今日,越來越多人注意到課本上被輕鬆帶過的時代創傷。我想透過電影是能更直觀讓人們體驗那種情緒的,因為這股被側寫的創傷體解,加上知道這些事件是真實發生過,實際狀況可能比演出來的還要更嚴重,才會進一步去觀察現代社會在過去人們的犧牲與努力下得以保存的天真與自由,才會思考如何不重蹈覆轍,才會學著感恩、尊敬那些黑白照片裡或年邁或微笑的人們,而不僅僅是檢討過去政權的獨裁與試圖打破「中華民國」的陰影(並沒有說不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不過我個人也認為追求文字符碼的訴求無法解決根本......再講下去我會偏題,就先停在這吧)。
當初看預告的時候,我以為劇情會是陳萍跳舞犧牲自己,血跟舞衣的顏色融合之類的;雖然實際內容跟一開始猜想的天差地遠,但該哭的部分我還是哭出來了。主要是遇到親情牌就先哭為敬,然後是昭娣準備要生的時候,所有女人都激動起來的部分;最後到了劇情末尾,畫面裡有陳萍帶著妹妹遊八景的照片,直至他們大團圓甚至工作人員表與主題曲出來時我都還是哭不停的狀態(要不是被電影院工作人員沉默催促,我會坐在那邊哭到那首
《Blak knyanux mu》也播完的)。
這股感動與淚點雖說像那海浪拍岸似的一陣一陣,但尾韻是會留存許久的。總的來說我會想推薦給其他人看,我自己在忘記所有內容前則為了保護眼睛不變核桃,毫無理由二刷應該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