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苗注射登記到中坡南路,因緣際會地晃到了這一個我從沒去過的有趣傳統市場—台北天公廟市場。
更精確地說,天公廟市場是跟山下的福德市場連成一線的。天公廟,指的是松山的奉天宮,是全台北市唯一一個祭祀玉皇大帝的廟宇。我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多年,以前高中的好友就住在這一區,我們會去松山慈惠宮,卻從沒有進來過奉天宮。
從捷運後山埤站出來,信步周遊在忠孝東路五段、福德街、中坡南路交錯的巷子裡,往人潮聚集的巷子鑽進去,就是山腳下的福德市場。這裡真的挺有趣的,距離繁華的台北市信義區很近,但大部分都是公寓,而且是老公寓縱橫交錯,濃濃的庶民生活感,毫不違和的依傍在信義區的邊緣。
出了熱鬧的福德市場,過個馬路就望見一個上坡,便是今天我要介紹的主角:天公廟市場。
初初踏入這個市場入口,第一個感受便是—素食店真多啊!沿著這個上坡,兩旁有許多的小店,這是一個沿著山坡分布的市場,蜿蜒山路上連綿著小小攤位。接近山腳下還有店面,越往山上走,則都是露天攤位。從山坡入口走上來沒幾步,有一個婆婆守著一家小店,專門做手工內衣。我詢問婆婆有賣現成的嗎?婆婆堅持她的內衣都是要量身且手工製作的,她不賣規格化的內衣,是很有原則的老闆呢!
我從捷運站晃蕩到哪裡時,已經接近上午十一點,許多攤位都已經撤了,只見地上的魚鱗遍布,卻不見魚販吆喝的場景。跟山下的福德市場相比,這兒的菜比較便宜,一盤一盤的裝得澎湃,只賣新台幣50元,菜的賣相雖沒山下的飽滿誘人,但是看的出來是小農自種,雖然醜一點,卻有滿滿的天然味。
這個時間來這個市場,發現這兒的「理髮店」真的好多啊!尤其在走上來之後,山坡兩旁的理容店真的好多,這是在其他市場很少見的現象,我心裡估摸著,是不是這兒住了很多老人?當時國民政府安置很多老兵?來回走了幾趟後,我終於忍不住詢問一位大姊,這兒的理容店怎麼那麼多?
大姊很大方地告訴我是因為上坡的攤商大多是流動的,所以當他們撤走攤位之後,便只留下這些撤不走的理容店面,我這時候來才會覺得理容院很多。這個市場最熱鬧的時段不是現在,而是清晨三、四點開始,便會有許多攤商上來開始布攤。這個市場主要的顧客群不是山下的在地居民。因為鄰近四獸山,許多登山運動民眾會在清晨從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來這兒運動。爬完山之後,這兒是很熱門的下山路線。大姊建議我,下次要來逛這個市場,可以清晨五點後就來,那才是他們這兒最熱鬧的時間。
疫情前,很多登山客在爬完山下山之後回順便買菜、唱唱卡拉ok,整理門面理容按摩鬆一下,再帶著滿手的小農物產回家。疫情後,運動的人都減少了休閒寒暄的時間,運動完買完菜就回家了,這個市場收市的時間也就提早了。
整個市場還有一個一定要介紹的點,那就是天公廟市場的心臟—奉天宮。
這次是我第一次踏入奉天宮。這座宮廟的原址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元年一塊石頭鋪上紅布的祭祀,經歷了日本殖民時代的偷偷祭拜,最後在民國43年用茅草竹屋搭建,真的用泥塑玉皇大帝開始祭拜,時稱「天公廟」。民國48年改稱「奉天宮」,並逐步改成磚造混凝土結構。從此,經過數十年的數次增建,才具有現在的規模。
一踏入奉天宮的廟外廣場看向主廟,只覺得氣勢不凡。仔細欣賞廟宇的交趾陶黏貼技法、混凝土繁複塑像的廟柱,連謝神的戲台都能自建,饒有自己的特色。
最讓我驚嘆的是進入廟內,撲鼻而來的濃濃木頭香,讓人心安頓。時至今日,我很少看到純木內裝的廟宇,大部分的廟宇內殿都是混凝土為主的建築,所以奉天宮是讓我挺驚異的。這真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廟宇啊,內殿兩側環伺著一排金龍,氣勢非凡。主要梁柱也輔以木頭雕刻,整個氣質與價值提升不少。
意外的發現二樓外殿居然還有一條大理石建造的欄杆,溫潤的大理石觸感,摸起來很舒服。廟裡洗手間旁的房間,是民國五、六十年代的木製大框窗櫺;入廟的台階上的警世語也國際化的放了日語版;福德路入口的坡道,居然還有米老鼠與唐老鴨的迎賓塑像;這些藏在角落的小線索,可以看的出來這座廟宇在逐步擴建過程裡的痕跡,雖然是如此不同的材質與文化,卻能如此自在的融合在一座海納百川的廟宇裡,跟臺灣這塊吸納各式各樣的人物文化的寶島一樣,包容多元,取得平衡,是重要的能力。
天公廟市場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許多有趣脾性的店老闆,不是一般販售給城市晚鳥,而是鎖定登山客服務,要早早來逛的有趣市場。有機會的話,可以來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