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一五:「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第七十九條辨:「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這是水梗在中焦的關係。現在「傷寒二三日」,得到傷寒一段時間後,「心中悸而煩者」,有發熱、惡風、有汗、頭痛的表證外,還加上心動悸且煩躁的現象,「心下悸」與「心中悸」不同,「心下」指的是胃,「心動悸」指的是心臟跳的比較快,為何心臟會跳的比較快?因為裡虛掉了,腸胃虛掉了津液不足,所以這裡的傷寒應該是廣義的傷於寒,指的是「桂枝湯證」,裡虛者當先救裡,所以先用「小建中湯」把裡虛補足。
倪氏曰:陰虛者,稍有勞倦身熱,即心煩不安,縱有表邪,不可發汗,以「小建中湯」重用「芍藥」引血內行,以治其煩。所以陰虛的人,要等到裡虛回復了,有表證再開發表的藥,所以遇到裡虛的人,在發表之前,一定要先治裡虛。
臨床上會遇到病人感冒發燒先去西醫看病,醫師開退燒藥、抗生素給他,發燒雖然退了,但是腸胃一直不舒服,胃口也不好,病人想說來看中醫調理一下身體,結果一檢查發現是裡虛,先開「小建中湯」治裡,很對證沒錯,隔天病人氣沖沖地跑來跟你說:「醫師,吃了你的藥後我反而發燒起來了。」,這是因為裡虛補足後,腸胃津液回頭,有足夠的免疫力將病邪再次往外推到體表(第一次吃西藥退燒是假象,實際上是病進了),才會出現表證,這是好現象,只要再次對證用藥,發表流汗後,病邪就會被汗解排出體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因為大眾已經被教育成退燒就是好了、發燒就是惡化了,殊不知應該是「汗出來了、燒退了、胃口恢復了」,這才是真正的康復。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鮪魚肚的中醫經方世界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