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剛於三月中落幕。本屆的亮點為:一、終於產出史上第二位非白人影后(恭喜楊紫瓊!),二、以亞裔移民為主角的電影"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獲得七項大獎,成為21 世紀以來得獎成績最佳的第三名電影。 除了以上這些創新紀錄之外,我在看過幾部入圍/得獎影片後,發現一個共通點:這些電影說的故事是「當一個人直視自己的脆弱與黑暗面,與之掙扎後,逐步走向與人生和解的旅程」。電影主角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完美英雄,反之都是與你我一樣的凡人(即使是「貓王艾維斯」,也是詮釋傳奇巨星在舞台下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而得到個人獎項的幾位演員,其本身的演藝生涯充滿跌宕起伏,在得到奧斯卡獎肯定前的人生充滿戲劇性,堪比電影般精采!
先從已有超高網路聲量及討論度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說起。我在看完電影、及看到演員們得到奧斯卡獎上台致感謝詞時,都是一路跟著他們一起熱淚盈眶。想到他們累積了幾十年的職業歷練及人生經驗,在這部電影中,得以發揮各自的演技,將人物的心情轉折表現得淋漓盡致,得獎實屬實至名歸。楊紫瓊在一次訪問中提及,她在看完劇本後決定要接下這個角色,因為「我終於看到一個機會、讓我們每天經過中國城都會見到的平凡亞裔移民母親成為電影中的超級英雄,讓她的聲音能夠被外界清楚的聽見」。片中的女主角(剛好也叫Evelyn)就是這樣一個在上有老、下有小,日常生活被無數責任綑綁,與女兒關係緊張,對自己生命的意義逐漸感到懷疑的中年女性。該片的兩位年輕導演用了許多非寫實的誇張手法,講述一個在各種藝術作品中被演繹許久的命題「愛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真正解答」。不少影評認為除去天馬行空的創意展現方式,這部電影的故事本身並不特別具有新意;但我認為恰好就是這樣的反差,讓觀眾看到:在推崇所有需求能夠快速被滿足、虛擬的人際網絡幾乎要取代實體的見面對談,所謂的「後疫情時代」,人性的本質其實沒有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仍然需要最純粹的愛與接納,承接住每個受傷的靈魂。導演與製片定義這部電影是「致敬每位母親的情書」,我非常喜歡這個簡單且直指核心的註解。所有人的起點都是原生家庭,即使無法與親生父母一起生活/被領養/隔代教養,或是那些與父母相處充滿困難的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都需要正視與爸媽(或是他們心中的家長形象)之間的關係,或是理解、或是體諒、或只是單純的接受與放下,才能找到在人生旅程中持續走下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