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合璧、軍魂壟罩的紅毛港保安堂

台日合璧、軍魂壟罩的紅毛港保安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地點:高雄市鳳山區國慶七街132號

攝影日期:2022年12月11日

相信到過保安堂現址的人,都會立即感受到這個地方混雜了台日兩地的信仰與文化,然而這樣的拼貼添加了許多昔日被整合在日本皇權統治下的神道元素,再加上廟內供奉的「海府大元帥」,乃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陣亡的艦長,更使得保安堂在作為信仰處所之外,有更多軍國武威與八紘一宇色彩。在豎立安倍晉三的紀念銅像之後,此處比以往更成為台日兩地某些政治人物喜歡造訪的地點。

保安堂原位於紅毛港蘇姓聚落,據說最早創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大正12(1923)年間,主祀無後的陳姓村民,稱為「宗府元帥」;後來漁民於海上作業時撈到人類遺骨,帶回保安堂供奉,稱為「郭府千歲」;戰後的1946年,漁民又撈到人類頭顱,稱為「海府大元帥」。傳說先有託夢,後有原先不會日語的乩童用日語交代海府的來歷,是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本第38號軍艦艦長,信徒依指示前往沖繩護國神社探訪,原以為38號軍艦是日本海軍震洋隊第38號軍艦,後經過請示,認定乃是改制成「第38號巡邏艇」(第38号哨戒艇)的原樅級驅逐艦蓬號(蓬 (駆逐艦)),海府為艦長高田又男。紅毛港遷村之後,保安堂遷至現址。

菊花紋章與弔筒上的旭日旗

從遷村前的照片看起來,保安堂就是一般的台灣宮廟,但現址的建築形式與外觀,卻讓人感到在宮廟主體上添加了日本(神社)的元素。大殿正中往前延伸的山面,屋簷是中間拱起的半弧形,可說是唐破風的形式吧;在保安堂的大匾額之下,有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紋章」(後來也被當成日本國徽,可在日本護照封面看到),內層有富士山壁畫;山面屋簷下垂掛著日本神社慣有的注連繩與紙垂;大殿周圍廊下中式燈籠狀的弔筒,以日本海軍軍旗(「旭日旗」,因其軍國象徵,此旗在戰後的中國與韓半島是高度政治禁忌)標誌與海軍士兵像裝飾;大殿門口兩側擺設若干奉獻之「旭日旗」;在大殿建築的左側,有整面白燈籠牆,燈籠上分別寫著「第38號巡邏艇」陣亡官兵的名字;殿前廣場升起三面旗,分別是日本國旗、中華民國國旗與「旭日旗」。

富士山、福神與注連繩

殿內的神轎

第38號巡邏艇

一進大殿,在堂內招呼的社務人員穿著和式藍色法被;大殿供奉「宗府」、「郭府」與「海府」,可見海府本尊高田又男的遺像在供桌上,殿內右側是「第38號巡邏艇」的模型,左側牆上則鑲嵌著祈願鳥居;有神轎一座,轎頂的神鳥是京都平等院的鳳凰?神轎及社務人員的法被上都有「三巴紋」(三つ巴),這是弘法大師空海開創的真言宗之宗紋(琉球王國尙氏王朝使用形象相同但方向不同之左御紋),也常見於太鼓鼓面或其他場合,意義不明。根據先前的報導,保安堂播放的音樂是日本海軍軍歌,但筆者前往當天聽到的,是沖繩民謠歌手夏川里美演唱的〈淚光閃閃〉(涙そうそう);你如果前往保安堂的網頁及臉書,則可以看到裡面許多宣傳文,都以日本動漫風格的萌系美少女來擔任代言人,大約是軟化軍國形象的手法。

隨處可見的旭日旗

保安堂的中元祭,是以台灣的普渡方式進行,然而在11月25日「蓬三十八號艦冥誕」當天或與日方有關的場合,會以日本神道的儀式來進行。2018年9月15日,保安堂進行了建廟以來首次舉辦的陸海祈福法會與遶境活動,從小港漁港出發在高雄港內繞行兩小時;據「高雄好過日」的報導,「最大一艘駁船上搭載著漆成海軍灰的『神艦』,船上神位搭著傳統廟宇造型的牌樓,但甲板上卻插著無數帶有日本海軍太陽旗的旗幟,遶境遊行的隊伍裡面除了藝閣車、花台車……還有日本動漫團隊。」

安倍晉三死後,保安堂舉辦了追思會,並募款豎立銅像。筆者前一篇文章提到,日方有人稱台中寶覺寺為「台灣之靖國神社」,但比較起來,紅毛港保安堂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參考資料:

紅毛港保安堂官方網

紅毛港保安堂&社務所」臉書粉絲專頁

avatar-img
天人之際的沙龍
7會員
48內容數
在地的社會與歷史記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人之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即將過去的2024年,是1984三大礦災的四十週年,也是塵肺症老礦工組織行動的三十週年,剛好這一年,因礦災喪生的礦工之子賴清德當選總統,賴家早年居住的礦區工寮,引起社會重新看到在台灣消失的礦工,同樣這一年,承載礦工歷史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因租約風波,也顯示出留下這些重要歷史痕跡,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
金瓜石金泉寺所收納供奉骨骸,有不少是來自溫州的死難礦工,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得知此事,除派員舉行追悼法會與參加普渡外,並籌畫建立紀念碑,委由著名的礦業史學家唐羽撰寫碑文,2002年8月18日立碑,題為「日據時期金瓜石鑛山溫籍礦殤祭祀碑」,9月3日(農曆7月26日)於普渡同時舉行揭幕儀式。
九份礦工「招魂碑」材料為安山岩,碑體是方尖碑的形式、陽面刻有「招魂碑」三個大字,基座陽面刻有鐫文。由當時的知名漢詩人、漢學先生李石鯨撰文,另一名漢學先生吳如玉書法,當地的雕刻師蔣文峯鐫作,立碑人是臺陽鑛業當時的社長顏國年,與瑞芳鑛業所所長翁山英,建立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昭和九年(1934)12月。
即將過去的2024年,是1984三大礦災的四十週年,也是塵肺症老礦工組織行動的三十週年,剛好這一年,因礦災喪生的礦工之子賴清德當選總統,賴家早年居住的礦區工寮,引起社會重新看到在台灣消失的礦工,同樣這一年,承載礦工歷史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因租約風波,也顯示出留下這些重要歷史痕跡,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
金瓜石金泉寺所收納供奉骨骸,有不少是來自溫州的死難礦工,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得知此事,除派員舉行追悼法會與參加普渡外,並籌畫建立紀念碑,委由著名的礦業史學家唐羽撰寫碑文,2002年8月18日立碑,題為「日據時期金瓜石鑛山溫籍礦殤祭祀碑」,9月3日(農曆7月26日)於普渡同時舉行揭幕儀式。
九份礦工「招魂碑」材料為安山岩,碑體是方尖碑的形式、陽面刻有「招魂碑」三個大字,基座陽面刻有鐫文。由當時的知名漢詩人、漢學先生李石鯨撰文,另一名漢學先生吳如玉書法,當地的雕刻師蔣文峯鐫作,立碑人是臺陽鑛業當時的社長顏國年,與瑞芳鑛業所所長翁山英,建立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昭和九年(1934)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