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回家的路有多遠?新竹馬偕安寧團隊伴他返鄉長眠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撰文/編輯部.攝影/陳材元.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
從新竹馬偕醫院出發, 上台68線快速公路,25分鐘後抵達竹東;竹東為起點向山延伸,在122縣道山路蜿蜒約半小時後,當「注意落石」告示牌接續出現,代表即將抵達目的地——五峰或尖石原鄉部落。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
這群人是由醫師和護理師組成的「安寧療護團隊」,來自新竹馬偕醫院。五峰鄉122縣道旁,幾個穿著紫色polo衫、手拖行李箱的醫療人員,正準備進入泰雅族老先生家,協助家屬一同為臨終的父親洗頭、洗澡和離世環境整備。
新竹馬偕安寧團隊至五峰鄉照護臨終病友。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離開醫院,不計人力、車資成本,翻山越嶺而來?讓我們回到這項行動的本質,關於安寧療護。

安寧:步下人生舞台前的旅行

全人類不分年齡都公平地面對兩件事:出生和死亡。然而,死亡前夕其實還有一段「旅程」,旅程啟動的條件是——任何治癒性治療皆無反應且生命長度剩不到一年,即所謂的末期病人。
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如何走得舒適、平安且有尊嚴?正是「安寧療護」存在的用意。安寧療護團隊人員協助緩解末期病人各種不適,像是疼痛紓緩、喘息問題和症狀控制等,不強制介入無效急救或治療,讓體內器官自然地逐漸關機,同時陪伴家屬降低憂慮迎向平安。
「邱醫師,你們當醫師是救人,結果每個病人都走了,還有什麼成就感?」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邱世哲,作為安寧療護小組負責人,曾在社區做安寧照護宣導時被民眾提問。邱醫師回應「末期病人的離世,其實是預期中的事。」比起生命長度,生命質量才是安寧照護是否妥適的衡量指標。
邱世哲醫師(右),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安寧療護小組負責人。
安寧照護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是「尊重病人的意願。」邱醫師坦言「我父親末期回家,是我自己幫他拔管的。」深耕安寧醫療二十多年的他,深知活著的意義在於能和周遭有所連結、互動,而非呆滯於一個空間的個體,故也常安慰病人或家屬「死亡,有時候不是敵人,而是病人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的重大醫療決定受法律保障。而更多末期病友渴望的還有,在宅善終。
2019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的重大醫療決定受法律保障。而更多末期病友渴望的還有,在宅善終。

回家:當落葉歸根的心願成真

然而,「回家」的路有多遠?安寧團隊需克服的困難就有多大。對五峰鄉和尖石鄉末期病人而言,縱使政策和健保支援了大部分照護經費,然新竹馬偕至五峰鄉部落單程就50公里路,即便團隊沒有在山區迷路,單純車程來回也要兩小時,故家屬需給付給醫療團隊的計程車費每趟高達約2000元,對部分經濟弱勢的原鄉家庭而言返家更難。
面對交通問題和城鄉資源不均,許雅芬護理長提出解決辦法就是「我們自己開車去!」醫師、護理長和護理師至少三人扛起所有物資入山,將至少1/2的車費移轉至醫院;院內還有社福課可申請補助,盡力減輕返鄉安寧家屬的負擔。縱然服務上不敷成本,還得克服文化差異,這樣的決策仍舊得到「馬偕醫院的支持。」
面對交通問題和城鄉資源不均,許雅芬護理長提出解決辦法就是「我們自己開車去!」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安寧團隊定期上山看診,下山後療程也不會因此中斷。因為早在2003年,新竹馬偕就於五峰鄉桃山村設置了醫療站,站內有護理師為山區民眾提供基礎照護,以及24小時的緊急狀況協助。當然最終還是希望國家政策能提供更友善的環境,鼓勵在地醫院或基層單位深入末期照護,並重新考量基層院所的備藥管理限制,縮短病主或家屬下山領藥的距離。
安寧團隊定期上山看診,下山後療程也不會因此中斷。
但家屬憂心的還有,當護理人員不在家時,他們該如何照護病人?邱醫師談到「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做家庭會議溝通,從他們擔心的角度去提供照護。」最常見的就是疼痛症狀控制和喘不過氣,也提醒家人再多醫療處置都無法改變病人會走的事實。加上出院前,有專業護理師會先替病人做整體評估、規劃,例如返家後需要的人力、氣墊床、抽痰機和衛教指導等,結合長照政策協助家屬事先做好準備。
離院前的萬全預備,加上新竹馬偕安寧團隊親自入山原鄉,如今,「回家」對末期病人來說不是空談或夢想,而是一個又一個終能實現的心願,落葉歸根。
「回家」對原鄉末期病人來說不是空談或夢想,而是落葉歸根的心願終能實現。

參考資料:
  1. 劉芊葳、洪志秀、楊婉萍 (2019).居家安寧療護的挑戰—在宅善終.護理雜誌,66 (6),74-81。
  2.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如果還有明天》,天下生活,2022。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24內容數
《新竹日常》Wind Read 是你的——風城閱讀器。我們採集新竹生活小驚喜、挖掘小人物大故事,製作成一份禮物送給你。這份禮物你將摸得到生活、歷史、文化、記憶,以及新竹長出來的職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竹日常 Wind Read 的其他內容
「對他們而言,回家的路,真的好遠。」—— 許雅芬,新竹馬偕社區健康中心護理長。學生時期想念「服裝系」,因母親一席話,轉彎栽進「護理系」。如今,無常與死亡教會她很多事,例如和先生吵架前先掐自己大腿忍住,倘若沒有明天了,這麼做才不會後悔。
「一但在異地待超過15天,我就會強烈地想回家。召喚我心底的那山、那水和那人,正在北埔。」 范揚武,61年次,看山手作 CASA HANDS 創辦人。北埔長大的木作工藝師,夢想其實是成為一名畫家。喜歡天氣好的時候,買碗肉羹麵坐在山裡吃,以及夏天泡在純天然的溪水按摩浴缸裡。
「對他們而言,回家的路,真的好遠。」—— 許雅芬,新竹馬偕社區健康中心護理長。學生時期想念「服裝系」,因母親一席話,轉彎栽進「護理系」。如今,無常與死亡教會她很多事,例如和先生吵架前先掐自己大腿忍住,倘若沒有明天了,這麼做才不會後悔。
「一但在異地待超過15天,我就會強烈地想回家。召喚我心底的那山、那水和那人,正在北埔。」 范揚武,61年次,看山手作 CASA HANDS 創辦人。北埔長大的木作工藝師,夢想其實是成為一名畫家。喜歡天氣好的時候,買碗肉羹麵坐在山裡吃,以及夏天泡在純天然的溪水按摩浴缸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Thumbnail
與朱為民醫師的相遇與合作,從最初透過他的書《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開始,逐漸了解安寧療護的重要性。朱醫師透過故事引導大家思考死亡與生命品質的話題。透過病人的轉變和與家屬的互動,朱醫師展現了安寧療護帶來的真正力量—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然能夠擁有愛與尊嚴。希望大家珍惜與親人的每個瞬間。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讓長輩在熟悉的家臨終,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更常聽到的,是在醫院嚥下最後一口氣;又或者是,從醫院返家的途中斷氣。而「在家離世」這件看似簡單不過的事情,變成許多長者遙不可及的夢想。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
Thumbnail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Thumbnail
與朱為民醫師的相遇與合作,從最初透過他的書《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開始,逐漸了解安寧療護的重要性。朱醫師透過故事引導大家思考死亡與生命品質的話題。透過病人的轉變和與家屬的互動,朱醫師展現了安寧療護帶來的真正力量—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然能夠擁有愛與尊嚴。希望大家珍惜與親人的每個瞬間。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讓長輩在熟悉的家臨終,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更常聽到的,是在醫院嚥下最後一口氣;又或者是,從醫院返家的途中斷氣。而「在家離世」這件看似簡單不過的事情,變成許多長者遙不可及的夢想。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