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典型偵探推理片只是一種套路:一台殺戲

See how they run 一台殺戲
典型偵探推理片,來來去去也是同一種套路:兇案發生-〉偵探登場-〉線索卡死-〉靈機一觸-〉揭露真相。一台殺戲(See how they run,台譯:看你往哪跑,2022)也不例外,正是原原本本用了典型偵探推理片套路的典型偵探推理片⋯⋯如此簡單的話,就不值一書了。
典型偵探推理片一直不愁沒觀眾,劇情如何進展,觀眾已經知道,只欠誰是兇手,以及殺人的理由吧了。對觀眾來說,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心感,但必然地減低了戲劇性。於是,把典型重新包裝是其中一種出路,2009年由Robert John Downey Jr主演的神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台譯:福爾摩斯),以及2010年Benedict Cumberbatch電視版新福爾摩斯(Sherlock,台譯:新世紀福爾摩斯),不約而同把福爾摩斯跳脫典型套路,造就一時佳話,還讓人以為從此典型偵探推理片要送進堆填區去。
2017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和2022年的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兩齣白羅神探系列,回歸偵探推理片的典型。還有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Knives Out,台譯:鋒迴路轉,2019)及抽絲剝繭(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2022 )在典型中又打破了固有的套路。至於一台殺戲,在典型套路下,確實玩出另一種新意。
注意:以下開始劇透。
1953年倫敦正上演一齣真人真事改編的舞台劇捕鼠器,由於大受歡迎,已演出了一百場,於是準備開拍電影,搬上大銀幕。就在演出一百場的慶祝會上,由美國來的電影導演Köpernick(Adrien Brody飾)被殺(兇案發生),於是偵探Stoppard(Sam Rockwell飾)和助手Stalker(Saoirse Ronan飾)到場調查(偵探登場)。調查期間他們發現監製、作者、演員等等都有殺害導演Köpernick的嫌疑。劇情發展下去,偵探更被助手當作兇手(線索卡死)!終於,偵探和助手相繼發現了關鍵線索(靈機一觸),兇手現形,真相大白(揭露真相),典型的典型偵探推理片五步曲。
本來,典型偵探推理片就是要令觀眾對結局意想不到,「啊!原來他就是兇手!」或者「嗯,我早猜到是他了。」但偏偏受到本身套路所限,劇情進展已經攤在陽光下,如果結尾稍欠一點火候,會讓人感到搵戲來做,或者草草收場之感,就連尼羅河謀殺案也有留有結局的缺憾。一台殺戲的導演Tom George深明此理,既然觀眾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就乾趣在戲中由他來劇透。
影片提到,偵探推理片一開場要有個討人厭的角色死去。果不其然,Köpernick開場不久就領便當了,起初筆者還以為他是主角。然後又講到偵探推理片不可以用倒敍法,偏偏這一幕就是劇情上的倒敍時空。
最過份的,要算是Köpernick擅改劇本,和戲中編劇Mervyn Cocker-Norris(David Oyelowo飾)及監製John Woolf(Reece Shearsmith飾)吵鬧的一場。導演Tom George借戲中導演Köpernick之口,把結局用storyboard原原本本演出一次,是個真真正正的劇透。戲中Mervyn和John都覺得這個結局不行,作為觀眾,就算知道或不知道這是劇透,心裏就有了底。
來到最後,就真的是按照這個storyboard來演,那麼,這套一台殺戲,究竟是Tom George拍的,還是Köpernick拍的呢?這種在腦中繞纏的趣味,不知不覺就植入觀眾腦中。到了這一刻,觀眾已經不是觀看典型偵探推理片,而是一套用套路來打破套路,用典型來破壞典型的電影。結局無論是否被Mervyn、John或觀眾所嫌棄,已不重要。兇手是誰亦不太重要,他的動機同樣也不重要了,真是一齣明目張膽地真正搵戲來做的電影。因為劇透了,這個結局只能是唯一的結局,導演的說故事手法,把觀眾困在戲外是戲、還是戲內是戲的思維密室之中。
後話
原來,戲中提到的捕鼠器真有其劇,也是白羅系列作者Agatha Christie之作,已經上演了足足七十年!有機會的話,真要看一次捕鼠器,然後回味這齣一台殺戲,再被破壞了的套路,牢牢再緊套一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