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越王句踐遷都琅玡,以霸主身分,仲裁國際事務

公元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越王句踐將首都遷往琅玡,開始以霸主的身分仲裁國際事務。琅玡,古稱「琅邪」,位於現今山東省境內,當時則在齊國與魯國的鄰境。
五年前,亦即公元前473年,越國在圍攻吳國三年之後,攻破吳國首都,逼使吳王夫差自殺。隨後,越王句踐北上,會齊、晉諸侯於徐州,並向周天子朝貢。據《史記.越世家》所載:「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爲伯。」。「伯」即是「霸」,代表周天子正式承認越王句踐的霸主地位。
本來南方是吳、楚、越三腳督的局面,現在越國併吞吳國的土地,成了越、楚二強爭霸的局面,不是越國吞滅楚國,就是楚國吞滅越國。
吳國敗亡的原因之一,是吳王夫差熱中於北上爭霸,疏忽了南方本業的經營。據《春秋左傳》記載,公元前482年,越王句踐乘著吳王夫差北上,在河南的黃池與晉定公會盟爭霸的時候,率軍攻入吳國,並俘虜吳國的太子友。吳王夫差在黃池接獲通知時,為了掩蓋消息,不讓與會諸侯得知,竟然在自己的軍帳之內,殺掉遠道跑來通報的7個吳國信使。然後,好整以暇繼續與晉定公爭為盟主。
有吳王夫差的前車之鑑,越王句踐為何還要千里迢迢從南方的江蘇境內,北渡江、淮,將首都遷往山東境內呢?
依《墨子.非攻下》所載:「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若使此四國者得意於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顯然,在戰國初期,齊、晉、楚、越四強併立,爭奪土地並左右國際局勢。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越國尊事周室,與齊、晉聯盟,對楚國形成包夾之勢,也就順理成章了。
越國首先介入魯國與邾國的邊境之爭。據《春秋左傳》所載:「(魯哀公)二十七年春(公元前468年),越子使舌庸來聘,且言邾田,封于駘上」。特使舌庸來到魯國的目的,就是要跟魯國交涉,協定以駘上,作為魯、邾的邊境。魯國曾經侵奪邾國的土地,現在越國以霸主的身分,要替邾國主持公道。越國要求魯國退縮邊境,等同於要求魯國歸還所侵奪的土地。
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三桓手裏,三桓即季康子、叔孫文子與孟武伯。因此,越國特使舌庸要求季康子、叔孫文子與孟武伯,跟從魯哀公前來參加會盟。
據《春秋左傳》所載:「二月,盟于平陽,三子皆從,康子病之,言及子贛,曰:『若在此,吾不及此夫』,武伯曰:『然何不召』,曰:『固將召之』,文子曰:『他日請念』」。
季康子、叔孫文子與孟武伯迫於越國的威勢,不情不願地跟著魯哀公來到平陽。對於舌庸的要求,三子只能唯唯諾諾,後悔沒有召請子贛前來協助。
子贛(即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徒,善於外交辭令,而且經商致富,是當時政商兩棲的代表人物。孔子在陳絕糧,就是子貢到楚國去遊說,才得以解圍。孔子曾經對子貢經商的能力,作出高度正評:「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大意是:顏回的學問不比我差吧?但卻不善營生,窮光蛋一個。子貢不相信命運,但作起生意來,預測精準,總能發大財)。
三子為甚麼在這個時候想起子貢呢?大約在16年前,魯哀公十一年時,當時的霸主吳王夫差,將叔孫(武叔州仇)叫過去,丟了一句問話:「你當甚麼差的?」叔孫(武叔州仇)回答說:「我現在忝任司馬一職。」吳王聽了,就賜給叔孫(武叔州仇)護甲以及劍鈹,然後說道:「國君交付的任務,你要認真奉行;應當恭恭敬敬,不可違背命令。」
叔孫(武叔州仇)嚇得說不出話來,因為君王賜劍,隱含賜死之意,竟然還叫他「不可違背命令」。再者,以當時禮節來講,並無受劍鈹之禮。這時候子貢(衛賜)出面替叔孫(武叔州仇)解圍,向吳王夫差回覆道:「州仇奉甲從君」,意即只受甲,不受劍鈹。
越王句踐除了調停魯、邾邊境之外,甚至涉入魯國的內政。魯哀公一直想要從三桓手中奪回政權,但都無法如願。現在機會來了,越王勢力已及魯國邊境,如果藉由越國之助,可以消滅三桓,進而奪回政權。
據《春秋左傳》所載:「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於孟氏之衢,曰:『請有問於子,余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三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陘氏,因孫於邾,乃遂如越,國人施公孫有山氏。」另據《史記.魯世家》補充:「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子寧立,是為悼公。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哀公的計畫沒有成功,越王句踐過沒多久也去世了。只不過,相較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其他國君而言,魯君算是比較幸運。三桓雖然掌權,但卻不敢弒君。經過幾代的努力,魯君最後還是收回政權。而越國呢?越國步吳王夫差的覆轍,最終為楚國所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