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9|閱讀時間 ‧ 約 33 分鐘

千年國運之變: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光榮革命是一個引起疑義的概念,其事光榮的是在戰爭的陰霾下,最終和平實現共治,而不是革命。
— — 旭

君臣共治的結束,Glorious Revolution

信仰自由,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
1685年,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英格蘭國王和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 of England and Ireland,1685年-1688年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七世,James VII of Scotland,1633年10月14日-1701年9月16日在位,也是最後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英國君主)違背政府制定的關於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的“宣誓法”,委任天主教徒到軍隊任職。此後任命更多天主教徒到英國政府部門、教會、大學擔任重要職務。
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詹姆斯二世先後發布了兩個“信仰自由宣言”(也譯作良心自由宣言,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或 Declaration of Liberty of Conscience)給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非國教信仰者以信仰自由,並命令英國國教會的主教在各主教區教壇宣讀,引起英國國教會主教們普遍反對。
1688年6月,詹姆斯生下兒子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James Francis Edward Stuart,威爾士親王,被輝格黨稱為老僭王,1688年6月10日-1766年1月1日),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原來的繼承人瑪麗二世成為第二順位繼承人。當時掌握議會的輝格黨(Whig,又譯維新黨。輝格一詞的來源是“驅趕牲畜的鄉巴佬”,whiggamore,是政敵托利黨對輝格黨員的歧視語,輝格黨員也樂於以此自稱)人與部分托利黨(Tory Party。托利一詞源於中世紀愛爾蘭語的“亡命之徒”,tóraidhe,是政敵輝格黨對托利黨人的衊稱)人無法忍受再接受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王。在7月,由五位輝格黨人以及兩位托利黨人正式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及其夫婿威廉三世入主英格蘭。
We have great reason to believe, we shall be every day in a worse condition than we are, and less able to defend ourselves, and therefore we do earnestly wish we might be so happy as to find a remedy before it be too late for us to contribute to our own deliverance … the people are so generally dissatisfied with the present conduct of the government, in relation to their religion, liberties and properties (all which have been greatly invaded), and they are in such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s being daily worse, that your Highness may be assured, there are nineteen parts of twenty of the people throughout the kingdom, who are desirous of a change; and who, we believe, would willingly contribute to it, if they had such a protection to countenance their rising, as would secure them from being destroyed.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的處境會一天比一天糟糕,而且更無力保護自己,因此我們懇切地希望我們能夠如此幸福,以便在我們為自己的解救作出貢獻之前找到補救辦法……。人民對政府目前在宗教、自由和財產方面的行為普遍感到不滿(所有這些都受到了極大的侵犯),他們期待著自己的前景會越來越差,因此可以向殿下保證,整個王國有二十分之十九的人渴望變革;而且我們相信,如果他們有這樣的保護措施來支持他們的崛起,以確保他們不被摧毀,他們會願意為此做出貢獻。
—— invitation by The Seven, Dalrymple 1790, appendix to book v, pp. 107–110.
這七人亦因此被稱作不朽的七人(Invitation to William),他們是:
  • Charles Talbot, Earl of Shrewsbury
  • William Cavendish, Earl of Devonshire
  • Thomas Osborne, Earl of Danby
  • Richard (Lumley), Viscount Lumley
  • Henry Compton, Bishop of London
  • Edward Russell, 1st Earl of Orford
  • Henry Sydney, 1st Earl of Romney (邀請信的執筆人)

又是威廉,William Again
從1648年開始,威廉二世成為荷蘭省督(荷蘭語:stadhouder ,又譯為“執政”、“執政官”、“事務長”或“代理官”,直譯為“持地者”、“持有某人之地”,可能轉借自德語“Statthalte’”、法語“lieutenant”,或中古拉丁語“locum tenens”),統治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荷蘭語: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通稱聯省共和國,史稱荷蘭共和國,1581年-1795年。在現荷蘭及比利時北部地區[佛蘭德地區]),威廉二世統治期間是著名的“荷蘭黃金時代”。
威廉二世和瑪麗長公主(Mary, Princess Royal,1631年11月4日 -1660年12月24日。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長女)唯一的孩子是威廉三世奧蘭治親王威勒姆三世,William III of Orange or William II of Scotland;荷蘭語:Willem III, Prins van Oranje; 德語: Willem Hendrik。1650年11月14日-1702年3月8日)。在兒子出生前八天,威廉二世死於天花。因此,威廉三世從出生那一刻起便成為奧蘭治親王(Prince of Orange;荷蘭語:Prins van Oranje)
威勒姆二世死後,議會自治派宣布共和國不再設置統一的軍隊,各省的防務自己負責。有五個省同時宣布取消執政一職,威廉三世接受議會政府安排的教育與信仰生活,成為了所謂的受國家監護者 — — 實際上是被軟禁。荷蘭進入了“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
1677年11月4日,威廉三世瑪麗二世(英語:Mary II,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結婚。瑪麗出生於倫敦的聖詹姆斯宮,是約克公爵詹姆斯,也就是即位英國國王的詹姆斯二世長女。
1688年11月5日,在不朽的七人邀請下,威廉三世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貝登陸。詹姆斯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後經威廉夫婦同意,詹姆斯二世流亡法國。

君主立憲,Constitutional Monarch
議會不希望再次看到國王違背法律,因此向威廉三世提出簽署《權利法案》作為任命威廉三世為英國國王的條件。
權利法案》,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Bill of Rights 1689 /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
該法案規定:
國王不得幹涉法律; 和平時期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維持常備軍; 非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徵稅; 人民有向國王請願的權利; 人民有配帶武器以用以自衛的權利; 人民有選舉議會議員的權利; 國王不得幹涉議會的言論自由; 人民有不遭受殘酷與非常懲罰的自由; 人民有在未審判的情況下不被課罰金的自由; 國王必須定期召開議會; 國王的一些行為已經違反上述約定,因此被認為是非法的; 因”光榮革命”而逃離英國的詹姆斯二世被宣布退位; 羅馬天主教徒不具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威廉與瑪麗是國王的繼承人。
1701年,議會又通過了《1701年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1),作為《權利法案》的補充,這兩部法案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1701年王位繼承法》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基本確立,議會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如果我們仔細回顧历史,應該承認,詹姆斯二世是一個好國王,他發布的“信仰自由宣言”是在爭取宗教的寬容 — — 因為宗教不寬容就是對他自己不寬容。1673年,英國通過的《宣誓法》規定每個人必須宣誓對國教忠誠,否則將承擔刑事責任。這是一部充滿了宗教不平等的法律。1686、1688年,詹姆斯二世兩次大赦逃往到荷蘭的宗教異議者,他還試圖說服國民廢除懲罰宗教不服從的法律。
但是良好的意願不能代替違法的事實。詹姆斯二世無法讓議會廢除《宣誓法》,詹姆斯二世下令議會休會,並且要“規範”議會的代表,在倫敦塔囚禁了紅衣大主教等七名主教,這些都是英國人無法忍受的。
詹姆斯二世破壞了國王和人民的原始契約,在耶穌會等其他惡人的建議下,違背了基本法律,試圖顛覆其王國的憲法,現已逃離王國並退位,因而空出了王座。
— — 1689年1月8號議會決議
光榮革命通過法律,以及武裝支持維護了一部“惡法”,但是行動本身,再次重申了“王在法下”,在此重申了英國人維護法律的決心。
直到1813年,英國議會終於通過了《三位一體教義法》(Doctrine of the Trinity Act)才解除了對非國教徒的所有歧視。距離詹姆斯二世發表的“信仰自由宣言”已經過去了126年。
熙寧變法的初心也同樣充滿了變法圖強的善意,但是觀念的錯誤,被祖宗之法的決絕手段將國家推向了滅亡。“一道德”的善意,將中華文化推到了用一個尺度規範思想的文化黑暗時代。
今天,我們同樣看到了詹姆斯二世變革中的“善意”,以及觀念的“先進”,但历史告訴我們,尊重法治的“惡”,比破壞法治的“善”更好。

共和共治,Republic and Shared Governance

《大憲章》解決了君臣共治,《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將王權收回到議會手中,但是議會中必然存在黨爭,黨爭有可能讓英格蘭重蹈,類似於中原王朝“你死我活”的黨爭亂局。
在光榮革命中,1678年,輝格黨提出王位排除法(The Exclusion Crisis),要求將同樣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兄弟約克公爵詹姆斯(James VII and II,1633年10月14日-1701年9月16日)排除在王位繼承人之外,支持者被稱為輝格黨人。反對法令的被稱為“托利黨”。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作為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通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南海公司股票因此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包括著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在內的很多人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市場上隨即出現不少“泡沫公司”,試圖在南海股價上升的同時分一杯羹。國會於是在6月通過《泡沫法令》抑制炒作,造成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
這一事件被稱為南海泡沫事件(英語:South Sea Bubble),與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密西西比公司,法語:Compagnie du Mississippi,1717年八月開始的股票泡沫事件)並稱歐洲早期“三大經濟泡沫”。
南海泡沫事件使大眾對政府誠信破產,多名托利黨官員因事件下台或問罪。而羅伯特·沃波爾(第一代奧福德伯爵,KG,KB,PC,Robert Walpole, 1st Earl of Orford,1676年8月26日-1745年3月18日,又譯羅伯特·華爾波爾)帶領輝格黨協助向股民賠償,使經濟恢複正常,從而在1721年取得了政府實權。輝格黨的領袖羅伯特·沃波爾爵士成為事實上的內閣掌權者 — — 後世將之形容為英國历史的首位首相。從此,輝格黨開始了長期執政,而托利黨此後也“泡沫化”了。
直到18世紀60年代,托利黨開始轉型為現代的保守黨(英語: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稱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而輝格黨開始失勢,19世紀60年代,輝格黨聯合保守黨的羅伯特·皮爾爵士(第二代從男爵,Sir Robert Peel, 2nd Baronet,1788年2月5日-1850年7月2日。倫敦警察廳的創立者)派系,組建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
南海泡沫破滅後,英國經濟衰退,導致社會緊張局勢加劇。由於生活所迫,一些貧苦百姓會到貴族森林中偷獵,和砍伐柴火。在位於漢普郡(Hampshire)和溫莎森林(Windsor Forest)出現了有組織的偷獵團體。
1721年10月,在法納姆(Farnham)的16名偷獵者,突襲了溫徹斯特主教(the Bishop of Winchester)的園林。這些偷獵者因為把自己的臉塗黑以防止被識別,被稱為 “黑面人”。其後出現了更多,更大膽的襲擊。
政府於是在1723年4月26日向議會提交了《黑面人法案》(Black Act,The Act 9 Geo 1 c 22. 也被稱為:Waltham Black Act; the Black Act 1722; the Black Act 1723,; the Waltham Black Act 1722; the Criminal Law Act 1722; or the Criminal Law Act 1723),其正式內容是 “為了更有效地懲罰那些偽裝成武裝並對國王陛下的人身和財產造成傷害和暴力的人,以及為了更迅速地將罪犯繩之以法的法案”。黑面法案明確規定了200多項死罪,其中許多罪行的處罰力度加大。它於5月27日正式生效。
威廉·卡多根(William Cadogan;卡多根第一伯爵,1st Earl Cadogan,約1671–1726年),在1701年至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語:Guerra de sucesión española,1701年-1715年。因1700年11月西班牙王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絕嗣而引發)中,以及剿滅詹姆斯黨(Jacobitism,支持斯圖亞特王朝君主詹姆斯二世及其後代奪回英國王位的一個政治、軍事團體,多為天主教教徒組成)立有戰功,1716年受封為男爵,1718年再受封為伯爵。1714–1726年擔任長袍大師(The Master of the Robes,英國王室的一個職位。他負責在加冕儀式、年度吊襪帶儀式和議會開幕式等場合為國王穿上長袍)。1715–1726年,也擔任懷特島執政官(The Isle of Wight)。他在溫莎堡西邊約二十英里的凱佛夏姆買下大片地產,占地約一千畝,其中建立了二百四十畝的鹿苑。
1722年元月1日,和7月,騎馬武裝的黑面人兩次劫掠了威廉·卡多根的鹿苑。
羅伯特·沃波爾跟威廉·卡多根一樣,在倫敦西南方擁有里奇蒙庭園(Richmond Park)。
1724年11月10日,里奇蒙庭園外,一個名叫約翰·亨崔志(John Huntridge)的人被捕,並被控協助盜鹿者和鼓動黑面人搶掠,兩項罪名都可處以絞刑。為了獲取約翰·亨崔志的犯罪證據,羅伯特·沃波爾親自問訊了告密者理查·布萊克本(Richard Blackburn)。又聯合威廉·卡多根指定了約翰·亨崔志的罪名和刑罰。但經過審訊,法官認為搜證的方式等程序違法,裁決亨特里奇無罪。
羅伯特·沃波爾和卡多根控制著國會,也可以對法官施加更大的影嚮。但是羅伯特·沃波爾最終承認了法官的裁決,沒有發揮自己的影嚮力去決定審判的結果。他們知道,輝格黨人不可能永續執政。當他們被“下台”時,他們可能會面臨著政敵的清算,保護他們免於被清算的可靠保證 — — 唯有依靠法治。只有所有政治派別都遵守法律的時候,人人才都是安全的。
英國的憲政不是因為“人民的覺醒”,而是依賴貴族之間的共和 — — 是貴族們之間,保證自己家族永恆的願望,促使貴族們,互相通過守法,從而形成了貴族之間的信用擔保 — — 共治的本質,是“互相擔保”!

遙遠的東方,Distance from the Law

1301年,海都(蒙古語:ᠬᠠᠢ᠌ᠳᠤ;鮑培轉寫:Qaidu;西里爾字母:Хайду;1235年-1303年,蒙古帝國窩闊台汗之孫,合失之子。窩闊台汗國的實際創立者)去世後,其領土不久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國所瓜分,1309年,窩闊台汗國滅亡。
1357年,金帳汗國(Golden Horde;蒙古語:Алтан Орд,Altan Ord;西里爾哈薩克語:Алтын орда улысы,拉丁轉寫:Altyn Orda ulysy;土耳其語:Altın Orda;韃靼語:Altın Urda。1242年-1502年。又稱欽察汗國,位於今天哈薩克鹹海和里海北部,占有東歐和中歐地區[至多瑙河],由拔都及其後裔管理)的可汗札尼別(蒙古語:ᠵᠠᠨᠢᠪᠡᠭ;轉寫:Jani Beg;西里爾字母:Жанибег;?-1357年,金帳汗國第十一任可汗)攻入大不里士(波斯語:تبریز‎;阿塞拜疆語:تبریز‎;阿塞拜疆語拉丁字母:Təbriz。中國古稱桃里寺帖必力思,是伊朗历史悠久的首都之一,目前為東阿塞拜疆省的首府,也是伊朗西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努失兒完(波斯語:انوشیروان خان‎),蒙古人,伊兒汗國的第十五任及末任君主)不知所終,伊兒汗國覆滅。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曾名朱興宗,投軍被郭子興取名元璋,字國瑞,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1502年,金帳汗國徹底崩潰,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亞汗國克里木汗國,克里米亞韃靼語:Qırım Hanlığı;俄語: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烏克蘭語: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土耳其語:Kırım Hanlığı;波蘭語:Chanat Krymski。1430–1783年)成為金帳汗的繼承人。
1633年,始於山西的明末大鼠疫,於1641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同年鼠疫傳到北京,奪走20萬北京人的性命 — — 北京當時的人口,估計在80萬到100萬。
1635年6月12日,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蒙古語:ᠡᠷᠬᠡ ᠬᠣᠩᠭᠣᠷ,轉寫:Erke Khongghor;西里爾字母:Эрх Хонгор;1622年-1641年3月4日,蒙古察哈爾部人。林丹汗與蘇泰太後葉赫那拉氏之子)投降後金皇太極(滿語:ᡥᠣᠩ ᡨᠠᡳᠵᡳ,轉寫: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愛新覺羅氏,是後金的第二位大汗)。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历經430年,正式宣告滅亡。
1644年,多爾袞率12萬清兵入關,在占領中原王朝的戰爭中,發生了明末清初大屠殺事件,包括清軍在揚州、桂林、昆明、江陰、嘉定、廣州實行屠城,和鄭成功在福建東部沿海的屠殺洗劫,以及張獻忠屠蜀等。
葛劍雄(1945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人,中國历史地理學者、历史學家,历史學博士,複旦大學教授)在《中國人口史》中認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梁方仲(1908年7月19日-1970年5月18日,原名嘉官,筆名方翁方仲畏人,廣東省番禺縣黃埔邨[今屬廣州市]人。中國經濟史學家。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和研究院。中山大學历史系“八大教授”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的奠基者之一)的《中國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推算清順治十二年,實際人口約為4~5千萬人,清雍正二年實際人口為8~9千萬人。
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
— — 魯迅,病後雜談之餘
阿蘭·佩雷菲特(法語:Alain Peyrefitte,1925年8月26日-1999年11月27日),是法國的一位學者、政治家,他在著作中寫道:
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兇殘。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鎮壓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江山,對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
— — 阿蘭·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 mondes),1989年5月
L·S·斯塔夫里阿諾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年2月5日-2004年3月23日,加拿大出生的希臘裔美國历史學家)致力於全球史觀的通史編纂,1971年出版《全球通史》一書。
正是這個“野蠻”民族,在17世紀中葉湧入中原,取代腐敗、垂死的明王朝而建立起了清政府。滿族人成功地鞏固政權,妥善應對西方列強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註意力,以及複興中華古代文化,是17世紀的历史奇跡之一。
— — 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十五冊)
1680年,察合台汗國(1224年-1570年/1680年,蒙古語:ᠴᠠᠭᠠᠳᠠᠢ ᠶᠢᠨ ᠤᠯᠤᠰ;轉寫:Chaghatai-yin Ulus;西里爾字母:Цагаадайн улс,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孫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於1346年分為東西兩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實際上亡於帖木兒帝國,至1402年汗統結束)餘部被準噶爾汗國(蒙古語: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 ᠤᠨ ᠬᠠᠭᠠᠨᠲᠣ ᠣᠯᠣᠰ;鮑培轉寫:jegün γar-un qaγan-tu ulus;西里爾字母:Зүүнгарын хаант улс;藏文:ཇུན་གར།;維吾爾語:جوڭغار‎)滅亡。
1684年,大日本帝國(日語: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又稱日本帝國,日語:日本帝國/にほんていこく、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nihon teikoku,nippon teikoku ?。1868年-1947年)建立第一所帝國大學(Imperial Universities,日語:帝國大學〔帝國大學〕/ていこくだいがく Teikoku daigaku ? — — 今東京大學前身。
1689年,在英國通過《權利法案》這一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俄方稱《涅爾琴斯克條約(拉丁語:Pactum Nertschiae、俄語: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
《尼布楚條約》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dulimbai gurun)一詞指代中原王朝的條約,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外交條約文件上。歐立德(Mark C. Elliott),作為美國漢學家,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總監和哈佛大學亞洲历史教授,認為正是清朝將“中國”的定義從“中原地區”轉變成“國家主權”的概念。
1690年-1697年,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名玄燁,滿語:ᡥᡳᠣᠸᠠᠨ ᠶᡝᡳ;穆麟德:hiowan yei。愛新覺羅氏,大清帝國第4位皇帝,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三徵噶爾丹(蒙古語:ᠭᠠᠯᠳᠠᠨ;鮑培轉寫:Galdan;西里爾字母:Галдан;1644年-1697年5月3日,蒙古準噶爾部琿台吉[首領],1670年-1697年5月3日在位。巴圖爾琿台吉之子,僧格弟)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發布上諭:開礦事情對地方無益,以後有請求開採者,都不準行。自此清朝推行禁礦政策

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

1792年,英國為擴大與中國的通商貿易,派出以喬治·馬戛爾尼(第一代馬戛爾尼伯爵,或作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國政治人物、外交官)擔任為大使的使團訪華。這是英國和中國 — — 當時的清朝第一次正式的官方接觸。
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第二代從男爵斯當東,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2nd Baronet;1781年5月26日-1859年8月10日,俗稱斯當東或小斯當東,英格蘭旅行家及東方文化研究者)跟隨作為使團副使的父親喬治·倫納德·斯當東(第一代斯當東從男爵,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st Baronet;1737年4月10日-1801年1月14日,英國探險家、植物學家,受僱於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來到中國。
小斯當東在1810年出版了《大清律例(原名《大清律》,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ᡶᠠᡶᡠᠨ ᡳ ᠪᡳᡨ᠌ᡥᡝ ᡴᠣᠣᠯᡳ;穆麟德:Daicing gurun i fafun i bithe kooli,是清朝的法典)英文譯本,1821年,發表了《異域錄》英文譯本。在第一次接觸後,英國人最先翻譯的是一部中國律法。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邨老人俟邨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出任欽察大臣,於1839年到達廣州後,命人將英國人休·慕瑞(Hugh Murray, 1779年-1846年),英國蘇格蘭地理學家)的於1834年寫成的《地理百科全書》(An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翻譯編寫成《四洲志》。
1841年6月,林則徐因鴉片戰爭失敗被罷官革職,在被流放伊犁之前,林則徐將書稿全部交給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號良圖。清湖南省邵陽縣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
魏源整理後,以《海國圖志》書名,於1843年1月刻印於揚州。初版五十卷。
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六十卷本,1852年,再擴充為百卷本。“百卷本全書約88萬字,並有各種地圖75幅,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42頁”。魏源在書中第一次向中國人介紹了美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書成魏子歿,廿餘載,事局如故”(左宗棠:《海國圖志》序,1875年重刊)。
可惜中國士子們,並不關心此書。反而是《海國圖志》流傳至日本後,影嚮了明治維新,也成為天皇和大臣們的必讀書籍。
1851年,中國商船亥二號停靠長崎,檢查員向井兼哲在檢查物品時發現《海國圖志》三冊,書中有違反禁令的基督教文字,當成違禁品沒收。該書三冊分別被“禦文庫禦用”、“學問所禦用”及幕府老中牧野忠雄拿走。隔年,中國商船子二號又裝載了一部,被長崎會所沒收後保管。後被江戶幕府的官員閱讀後,認為《海國圖志》有益於日本了解時局,下令全數上報。
此後幾年該書不斷被偷運入日本,被幕府官員和學者買去,並最終進入日本市場。《海國圖志》很快在日本獲得官員和學者的高度重視,廣大民眾也開始追捧。於是日本開始刊印、翻譯、補註,一度評論該書成為風潮。自1854年開始後3年,日本出版的海國圖志讀本就有23種。
海國圖志在日本售價逐年走高,1851年至1852年是130日圓。1854年售價已達180日圓,1859年價格更漲至436日圓。據《江戶時代日中秘話》所載,海國圖志到了江戶身價百倍,成為急需的禦用之書。
1862年,日本文久二年,日本幕府遣代表團到清朝考察,其成員之一高杉晉作(1839年9月27日-1867年5月17日,諱春風,通稱晉作,又名東一和助,字暢夫,號東行。幕末長州藩士。以創設奇兵隊而活躍於倒幕活動而知名)在上海遍尋《海國圖志》不獲,高杉晉作在日記里寫下:“清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清朝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
井上靖(日語:井上 靖/いのうえ やすし,1907年5月6日-1991年1月29日),日本小說家與詩人,曾擔任日本筆會第九任會長,並獲得文化勛章、文化功勞者等。
幕府末期日本學者文化人等的思想起了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的《海國圖志》
— — 井上靖
旭,2022年10月6日-7日,10月26日修改

千年國運之變: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千年國運之變: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千年國運之變: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千年國運之變: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千年國運之變: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千年國運之變: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千年國運之變: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千年國運之變: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千年國運之變: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千年國運之變:書生意氣作三冗
千年國運之變:天道無常惜英宗
千年國運之變:法家非法作無法
千年國運之變: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千年國運之變: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千年國運之變: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千年國運之變: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千年國運之變: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千年國運之變: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千年國運之變: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千年國運之變: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千年國運之變: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千年國運之變: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千年國運之變:千波競湧水無心
千年國運之變: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千年國運之變: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千年國運之變:直至如今千載後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