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格蘭人而言,都鐸王朝的伊莉莎白女王無疑是開展海洋時代的先驅,有鑑於登基前的紛紛擾擾,年輕時在劍橋大學受教育的女王相當了解「謹言慎行」的重要行,巧妙地避免了許多宗教爭議,在軍事戰爭中,出手也多經過一定盤算,成功讓英格蘭開拓海洋財富,獲得臣民的愛戴。
只是,伊莉莎白女王雖有本事在對外的戰爭中塑造民間同仇敵愾的氣氛,也有辦法為好戰份子的精力找到出口,卻沒有辦法確保繼任者能了解她的苦心。
在十六世紀時,歐洲的基督教社會因印刷術的興盛而陷入分裂,而英格蘭在西元1543時 通過「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成立英國國教而與天主教會決裂,但到了伊莉莎白時期,由於法國在西元1598年下令寬恕所有信仰新教的民眾,所以,就宗教氣氛而言,詹姆斯的運氣也不算太壞。然而,不熟悉英格蘭民情的詹姆斯卻在一上任時就急著下令所有的劇院在安息日禁止演出,讓人們感受到新王有別於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積極享樂的作風。
此外,劇院不能在安息日演出,自然會大大影響劇院相關的經濟收入,對此,詹姆斯很快就下令將所有劇作家連同他們的劇院一起任命為國王劇團。
這讓莎士比亞成為了國王的人馬。
這似乎是在蘇格蘭長大的詹姆斯到了英格蘭慣用的收買人心的手段。只是,這樣一來,王室的開支不免大增,而伊莉莎白一世又賣掉了部分王室土地,造成他必須經常向議會請求補助。只是對西班牙戰事已經結束了,議員們不再像戰時般慷慨,所以詹姆斯一世決定開始宣揚自己的政治權力理論 ——在他的政論集中,他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觀點:
君主制國家的國王不僅是上帝在塵世的代言人,端坐於上帝的寶座,而且國王本人就是上帝所稱的上帝
這個觀點雖然與亨利八世開創的英國國教的想法不相違逆,但卻不是逐漸壯大的資產階級和人民選出的下議院議員們願意欣賞的言論,這讓英格蘭內部的矛盾越發擴大,伊莉莎白時代代表的愛國情緒一去不返。
然而,伊莉莎白一世終究過去了,在詹姆斯一世時期持續創作的莎士比亞也因為時代的轉變,開始了更多對人性深刻的描寫,其中,「暴風雨」更屬於莎士比亞晚期的巔峰之作。
如果沒聽過「暴風雨」的故事,不妨看一下下面的影片:
VIDEO
「暴風雨」的主題其實是「自由」,這點在精靈 Ariel 的身上看得最清楚。Ariel 原本因為女巫的法術被囚在樹中,因為 Prospero 的到來而獲救,所以甘願為Prospero所驅使。(相關文章:
樹的智慧 )
(一起欣賞下面兩幅作品,左為大不列顛的畫家 Hamilton 所畫的 Ariel and Prospero,注意右下角女子的睡姿與西班牙畫家Goya的版畫作品如出一轍。兩者都是十八世紀的創作者。 )
為了進一步了解「暴風雨」的時代意義,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十七世紀的英格蘭歷史。
伊莉莎白一世是在西元1603年去世,所以英格蘭是在西元十七世紀的開始就失去他們最愛的女王,另外,詹姆斯一世則是在蘇格蘭長大(在蘇格蘭稱做詹姆斯六世),而他的母親瑪麗一世則是在1587年時,由伊莉莎白一世下令處決而死。
那麼,以「明察慎言」(video et Taceo)自勉的伊莉莎白最後為何會選擇了詹姆斯一世為她的繼承人呢?這符合她的另一個座右銘「始終如一」(Semper Eadem)嗎?
也許是的。伊莉莎白因為很清楚自己的婚姻會左右英格蘭的未來所以終身未婚,但詹姆斯一世的母親瑪麗卻不然。為此,伊莉莎白經過了慎重考慮,殺了和天主教會關係密切與追求婚姻自由的瑪麗,但也接受在新教教育中長大的詹姆斯繼承她的王位,抵抗了天主教勢力外,也為英語民族的團結鋪路。關於這點,詹姆斯也做到了,他除了成立大不列顛王國,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一本欽定的英語聖經(King James Bible)。
只是,詹姆斯是主張君主制的,所以這與日漸興起的資產階級發生了根本衝突。但是,對國王困境視若無睹的議員們除了不批准加稅外,還希望新國王插手英國國教的運作,將一些強調神秘的天主教儀式從中剔除,不想多惹事端的國王與議會的關係始終緊張。
詹姆斯之後的繼承人是查理一世,即位後對國會的態度更加強硬,議員們開始擔心查理不但藐視國會,而且會對國會採取不利的措施。這並非毫無依據,因爲查理似乎試圖讓英國國教的運作方式變得更羅馬天主教一點,甚至宣稱英國國教是唯一真正的天主教會。此外,查理一世開始想要像其他歐陸君主一樣,建立起一套穩定的財政收入系統,於是用盡了各種辦法籌措經費。
西元1629年,查理取得勝利,成功地解散國會,開始十一年的獨裁統治。不過,被解散的國會領袖還是持續挑戰國王的作為,其中包括對<造船稅法>的法律挑戰。法院的法官們也作出了決定,宣布國王在未經國會同意的情況下,無權向臣民徵收任何費用。 首席法官更強調:「大不列顛王國的人民乃自由民 ,非可任意剝削的農奴。」
因為法院堅持維持人民的財產權,所以即使查理解散了國會,制衡國王的權利依舊存在。這些力量最後在蘇格蘭的愛丁堡爆發,讓造船税受到了全國性的抵制,最後查理只能屈服,重新召開國會。
既然英格蘭和蘇格蘭人如此排斥天主教的儀式,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於是開始表達不滿,甚至爆發了反英格蘭和蘇格蘭殖民的起義。從大不列顛王國的角度,這樣的活動自然要壓制的,可是不信任國王 的國會卻不想支持國王擁有自己的軍隊。
大不列顛王國內部矛盾持續浮現,形成了英國內戰,經過一連串風起雲湧,查理一世被送上法庭。
查理沒有示弱,他把握機會在審判時憤怒地反問:「我想知道是什麼權力把我傳喚到這?聖經白紙黑字,表明為人臣者應當服從君權 。我是合法的國王。 」
法官的回答是:「國王也應當守法。在國王和人民存在著一種契約協定 。國王的宣誓就職就是為了保證履約。這是相互的。」
仔細思索這段對話,就可以發現查理的反駁相當其實高明:「法官究竟有什麼權力可以審判別人?法官究竟有什麼權力可以審判國王是否違反了義務?」
為了審判查理,下議會於是發明了「主權在民」的理論——人民是所有正當權力的來源。下議院的議員由人民選出,是人民代表,具有最高權力。(相關文章:
利維坦的神話與西方國家的人權觀念 )
因為這個理論,下議院的議員作出決定,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
查理一世以殉道者的姿態從容赴死後,克倫威爾將軍廢除了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蘇格蘭、愛爾蘭,成立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共和體(Commonwealth of England,Scotland and Ireland.) 不過,在克倫威爾的統治下,共同體中的商人雖然開始崛起,生活卻因為清教徒主義而相當「天真純樸」(清教徒的 pure 原有挖苦之意,但清教徒卻樂於接受,並視為讚美。)。
克倫威爾雖指定了兒子作為繼承人,但和平時期長大的兒子終究擔不下這個任務,就任護國公不到八個月後就被迫辭職,經過一番折騰,英格蘭最後選擇了回歸君主制 ,讓查理一世的兒子即位。
從西元1660年後 ,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王國進入復辟時期,在這段期間,一度被清教徒禁止的戲劇活動開始恢復,而莎士比亞的戲劇(尤其在復辟初期)是最受歡迎的。
雖然,不見得人人都能鑑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但想必還是有人從莎士比亞的戲劇中看到了十六、十七世紀間、英語民族的命運與選擇,有些像是預言、有些像是寓言,有些輕柔,有些震撼,莎士比亞的故事總是充滿了張力。
一起聽聽 Ariel 的歌唱 ---她或許是莎翁筆下最有音樂性的角色,可以很溫柔⋯⋯
VIDEO
也可以很威嚇⋯⋯
VIDEO
Ariel 無疑是一位很有表演創作天份的精靈,為了自由而盡力為 Prospero 工作,莎士比亞在暴風雨的結尾讓Ariel獲得自由,觀眾也可以心滿意足地離開劇院。
那麼,在現實當中的英格蘭,Ariel 何時才得到 Prospero 所賦予的自由呢?
回答這問題之前,讓我們繼續認識一下英國在十七世紀復辟時期的君王。
最先在復辟時期登位的是查理二世。吸收了父親查理一世的經驗,查理二世對宗教和權力採取曖昧的態度,把精力放在生活上,任期雖長(西元1660年到1685),社會發展也算平穩,因此得到了「快活王」(the merry monarch)的稱號。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則是因為公開改信天主教的舉動,讓政治再度陷入紛亂,詹姆斯最後在信仰新教的女婿揮軍進入英格蘭之後,倉皇搭船逃到法國。
議會人士最後決定以簽訂契約的方式(其中包括限縮君王權限的「權利法案」)讓這位攻打岳父的奧倫治親王威廉登基,這就是史家所稱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從金融史的角度看來,奧倫治親王威廉不只為英國帶來了荷蘭金融的文化迷因,也解放了英國在金融的想像力,英國從此進入了新的金融時代。社會富裕之後,再度激發了新一波的藝文創作,如「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金銀島」等等。
最後,讓我們一起聽聽一段Prospero 在「暴風雨」最後的獨白:
VIDEO
這段話或許是生活在詹姆斯一世時期的莎士比亞對君主和貴族的期待——放下魔法,回歸理性。只是,對照歷史,Ariel 所嚮往的自由其實要在復辟時期的最後一位君王威廉三世時才能獲得。
從榮光女王(Gloriana)伊莉沙白一世到威廉親王帶來的光榮革命 (Glorious Revolution),莎士比亞透過 「暴風雨」所傳達出的訊息值得所有熱愛戲劇與歷史的讀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