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鳥類(鳥或者鳥類,是鳥綱,[Aves])和今鳥亞綱[Neornithes]的通稱)的起源還有爭議。曾經非常主流的傳統研究認為,鳥類起源於距今1.5億年前的原始爬行類動物(爬行綱,Reptilia。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龜、蛇、蜥蜴、鱷、鳥類及史前恐龍等物種的通稱)。
目前最早的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亞門(學名:Vertebrata;拉丁文詞根“vertebra”,意為脊椎骨。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下的一個亞門)是在中國雲南省昆明發現的豐嬌昆明魚,距今約5.2億年前。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然後一支進化到哺乳類,出現人類,另一支進化為鳥類。
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英語: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簡稱為 PNAS;PNAS USA)發表的了遠古翔獸(學名:Volaticotherium antiquum)是一種已滅絕、具滑翔能力的食蟲性哺乳動物,生存於侏羅紀時期,1.64億年前的亞洲,為翔獸屬(學名:Volaticotherium)下的唯一一種)的發現,這是已知最早,飛翔的哺乳動物。
考古學家們在1862年,在德國境內挖掘出始祖鳥(始祖鳥屬,學名:Archaeopteryx,是始祖鳥科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填補了恐龍和現代鳥類之間的一環,使得目前恐龍演化為現代鳥類的假說盛行。恐龍(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历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最繁盛的脊椎動物,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曡紀,在侏羅紀、白堊紀。目前的主流學說認為脊椎動物恐龍的一支直接演化為鳥類。
動物的演化中,鳥類高飛,依靠自然的演化,成就了自由的基因。一直到哺乳動物的一支,演化成人類,依靠創造性的智慧,通過物理的方式飛行,成為真正的空中霸主。
如果回頭來看,假設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演化路徑,你是願意成為自由飛翔了2億年的鳥類?還是成為剛剛實現了飛行一百多年的人類?(萊特兄弟於1903年發明了第一架飛機,並進行了首飛,被公認為“第一架持續控制的重於空氣的飛機”)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 — 王安石,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對鳥類的自由的羨慕,是人類共通的,熙寧變法,激烈向左的王安石如此,慶历新政,保守向右的歐陽修也是。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 — 歐陽修,畫眉鳥
命於下國,封建厥福
理想,是人類進步的根源,也是人類總是看不清真相的迷霧。
當代國家政權合法性來源,應該是人民之間的契約。很遺憾,除了美國的立國這一孤例,很難再找到通過契約建立國家政權的樣板。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政權的演化都是從武力徵服開始。君主的權力基礎在於跟隨君主徵戰的功臣,這些功臣的所得,就是分封的土地 — — 封邦才能建國。
獲取分封的功臣,世代相傳成為勛貴(Baron)。中原王朝從周代開始,建立了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貴族擁有爵位、領地,天子是天下共主。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 禮記·王制
英國的爵位和中國類似,也是五等:Duke, Marquis, Earl or Count, Viscount, Baron。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历山大大帝的老師)在他的《政治學》(Politics,古希臘語:Πολιτικά)中,把政治體制定義為“城邦內職位的組織架構,特別是對最高權力的職位的規定”,共分為六種
照顧城邦共同利益的正當政體,核心特徵是依法組成:
君主制(kingship):一人獲得合法統治權力;
貴族制(aristocracy):少數人合法統治的稱作貴族制;
公民制(polity):多數人合法統治。
照顧統治者自身利益的變態政體,核心是不依法組成:
僭[jiàn]主制(tyranny):不通過世襲、傳統或合法選舉程序的個人獨裁制;
寡頭制(oligarchy):是貴族制的一種變體,由強而有力的家族所控制,只謀求貴族的利益;
民主制(democracy):多數人統治,只謀求窮人的利益。
如果按照依法建政來講,亞里士多德認為好的政體就是君主制和貴族制,亞里士多德本人更傾向於貴族立法,君主行政。
無論是徵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之前,還是徵服者威廉徵服英格蘭之後,英國的政體都是基於君主和貴族之間的聯合統治形式。而在《大憲章》之後,尤其是《權力法案》之後,就徹底進入了貴族共治。
相反,蒙古崛起於歐亞北方大草原,反而是從貴族合議制走向了僭主制。
秦漢徹底瓦解了分封制,通過受命於君王的行政人員,實現了中央集權。中國的隋唐,由於主要依靠關隴集團(又稱關隴世族、關隴門閥、關隴軍事貴族、關隴胡漢集團、武川集團)建立,而關隴集團出自武川,漢胡混血、文武合流,所以形成了君王依靠貴族治理的政治生態。
趙翼(1727年-1814年,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是清朝文學家、史學家。長於文學、史學,其詩名聞於全國,與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7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蔣士銓(1725年-1785年,字心馀、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乳名雷鳴。江西鉛山縣人)並稱“江右三大家”。著作有《二十二史箚[zhá]記》、《陔餘叢考》、《甌北集》五十卷,續三卷、《甌北詩鈔》二十卷、《甌北詩話》二卷、《皇朝武功紀盛》四卷、《簷曝雜記》六卷,續一卷。
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 — 趙翼,廿二史箚記‧卷十五
武川鎮(蒙古語:ᠦᠴᠤᠸᠠᠨ ᠰᠢᠶᠠᠨ,西里爾字母:Үчуань шянь)是中原王朝历史上的北朝時,防衛柔然的六個軍鎮之一。原名黑城﹐後改為武川。位於黃河倒U字型大拐彎的東北方,也是陰山山脈的北麓。現今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武川縣。
陳寅[yín]恪[kè](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省南昌府義寧州[今江西省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是中國現代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東方史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宏猷、任甫,別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潮居都茶坑鄉人,人稱梁新會)、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德楨,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又號永觀,諡忠愨。浙江杭州府海寧人)、
趙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字宜仲,江蘇陽湖人,生於天津)並稱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
關隴集團一詞是由陳寅恪所創,是指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間,籍貫為關中(今陝西省)、隴西郡(今甘肅省東南)的門閥士族。
宇文泰更改府兵將士的郡望與姓氏,是要是他所帶來的山東人與關內人混而為一,使漢人與鮮卑人混而為一,組成一支籍隸關中、職業為軍人、民族為胡人、組織為部落式的強大軍隊,以與東魏、梁朝爭奪天下。這就在關中地區形成了一個集團 — — 關隴集團。這個集團是一個統治集團。
— —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第十九篇-宇文氏之府兵及關隴集團
陳寅恪對依靠對關隴集團創建的隋唐特別推崇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註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啓,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 —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因父親楊忠被西魏恭帝賜鮮卑姓,又名普六茹堅,小字那羅延,梵語:नारायण/nārāyaṇa。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在隋大業元年(605年)首創開科舉士,期望平衡門閥勛貴的力量。但成效有限,寒門、庶[shù]族雖然可以通過察舉(由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確立,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及選取人才)、科舉參與政治,但難居顯位。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宜州華原[今陝西燿州]人)是唐朝的史學家。曾主編《周書》。
當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雲。
— — 令狐德棻,周書.列傳第八
門閥貴族的勢力,令唐太宗李世民不滿,於是將天下氏族分為九等,以李唐皇族為最高,期望可以貶斥、壓抑舊有門閥勢力。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王定保(870年-940年,字翊聖,晚唐詩人吳融之婿。南昌[今江西]人。出身太原王氏,南海記室王渙的族子)著有《唐摭[zhí]言》十五卷、文集三十卷。
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 王定保,唐摭言
唐代的科舉仍然留有察舉制影子,士子應試前,要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給勛貴高官,希望獲得舉薦 — — 叫作“行卷”。勛貴向知貢舉的官員公開推薦 — — 稱為“公薦”。武則天主政,著手瓦解原李唐核心的關隴集團,重視科舉,首創由皇帝主持,複核進士資格的殿試。積極任用舉人、進士及第,但是神龍革命(又稱神龍政變、五王政變,神龍元年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宰相張柬之、崔玄𬀩等發動兵變,逼迫武周皇帝武則天內禪皇位給李顯)後,李唐皇室複位,又恢複了前朝體制。
安史之亂後,關隴集團逐步衰退,最終隨著唐朝的滅亡而覆滅。宋代強化了唐朝的科舉制度,廢除行卷公薦之法,建立彌封謄錄制度,完全以試才取士。官員主要以科舉入仕,所謂“富貴不過三代”,其實是指科舉取士後,不再能夠類似於傳統的貴族,可以“詩書傳家久”了。
賈昌朝言“自唐以來,禮部採名譽,觀素學,故預投公卷。今有封彌、謄錄法,一切考諸試篇,則公卷可罷。”自是不複有公卷。
— — 宋史·卷155
王夫之認為宋朝的開明政治,要求後世的君主在繼位之前,進入殿內跪讀碑文:保全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又名郭榮,五代時期後周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是周太祖郭威的姪子和養子)的後人;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賦稅,這是求己不求人,治理求簡除繁的大德。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諸己而已。舍己而求諸人,名愈正,義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如彼者,不謂之涼德也不能。求民之利而興之,求民之害而除之,取所謂善而督民從之,取所謂不善而禁民蹈之,皆求諸人也;駁儒之所務,申、韓之敝帚也。
— — 王夫之,宋論
因此王夫之認為北宋建國到熙寧間的治理,超越漢、唐,比肩商周。
宋有求己之道三焉,軼漢、唐而幾於商、周,傳世百年,历五帝而天下以安,太祖之心為之也。逮慶历而議論始興,逮熙寧而法制始密,舍己以求人,而後太祖之德意漸以泯。得失之樞,治亂之紐,斯民生死之機,風俗淳澆之原,至簡也。知其簡,可以為天下王。儒之駁者,濫於申、韓,惡足以與於斯!
— — 王夫之,宋論
科舉取士,君王與士共治,在北宋開國之後,如“鳶飛戾天”,傲立當世。而此時世界各國政治,尚處於原始的“野蠻”狀態,處於類似於部落制的封建制度中。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唐代中期士大夫、文學家與思想家,河東人,亦稱柳河東、柳柳州)論說“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是很準確的。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聖人之制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 — 柳宗元,封建論
共治分權
亞里士多德理想的政體是是由君主、貴族、公民制的混合政體是在議事(deliberative)、行政(offices)和司法(law courts)上的分權制衡 — — 共和制,
寡頭派認為他們在一事(例如財富)上占優,一切都應占優;民主派認為在一事(例如自由的身分)上人人平等,萬事都應平等。雙方都忽略了關鍵的要點。…政治團體的存在不僅是由於要一同生活,而是為了促進美好的行為。因此,誰對團體的美好行為所作的貢獻最大,他就應該在這個城邦中享有較大的一份,大於在自由的身分上相同或更高但政治品德卻不相同的人,以及財富上勝過他但政治品德卻比不上他的人。
— — 亞里士多德,政治論
共和制度(Republic,拉丁語:res publica)的核心是共治與分權。
中國翻譯Republic為共和,來源於周召[shào]共和。
商朝(又稱大邑商、殷,是中國历史上有當時文字記載遺留至今的最早朝代,標志著中國历史自商朝進入信史時期)的周厲王(前890年-前828年,姬姓,周氏,名胡,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作“㝬”[hú]。為周夷王之子),《史記》上寫作厲王,西周青銅器銘文作剌王,在文獻中又作汾王。
周厲王聽從榮夷公(?-?,中國西周時期諸侯國榮國國君)的“專利”之策 — — 將山林川澤的一切收歸國有,禁止百姓採樵、漁獵 — — 這是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國有官營的變法,比熙寧變法早了近2000年。
芮良夫(?-?,西周時期周朝的卿士,芮國國君。姬姓,字良夫)批評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勸阻厲王“榮公若用,周必敗也”。厲王想必也是急於富國強兵,不聽勸諫,終於導致公元前841年,在商朝的首都鎬[hào]京(與豐京合稱豐鎬。鎬京遺址大約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道以北,灃河東岸)發生平民暴動的彘[zhì]之亂,周厲王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今山西霍州市)。
周定公(?-?,姬姓,名不詳。西周時期周國國君,周公旦後裔)會同召穆公(?-?,西周時代召國國君,姬姓,召氏,名虎,諡穆,也稱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為召薑。召公奭第十六世孫)主持政務,史稱“周召共和”。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 —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
周召共和是以陝(今河南陝縣)為界,陝以西召公主之,陝以東周公主之 — — 嚴格講這是分區專治,不是共治分權。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也一直沒有出現過明確的分權體制。《史記》以共和元年(農历庚申年、前841年)啓首,而《史記》日後具有正史的地位,所以該年就是中國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人需要權力,因為只有權力,才能保證自身的利益。亞里士多德在《政治論》中提出公共立法,行政(由英明的君主)專權的良善體制。
忽里勒台大會類似於這類制度,它負責選舉“英明的君主”,共同決定部落聯盟的軍事行動。但是它依然不能保證權力的制衡,“英明的君主”不能忍受和他人分權,最終通過自己的“英明”把所有的盤子一起端走。
徵服者威廉進入英格蘭也是一樣,貴族們可以決定君王的人選,但是任性的君王不會按照貴族會議的規制運行帝國。從徵服者威廉開始,紅發威廉、儒雅者亨利、斯蒂芬、短鬥篷亨利、獅心王理查,最後到被迫簽下《大憲章》的無地王約翰,沒有一個人是理所當然的長子繼承,都是历經艱辛,在貴族們的支持下才能登上王座。因此七位“得位不正”的君王都無力徹底實現君主的集權。
之後的英國國王大部分也不是順利繼承王位的,而且常年處於和大陸之間的戰爭中。國王們雖然不斷侵蝕大憲章規定的權力,不僅沒能將貴族手中的權力收歸己有,結果到了威廉三世,權力依賴於貴族的授予。《權力法案》徹底斷絕了君王立法的權力,從共治,又走向了共治+分權。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旭,2022年10月10日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