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植物探索】菩提樹

【佛教植物探索】菩提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菩提樹─葉子。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葉子。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文/許貞慧  

走進佛陀紀念館,隨處可見「佛陀的思維樹」,其中有一棵是漂洋過海,來自印度最古老的那爛陀大學,這棵菩提樹植於佛館四給塔與六度塔間的草坪上。挺拔筆直的主幹,茂密的菩提葉,宛如正法永存,開枝散葉的見證。

瞻仰它的丰姿,您可遙想佛陀坐於聖樹下、金剛座上說法,與佛陀接心,體悟甚深因緣佛法,尋找那久違的「心」寧靜。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據記載,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成佛,造就佛教與菩提樹不解之緣。《雜阿含經》記載:「我見菩提樹,便見於如來。」大唐玄奘大師西行印度,抵達佛陀成道菩提樹下時,亦五體投地,至誠禮拜菩提樹,以表菩提樹給佛遮蔽豔陽之恩。

菩提樹象徵智慧、覺悟,又名「畢缽羅樹」。每年夏季7、8月時,枝幹上常有兩兩並生的扁球突起,即為菩提樹的隱花果,內含許多顆粒狀小花,成熟後表面會呈現許多暗紫色的斑點,並自然掉落,而心形狀菩提葉可以在葉脈上寫經傳法。

菩提樹─新枝。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新枝。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嫩葉。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嫩葉。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幹紅褐平滑,初生嫩葉從微紅至暗紅,逐漸轉綠,主幹一分為五,猶如禪宗達摩祖師所言:「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邀您走一趟佛館,見成佛大道上的菩提樹,如見佛般,體悟一花一葉一如來的一念清淨心,觀想耳邊響起的簌簌聲如佛陀說法。

菩提樹─花苞。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花苞。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果實。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菩提樹─果實。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延伸閱讀】
佛教植物網—菩提樹
👉 http://lnago.com/ADQC5

avatar-img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74會員
798內容數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海上來的光-雲林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展覽進入倒數❗ 將於2/23圓滿落幕,還沒看展的朋友快把握機會!
針線穿梭,繡出千年風華;絲絲入畫,細織文化情深。 「 華彩繡心韻 細織兩岸情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刺繡展 」,將顧繡、絨繡、三林刺繡三大流派的藝術瑰寶齊聚佛館,為您呈現精巧絕倫的刺繡精品。
只要根不壞,荒地也能開花; 只要心不死,絕處也能逢生。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海上來的光-雲林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展覽進入倒數❗ 將於2/23圓滿落幕,還沒看展的朋友快把握機會!
針線穿梭,繡出千年風華;絲絲入畫,細織文化情深。 「 華彩繡心韻 細織兩岸情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刺繡展 」,將顧繡、絨繡、三林刺繡三大流派的藝術瑰寶齊聚佛館,為您呈現精巧絕倫的刺繡精品。
只要根不壞,荒地也能開花; 只要心不死,絕處也能逢生。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