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投資革命-華爾街理論起源

    【耶魯大學的費雪(Irving Fisher)以利率理論和在統計學上的創新而聞名於世,雖然他在學術界享有名符其實的聲譽,但是他對股票市場的錯誤預測,卻讓他聲名掃地。一九二九年十月十五日,即大崩盤前幾天,費雪做了一項預測,後來被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稱爲「不朽的估計」(immortal estimate),他表示:「股價似乎已上漲到永遠會停留在那裡的高水準」這還不夠糟,他繼續說 「我預期在未來幾個月,我們將會看到股市處於比今天更高的水準。」就在十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漢米爾頓刊出「潮流的轉向」一文的當天, 股市已有明顯轉弱的跡象,費雪卻感到欣喜,認爲這是「蠢人信心不堅」。接下來費雪損失了一大筆財富,這些錢部分來自富有的妻子,另一部分則來自他先前所研發的文件歸檔系統之銷售收入。】
    【至於考爾斯針對投資出版品所做的分析,結果也不比漢米爾頓好到哪去:「我們可 以做此結論,預測機構的平均表現比純粹靠運氣投資的平均報酬還要差。一九二八年時,整體市場平均報酬率高達四四%,然而在這些投資出版品中看多與看空的比例卻是四比三;同樣地,在一九三一年,市場跌幅高達五四%時,看多與看空的比例竟然高達 十六比三!
    在每一次測試中,考爾斯發現,整體市場的平均績效會優於個別參與者的表現;以及從一副紙牌中抽取一張牌的隨機預測方式,在一系列的測試中表現最佳的結果,和一系列實際預測所得出的最佳績效相比,兩者其實不相上下,然而令人沮喪的是,隨機預測方式表現最差的結果,卻優於實際預測的最差表現 。
    多年以後,考爾斯回憶起這段經歷,他評論道:當然,我接獲許多抱怨。誰指定我去追蹤這些預測的表現?事實上,我看不起投資顧問這一行。我經常告訴他們,這不算是一種專業,當然這只是更讓他們惱火。 提供市場諮詢顧問以賺取費用是相當矛盾的現象,確知市場未來走勢的人絕不會與別人分享此一知識。為何要和別人分享呢?不出五年他就可能是世上最富有的人,為什麼要把這樣的訊息告訴別人?考爾斯可不是就此罷休,一九四四年他在《計量經濟》又發表了一篇新的研究,期間涵蓋十五年半,樣本數達六千九百零四個預測的研究。結果再度顯示「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實,可以成功地預測股票市場的未來走勢。」】
    【隨著投資組合日益成長,她卻越來越患得患失。我們終於了解,爲何她會顯得如此緊張。我們的角色是要讓他的好運能夠持續,不再度陷入貧窮的困境。 經濟學家用財富的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of wealth)這個觀念,來解釋上述態度的轉變。
    對窮人而言,額外增加一塊錢的財富所帶來的邊際效用,會高於爲富人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甚至在危急狀況時,窮人會去乞討、賒借,乃至於用偷竊去取得這額外的一塊錢。然而在此同時,富人則會滿足於領取免稅債券的利息,以及收取藍籌股的股利。
    馬可維茲曾對我談到某些具有「病態風險趨避」( pathological risk aversion)特質者的行爲模式,假設某人面臨兩個選擇,其一是獲得五%的確定報酬,其二是勝負各半的賭局,贏了可以獲得無窮盡的財富,輸了則賠得精光。病態風險趨勢者將會選擇五%的確定報酬率,而大多數人則寧願承擔風險,放棄有限的確定報酬,以換取贏得全世界的機會。
    如果多承擔風險是我們爲了換取變得更富有的機會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那麼投資人就可以使用邊際效用的概念,在效率邊界上可選擇的投資組合中做出決定。投資人沿著效率邊界曲線持續找尋具有更高預期報酬的某一個點,直到在這一點上,額外增加一塊錢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已經超過投資人所願意付出的代價爲止。只有當預期報酬夠大時,富人才願意承擔風險;擁有有限資金的人即使潛在報酬不高,他們仍願意承擔極高風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