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中,
體現出一種漂泊的宿命感,
在時代的巨輪之下,
堅強而溫柔地發出悲嘆。
前些日子我把久未拉奏的巴爾托克的「六首羅馬尼亞民間舞曲」找出來練練,並且把第一樂章的拉奏放上了FB與IG,受到許多迴響。
其實這是相對冷門的作品,尤其是巴爾托克在鋼琴與小提琴的作品份量上遠超於大提琴,因此我拉奏所使用的樂譜也是從鋼琴改編為大提琴的版本。
不過與巴爾托克齊名的同時期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則是對大提琴情有獨鍾,寫下了非常多重要的大提琴作品,包含先前在【寂楽庵】的專題裡提到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這首至今仍然是證明演奏實力的試金石。
今天聽的這張專輯,除了收錄高大宜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還有我最喜歡的大小提琴二重奏。
這張專輯相較於許多古典名盤來說,還滿新的,出版於2006年;而發行的唱片公司「Harmonia Mundi」也相對是一塊值得開發收藏的品牌,因為優異的錄音將演奏家的各種細緻對比與張力,表現得相當清楚。
這張專輯更特別的地方是,大小提琴二重奏是由法國的音樂家兄弟Xavier Phillips(大提琴)與Jean-Marc Phillips(小提琴)所共同錄製的。在二重奏的演奏上默契十足,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融入作品本身的意境。
高大宜的這首大小提琴二重奏,作品編號第7號,於1914年開始寫作,不過寫作的環境可不是多安逸,而是在瑞士旅行時,突然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旅館突然關閉,而他也被強迫送往奧地利小鎮停留數日。
在小鎮上,許多人都對於一戰爆發感到非常驚恐與訝異,高大宜在這趟旅途中受到阿爾卑斯山的景致所啟發,再加上對於戰爭時動盪、身世飄搖等感慨之下,第一樂章的靈感油然而生。
由於一切太突然,據說找不到空白的樂譜紙,只能在學校找來空白的樂譜練習冊來譜寫樂曲。
早在1906年,高大宜就結識了巴爾托克,兩人已經採集了數千首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地歌謠。一戰爆發後,高大宜懷抱著第一樂章壯闊、激昂的樂思,在大小提琴互相堆疊、吟唱與伴奏之間,揮灑出如阿爾卑斯山壯闊的景色。在尾聲,預示了戰爭即將帶來的不安與悲劇。
第二樂章,則是集一切失望與哀傷之總和,泣訴戰爭帶給人們的苦難與悲痛。大提琴像是山谷,小提琴則像是飄盪在山谷之間的孤鳥,畫面隨著孤鳥飛行的方向,來到了荒瘠的地面,那是被戰爭摧殘的容貌。這個樂章結構與形式相當自由,堪稱是高大宜作品當中最為大膽的一例。
第三樂章在寂靜的序奏之後,開始了激昂的舞蹈。這取材於匈牙利的Verbunkos舞曲,又稱為「徵兵舞曲」,顧名思義,就是徵兵時所用的音樂與舞蹈。這種風格的舞曲會先有緩慢而擲地有聲的慢板(lassú),再接著是相當激昂的快板(friss),而整個樂曲會時常地在快慢版之間交替著。
這套大小提琴二重奏作品可說是作曲家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家鄉與民族命運憂慮的縮影。在時代的動盪之下,高大宜仍然沒有懈怠,持續地採集民謠,並將這些素材轉化為精美的藝術作品。
在音樂中,體現出一種漂泊的宿命感,在時代的巨輪之下,堅強而溫柔地發出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