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經會讓我們變得更有智慧,所以我比較一下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智慧。

學習心經會讓我們變得更有智慧,所以我比較一下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什麼是聰明:

聰明通常指一個人的思維敏捷、記憶力強、學習能力強、能快速的解決問題,學習事務。

二、什麼是智慧:

智慧則指一個人對於生活、人類存在等深刻問題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

1.整合不同意見的能力是智慧的一個特點,因為這個能力需要對多方觀點進行理解和整合,而這種理解和整合能力是聰明所不能取代的。

2.能夠解決問題及解決問題時所產生的問題。例如解決環保問題可能會產生經濟問題,解決社會問題可能會產生文化衝突等。

3.能夠透過各種管道去認識某個主題。例如閱讀、觀察、交流等,獲得全面的理解,之後他做出來的決定或想法就會更接近有智慧。

三、當涉及到生活和實際應用時,聰明和智慧的區別可能更加明顯。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一個聰明的人可以很快地學會一項新技能,例如學習一門語言或者操作新軟件。但是一個智慧的人會了解何時使用這些技能,以及如何在特定情況下最有效地應用這些技能。

2.聰明的人可以很快地理解一個概念,但智慧的人可以將這個概念放置在更廣泛的背景之中,並將其與其他概念相關聯,以更好地理解其意義和應用。

3.在商業領域中,一個聰明的人可能擁有很多商業知識,但是一個智慧的人會知道何時購買或出售股票,或者何時開展一項新業務。

4.一個聰明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信息,但是一個智慧的人會知道如何選擇最重要的信息,並將其應用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中。

5.在個人生活中,聰明的人可能會選擇一個高薪的工作,但是一個智慧的人會選擇一份工作,讓他們感到更有意義和滿足。

6.聰明的人可能會有良好的溝通和談判技巧,但是智慧的人會知道何時使用這些技巧,以及如何在特定情況下使用它們來達成最佳的結果。

7.在政治領域中,聰明的人可能會有很多知識和經驗,但是智慧的人會知道如何建立關係、跨越障礙和實現最好的結果。

8.聰明的人可能會快速學習一個新技能或新語言,但是智慧的人會了解在學習新技能或語言的同時,也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理解其文化和歷史背景。

9.在醫療領域中,聰明的醫生可能會有很多知識和技能,但是智慧的醫生會將患者視為整個人。

四、知道了什麼是智慧,那邊就知道了心經想要我們去學習什麼?

我有一個堂弟,工作一陣子有,一陣子沒有工作,卻去買了一台BMW,然後三個月沒到,就繳不出錢來。

這的確很聰明,可以快速弄到一筆頭款來買車子,但缺乏長期的打算,也不是真正了解自已想要什麼東西。

1.也是有時我們只是暫時想要,租借一下,也許就滿足了。

2.也許會算貸款,就知道自已該不該買了。

3.買車子是為了炫耀,還是為了女人,還是為了什麼,也要先了解。

4.是不是有更需要的東西。

5.摩托車是否能取代...等

所以考慮的不夠全面。這金額又太大,所以車子被銀行沒收了,也沒有足夠的錢去還銀行,薪水也被假扣押了。

如果能更全面的去看我們的想法(空),想法(空)就可以獲得更好的解決,然後我們就進入到一種滿足的狀態。

但不容易,所以佛家才說有千千萬萬個法門。自已找到適合自已的法門。



avatar-img
傑克的異想世界
7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傑克的異想世界 的其他內容
我覺得彿教所說的把功德「迴向」給某人,是個很有趣的東西。 先看一下迴向的定義:「迴向」通常指的是將某個人或某些行為的好意、祝福或功德,以某種方式轉向他人,特別是轉向亡者或有需要的人。 而在自由書寫裡,有時會有對某人感覺到抱歉或是擔心等各種情緒,都可以用迴向這個方法來緩解自已的心情。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 弟子呀。萬事萬物離不開想法「空」,而想法「空」離不開萬事萬物。甚至想法「空」就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就是想法「空」。感受、想法、行動、認知,也是這樣。 說明: 在一些佛教文獻中,有時也可以將佛陀的弟子稱為“舍利子”。 要理解
在佛教中,「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從照見五蘊皆空的解釋來看,空並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是空的。 這包括了人的身體、感受、思想、行為、認知等各個方面的本質都是空的。 要理解空這個概念,請你先閉上眼睛時,眼前浮現的空間就是空。 這個空間像是一個水槽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我們
我覺得彿教所說的把功德「迴向」給某人,是個很有趣的東西。 先看一下迴向的定義:「迴向」通常指的是將某個人或某些行為的好意、祝福或功德,以某種方式轉向他人,特別是轉向亡者或有需要的人。 而在自由書寫裡,有時會有對某人感覺到抱歉或是擔心等各種情緒,都可以用迴向這個方法來緩解自已的心情。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 弟子呀。萬事萬物離不開想法「空」,而想法「空」離不開萬事萬物。甚至想法「空」就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就是想法「空」。感受、想法、行動、認知,也是這樣。 說明: 在一些佛教文獻中,有時也可以將佛陀的弟子稱為“舍利子”。 要理解
在佛教中,「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從照見五蘊皆空的解釋來看,空並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是空的。 這包括了人的身體、感受、思想、行為、認知等各個方面的本質都是空的。 要理解空這個概念,請你先閉上眼睛時,眼前浮現的空間就是空。 這個空間像是一個水槽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