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3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甕中捉鱉】Sell in May, Please Don’t Go Awa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農業社會遵循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節氣運作,那金融市場呢?我們常聽到一句「Sell in May and Go Away」,遇到5月,真的需要賣股退場觀望嗎?這句市場諺語到底能否經得起考驗呢?且容我斗膽針對這個題目來分析,各位看倌最後再來評評理,5月該賣股走人,還是應該停看聽、不需急著Go Away呢?
先把結論寫在前面

結論:

  • 五月賣股走人看統計數據似有道理,但不是年年奏效
  • 通膨有走緩趨勢,聯準會升息週期似已近尾聲
  • 銀行業風暴餘波盪漾,借貸緊縮有助為通膨降溫
  • 債務上限談判議題捲土重來,這次時空背景大不同
  • 總統任期第三年的股市表現最佳
  • 市場才是老大,與其費盡心思猜測進出時點,以為避開可能的下跌,但可能因小失大
時序接近5月,夏天也即將來到,大家肯定都能感受到天氣漸漸熱起來。歷史經驗顯示,以美股為例,夏天往往是一年四季中表現最弱的時期。一個簡單的統計指出,把一年切成兩個投資時段,一段是11月到隔年4月(11月進場4月底出場),一段是5月到10月(5月進場10月底出場),前者的投資績效遠遠勝過後者(註1)。
長期歷史統計五月賣股走人成效較佳

歷史統計看似漂亮,但是⋯⋯

根據Corporate Finance Institute的統計,1945年至今,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例,5月到10月的平均報酬率達6.7%,而11月到隔年4月的這半年,平均績效僅約2%。若以正報酬機率的統計來看,5月到10月的這半年,正報酬機率達67%,而11月到隔年4月的這半年,正報酬機率更高達77%(註2)。
有趣的是,攤開歷年股市的表現不難發現,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過去64年來,有43年當中、4月股市是收紅,收紅機率竟達到67%,這個勝率算是高到不行了,所以導致5月賣股走人的俗諺。另外,大家可能也發現到,5月賣股走人效應也並非年年發生,有時市場反而是上漲演出(註1)。
歷年美股4月表現
我們舉近三年為例,像是2020年及2021年,都因為聯準會介入金融市場,推升了4月及接下來幾個月的股市走勢,但去年(2022年)就又是另一番光景了,4月因為聯準會啟動激進式升息造成美股大跌,也拉低了夏天的股市表現(註2)。
那麼,2023年面對即將來到的5月,是要相信股市諺語賣股走人、避開接下來可能出現的跌勢?還是選擇無視此句華爾街名言、看看財報季公布完畢後再說呢?
其實,統計歸統計,純粹是機率的問題。每年的時空背景不同,今年的5月會如何,說真的,還很難說呢

首先,先看看市場對今年景氣的共識:「景氣走緩,不排除陷入衰退」。不過這樣的預期,似乎早已反應大半了,今年以來美股反而是漲的。

通膨已連9個月走低

大家最擔心的通膨呢?美國3月的CPI已出現連9個月下滑的走勢,來到年增5%的水準。不過,相較過去水準相比,通膨仍處於高檔,而且遠高於聯準會2%的目標,但至少維持走緩的趨勢不變(註3)。
美國通膨連9個月下滑

升息週期似乎來到尾聲

再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動向,近期有投票權官員的發言,鴿派及鷹派都有,簡言之,就是一個「亂」字可以形容。目前看來,5月升息似成定局,依CME FedWatch Tool,市場預估5月升息1碼的機率近90%(註4)。
5月升息似已成定局
樂觀者認為,5月"可能"是今年最後一次升息,對此,可能還需要待日後看到會後聲明再做進一步確認。目前已有業者像是摩根大通,即大膽預測聯準會9月將開始降息。緊縮貨幣政策未來何去何從,值得密切留意。

銀行亂局意外成為通膨降溫小幫手

矽谷銀行及簽名銀行應聲倒閉,官方出面擔保、安撫市場信心,似乎救市成功。不過近期第一共和銀行股價暴跌,似乎銀行業動盪還沒結束。
未來中小型銀行業的放貸勢必更加小心,使經濟活動也跟著放緩、壓抑消費者對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因此也間接拉低通膨,等於是幫了聯準會的忙,預估效益相當於升息1到2碼。銀行業動盪使得信貸緊縮,有助通膨降溫,聯準會升息的壓力也下降。

債務上限議題又將來攪局

除了通膨、銀行業、利率動向要觀察之外,一個值得留意的變數是美國政府債務上限。預算辦公室在2月中就示警,聯邦政府可能在7~9月間呈現「國庫入不敷出」的窘境。
投資人也不是塑膠做的,美國政府被迫停擺又不是第一次了,包括1995-96、2013、2018-19等都出現過;但是2011年夏天的那次經驗,引發軒然大波,當年8月信評機構標普將美國長期債務評等由AAA降到AA+,股市從4月底高點至10月初,半年不到跌掉19.4%,而10年期公債殖利率由當年2月初的高點3.73%,一路走低至7/28的2.94%,股市承壓引發一波避險資金進駐,殖利率又跌了122個基本點,9月底來到1.72%(註5)。
2011年債務上限問題導致美股大跌
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2023年與2011年的時空背景大不同,白宮與國會掌權者不一樣;其次,當時施行量化寬鬆(QE),聯邦基金利率介於0~0.25%,明知利率再降空間有限,但股市資金還是跑去長債避難,而現在是量化緊縮(QT),聯邦基金利率是介於4.75~5%,雖然5月很高機率還會再升息,但萬一金融市場出現動盪,至少聯準會有很大的降息空間可以操作。
只不過,2011年國債危機時,美國通膨溫和僅2%,失業率逼近9%,但現在核心通膨5.6%,就業市場火熱,失業率僅3.5%;當年聯邦政府預算赤字佔GDP比重9.3%,但幅度在縮小當中,可是目前此一比例來到7.1%,雖然比2011年要小,但去年7月至今年3月,預算赤字佔GDP比重就由4%擴大至7.1%,高利率對政府舉債也相對不利;此外,目前美國政府的負債已佔GDP的113%,而2011年則是87%(註5)。
聯邦政府赤字佔GDP比重-時空背景不同
政治的事,沒有人說的準。關於債務上限的爭議,兩黨勢必吵吵鬧鬧,金融市場會如何解讀及反應,也在未定之天,咱們就停看聽吧!

總統任期第三年,股市表現最佳

雖然又是歷史統計,不過還是要分享一下。1945年至今,標準普爾500指數在總統任期第三年的平均漲幅達到15.9%,遠高於4年平均漲幅9.2%甚多。而CFRA Research的統計顯示,任期第三年的首季,美股平均上漲6.9%,比歷年首季平均2.1%的漲幅多了三倍(註6)。
統計顯示總統任期第三年美股表現最佳
隨著拜登日前也已正式宣布角逐連任,可能再度上演跟川普對決的戲碼。為求順利連任,拜登政府推出更多有利的政策作多,迎合市場投資人的胃口,也是人之常情,不是嗎?

不要自作聰明,永遠在市場上才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

最後我還是想分享一下個人的小小心得,市場詭譎多變,自以為是的進進出出,反倒不如乖乖的專心工作、享受生活,讓時間複利幫你的投資增值。
看看下面的這個圖,統計1993年~2002年期間,一但錯過表現最好的10個交易日,報酬率就立馬短少54%,錯過20或30個表現最好的交易日,差距就更可觀了。
錯過最佳表現的日子,嚴重影響投資成效
一般人都會想,如果5月到10月的表現不好,那我賣掉就好,場邊觀望不就得了?殊不知,避開下跌也可能就此錯過參與上漲的機會了。統計顯示,美股表現最好的50個交易日中,有78%是發生在所謂的熊市中或是牛市的前2個月(註7)。
史上單日漲幅最佳50個交易日,52%出現在熊市中
我知道,要做到Buy & Hold很難,但事實往往是,耐得住性子的人,往往就是笑到最後、甜蜜收割的人。

若接下來半年美股發生10%的回檔,身為定期定額的信徒之一,我心裡反而會竊喜一下,又能累積較多的單位數。定期定額的投資,我會繼續扣款。
如果你真的很怕很怕五月賣股效應,或是手中部位已有一定獲利者,那麼可以選擇部分停利。今年變數多是事實,天不至於塌下來,做好資金控管及資產配置,投資市場小心前行,過度恐慌則不必,五月賣股走人的歷史統計呢,參考看看,不要沒事自己嚇自己。
Sell in May無妨,但是,Please Don’t Go Away!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及分析,歡迎追蹤本專題或到臉書粉專《JC Talks》一同討論基金業的大小事!
  • 註1 資料來源:Advisorpedia;資料日期:2023/4/26
  • 註2 資料來源:Motley Fool;資料日期:2023/4/24
  • 註3 資料來源:Trading Economics;資料日期:2023/4/28
  • 註4 資料來源:CME Group;資料日期:2023/4/28
  • 註5 資料來源:CME Group;資料日期:2023/4/23
  • 註6 資料來源:AP;資料日期:2023/2/2
  • 註7 資料來源:Hartford Funds;資料日期:2023/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