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對於身邊的親人朋友,很容易全面相信;對於不喜歡的師長,就全盤否認他們說的資訊。
訪談過程中,讓學生打開社群平台,隨便選一個看到的資訊,沒多久學生就將看到的資訊秀給我們說:「這一看就是假的。」追問怎麼知道是假的,學生也只表示看起來就很誇張。
有些謠言會造成社會紛爭,甚至恐慌。例如疫情剛開始時,網路有許多傳言宣稱病毒是美國的生化武器,或聲稱哪裡死了幾百人。這些不正確的訊息被轉傳給更多人,降低民眾對於政府、媒體和科學的信任。
今天,就先來了解一下,那些和媒體識讀有關的詞彙和能力吧!
📝「媒體識讀」和「媒體素養」 一樣嗎?
兩者的英文都是Media Literacy,有些學者認為不需特別區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不盡相同。我同意後者的觀點。
2023.5.25更新:收到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的私訊,建議我們補上確切學者的說法,增加可信度。認為兩者之間有區別的學者如
陳世敏
媒體識讀強調「辨識不當資訊」的能力,從「資訊接收者」出發;媒體素養包含了「媒體訊息產出」,對「資訊產出者」同樣重視。在人人都可以使用媒體的現今,是一大重點課題。 媒體識讀和批判思考脣齒相依,對於錯誤與可疑的訊息保持敏銳度、查驗消息正確性,都有助於建立資訊判讀的能力。
📝假新聞fake news
發佈對象是被視為有公權力的單位或是個人,包含政府部門或是媒體。因為網路、社群與自媒體興起,網紅也逐漸被納入討論。
假新聞並不是網路流行之後的特殊現象,自有歷史紀錄以來,假新聞便存在。 絕大多數時候,假新聞是達到政治或利益目的的手段。
📝「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 和「假訊息disinformation」
錯誤資訊通常會被視為無意的,例如誤讀、誤判等等,或是基於對身邊親友的關心而轉發的訊息; 假資訊則為刻意甚至惡意,例如刻意誤導、引起負面情緒等等。 由於兩種都會被轉發,也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或者是惡意的假訊息,被基於熱心或關心而轉發,變成錯誤訊息。所以很多時候不太會區分兩者。
📝資訊操弄
為了達成傳達自己信念或有利於自己的目的,而掩蓋、擷取、曲解甚至變造部分資訊內容。這種傳遞半真半假訊息的手段就是資訊操弄。 操弄方式百百種,包含引用名人的話語提高可信度、將來自小媒體的資訊說成是大媒體的報導、對於學術論文或報導斷章取義,或是引起恐懼和憤怒的方式等等,都屬於資訊操弄的手段。
還是不理解什麼是資訊操弄?沒關係,來看看實際案例:
沒人敢引進印度移工?印度大流散時代
📝資訊流行病infodemic
疫情期間,由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名詞,描述大量與疫情有關的錯誤訊息和假訊息。 剛開始,大家都很恐慌,所以看到網路上那些號稱可以防疫、殺死病毒的作法,特別容易信以為真。 其中有些內容若是相信了、照做了,可能反而會傷害到健康。 甚至有謠言宣稱病毒是美國的生化武器,或聲稱哪裡死了幾百人。這些不正確的訊息被轉傳給更多人,降低民眾對於政府、媒體和科學的信任。
📝後真相post-truth
後真相在2016年被牛津字典選為「年度詞彙」。 後真相的意思是,加上個人情感的主觀陳述,會比客觀的描述更容易引起話題。
若是有學過行銷或是文案撰寫的同學,應該都曾經聽過「故事行銷」或「故事力」,這些都是後真相時代的產物。
「許多人喜歡相信故事,並不關心故事的真實性。」
透過引起認同或同情等等情緒,更容易讓接收者接受與記住。 這是現在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方式。
對故事力有興趣或不知道那是什麼的,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以上名詞可能出現不同翻譯,因此附上英文,以免混淆。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收藏、留言和贊助,讓我更有更新的動力!
追蹤我們:https://instagram.com/100podcast.2022?igshid=MzNlNGNkZWQ4Mg==
IG:100podcast.2022
文案:Sharon
圖文:亞璇、Sharon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