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圖表的喜好類型統計,我發現臺灣民眾喜愛「動作冒險」和「奇幻想像」的比例約占七成五,而「浪漫愛情」和「家庭倫理」卻低於一成。仔細思量推測,我認為這跟家庭影音設備及電影受眾年齡分布有關。
「動作冒險」和「奇幻想像」類的電影為了滿足觀眾的感官刺激,導演會在畫面的聲光效果上多作著墨,這些用心需要強大的影音設備輔助,因此一般民眾會借助商業影城的百萬音響設備來提升觀賞體驗;「浪漫愛情」和「家庭倫理」類電影首重情感的鋪陳,效果要顯著則有賴於演員的精湛演技及觀眾的人生體會。會進影城觀影的受眾年齡通常較為年輕,年輕人比較愛追求刺激,人生閱歷較為缺乏,觀影感受便難以深刻,故才會有此統計結果。
二、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電影彷彿是映照人生的明鏡,一部好戲通常能讓觀眾咀嚼再三去反思生活,若不是阿卿老師舉辦《聽見歌再唱》的電影包廳分享會活動,我也不會特地進影城看「家庭倫理」類的電影……
去年開學之際,班導阿卿心血來潮地在班上宣布他想辦電影包廳活動,請大家回去徵詢家長意見,並邀約家人共襄盛舉。當下我哪管電影好看與否,光是和班上同學一起去影城看電影就是種新鮮事,我回家後急忙告知爸媽這活動,所幸爸媽欣然同意。
《聽見歌再唱》是在探討偏鄉教育的困境,劇情是根據真實人物馬彼得校長在南投縣信義鄉的教學經歷所改編而成。劇中主角馬老師為了解決廢校危機,想靠原住民孩子的歌聲天賦發展學校特色,進而免於廢校窘境。整部電影在編劇的創意劇情、導演的巧妙安排及演員的細膩演繹下,讓我對「家庭倫理」類型的感受大為改觀:原來無須動作冒險,我依舊目不轉睛;原來無須奇幻想像,我依舊眼冒夢幻泡泡;原來無須「恐怖驚悚」,我依舊記憶猶新。
觀影結束後,阿卿老師隨即在影城加辦一小時的映後分享會。他設計十道與劇情相關的題目,讓我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分享自己曾在偏鄉教學的見聞:原住民的歌聲超群或許正因資源匱乏,這才使他們在才藝發展上有所侷限,歌喉是免費的人聲樂器──勤能補拙。
反躬自省,我老是抱怨補習帶來疲累,是否珍惜資源?老是嫌棄營養午餐難以下嚥,是否浪費糧食?老是抱怨不能出遊,是否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經由阿卿老師舉辦的電影欣賞活動,我破除對「家庭倫理」類電影的偏見,也讓我學著感恩他人的付出。未來在觀影選擇上,我會拓寬自己的觀影選擇,使自己可以經由劇情的引導來深刻人生,修正自己的缺失,讓身邊的人因我的討喜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