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華曾寫過:「與其說我愛電影,不如說我愛做夢。縱然夢與現實平行永不相交;好人得勝,愛情精采,正義彰昭,公理永存,思之令人落淚,夢醒現實雜沓紛紛至。目不暇給,在在令人身心重創,我愛電影,我愛夢。」
我很喜歡看電影,如同作家隱地說的,因為有電影所以使生命值得活下去。電影和書都是我給自己的美好禮物。書,只有獨自閱讀,電影卻可以與朋友一起共享。因此,每個月的電影欣賞社聚會,是我視為生活中很棒的調劑。
獨自欣賞電影有其樂趣,但是與眾人一起看電影,氣氛與自己一人有很大不同。
走入電影院,有點像走入教堂,因為兩者都是一種隔離,隱密的庇蔭所在,藉著對未來(天堂來世)的盼望,暫時忘掉現實(人間)的煩腦。
親子一起看日劇―愛孩子的100個方法.專訪
雙胞胎女兒AB寶小五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總是強調要培養孩子想像力與與創造力,但即使上了一流高中、前段大學,和考試考輸我們的國家相比,台灣孩子在這「兩力」的表現還是相對的弱。
這時,我已經陪著AB寶自由自在玩了快十年。孩子學多學少不是問題,因為學習是快樂的。她們出外是放膽探索自然、觀察自然的野孩子,也會扯鈴、騎獨輪車,在家既能彈鋼琴,又是小小看書蟲,每天都過得很快樂。但我一直沒有具體去思考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這件事。「兩力」為何如此重要?當知識都轉成資料儲存在電腦上,取得的成本為零。如何把碎片似的資料組合成有意義的資訊,發出力量,憑藉的就是想像力與創造力,以及一顆主動進取的心。
創造力與想像力的秘密
我決定要來好好培養AB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當然不是送到補習班。想像力和創造力不是某個特定科目的技能培養――如果有這種補習班的話,想必老師會以各種科學實驗進行之,但事情不是這樣的。我深深覺得,它們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也是一種素養,經由每天的生活習慣緩慢養成。
既然這樣,我應該要找到一個核心概念,既可以持續操作,又能夠陪伴孩子。為此,我讀了很多資料,也搜尋國外案例,終於讓我發現一個培養兩力的秘密――讓孩子敢於發問,並且能問出好的問題。這需要回頭追索過去人生的所有經驗,因此不適用於低年級的孩子。好問題比好答案重要,孩子有沒有想像力、創造力以及主動探索的精神,看他們問的問題就知道了。
問問題需要勇氣和能力,也就是說,需要不斷的練習。不管面對何種狀況,孩子如果能大膽的問,並且問出好問題,便等於擁有追求新知識以及超連結的能力。
發現這個祕密,並有了具體目標後,我開始大量看日劇。其實一開始是我們一起看電影,類型涵蓋藝術、科幻、音樂、驚悚、動物……。透過問問題,我可以知道孩子看懂多少,能不能理解角色之間的對應。如果看完電影沒有討論,並讓他們發問,這電影就白看了。
但這碰到了一個狀況:電影兩小時,看完之後再討論一、二十分鐘,女兒還不習慣問問題,因此覺得不耐煩;一個找藉口說我要去運動,一個說要去寫功課,全都溜掉了。看電影也許很快樂,但思索是困難的,實在很難強迫她們問問題。
於是我改弦易轍,號召十幾個有同齡小孩的家庭,像辦讀書會一樣辦電影欣賞會。電影由我挑選,像﹤鯨騎士﹥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群人看完電影後,舉辦分組比賽,三、五個小朋友一組,家長一組,提最多問題的一組獲勝。基於團隊競爭和榮譽感,孩子大多會奮勇發問。這也是強迫他們思考的機會。如此操作二十幾次下來,我發現這方法跨年齡、跨階級、跨領域,不論對象為何,全都有效。很多家長十分感動,他們驚訝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夠問出這麼好的問題。
我的收穫是,女兒經過三、四次的訓練,已經敢於發問,而且越來越會問了。不過老問題還是存在,不比賽的時候,她們看完電影後,還是不甩我,不想問問題,我也沒轍,還好,後來我發現了日劇。
日劇的妙用
日劇?這好像是天外飛來一筆,其實不然。老實說,以前我是日劇白癡(現在是日劇達人)。我們家不看電視,但有上萬本書,和五、六千部影片,一直到有人推薦我看﹤交響情人夢﹥DVD,這是我的第一部日劇。發現怎麼會這麼好看,又讓人看的這麼快樂呢?即使已經看過上萬本書,和幾千部電影,我仍然無法抗拒野田惠和千秋的魔力。此後,我對日劇狂熱了起來,累績到一百多部的雄厚實力。此時,我知道我有能力為女兒挑片了。
我家現在大約有四百套日劇。父母要花時間挑出適合孩子看的片子,全台灣用日劇來娛樂,教育小孩的爸爸,我應該是始作俑者。
電影看完就結束了,但日劇一般都是十二集,好看的日劇會讓人看完一集後,急著想追下一集。當女兒要求看下一集,我會壞壞的說:「想看下一集,好,先提兩個問題來看看再說。」沒辦法,我大權在握,女兒只好乖乖擠出兩個問題,非問不可。而且我也以身作則,提出問題,由她們答。
抽不出時間?日劇一集不到五十分鐘,週末週日各看個兩、三集,快則兩星期就看完一部。做不到的話,表示你的孩子太忙,或者不會利用時間。兩年觀賞下來,女兒目前排名第一的日劇是﹤司法研習八人組﹥。小學高年級的社會科剛好切入法律單元,我必須向她們解釋何謂檢察官和司法官,所以特別挑了這部日劇給她們看。
日本司法官沒有條件限制,任何學歷、任何行業都可以報考,﹤司法研習八人組﹥裡面有八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司法研習人員,這群天兵的作業天天被K,便組成一個團隊在課後討論,每一集討論一到兩個案件。因為背景不同,看事情的角度各異,討論總能擦出精彩的火花。女兒對它如此捧場令我相當訝異,後來一想,她們的身分是學生,司法研習人員也是學生,學生之間的夥伴關係,以及雖然意見不合卻彼此相挺的情意,應該是這種相似的情境讓她們深深認同吧。
﹤直升機醫生﹥排名第二,女兒看過之後,決定長大要當救人的醫生。她們也喜歡﹤幸福小廚師﹥,一個總要先和客人聊五分鐘再決定要為他做什麼料理的廚師。
醫生、護士、律師、警察、偵探、美髮師、廚師、老師、科學家、業務員、企畫、家庭主婦、新聞記者、主播、運動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劇又是職業眾生相的呈現,認真的看,等於上了一堂堂的職前體驗課。
日劇教會人生道理
習慣發問之後,我順水推舟訓練女兒寫作文。方式是由我根據日劇內容提兩個問題,她們用兩、三百字回答,這就是作文。不寫呢?對不起,那就不能看下一集了。
用日劇訓練孩子發問和寫作文,這同時也在測試她們的傾聽能力,從問的問題和寫的文章,我可以察覺她們能不能捕捉到人與人互動之外的弦外之音,是否關心他人、理解別人,有沒有同理心等等。讀出隱藏在言語和肢體之外的幽微真意,這種能力很難教,也不易培養,但透過電影或日劇的討論就可以達成。
或許有人會問,看日劇還要附帶做這麼多事,會不會失去娛樂的意義?電影和日劇本來就是娛樂啊!我認為一點也不會,孩子沒有能力問的時候,當然要有大人引導他們,一步一步鋪陳。當孩子問出好問題,或提出一個不錯的觀點,他們自己是最高興的。不要忽略孩子也期望進步和成長。
這兩年下來,除了我自己成為日劇達人,更大的驚喜是我已經不再需要跟孩子教訓什麼,叨唸要改進什麼。道德教訓從大人口中講出來,就很無聊、八股、討厭,聽都不想聽;可是一模一樣的話由日劇的角色說出來,很奇怪的,孩子就感動的一塌糊塗。所以每當我有話要對女兒說,就挑部日劇給她們看。﹤考試之神﹥、﹤東大特訓班﹥、
﹤家長是怪獸﹥、﹤女王的教室﹥要孩子用功讀書,要孩子學習勇氣,要孩子有團隊精神,都有對應日據。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每一、兩個星期到光華商場掃貨,一部一部先行看過,再分門別類,挑出適合給孩子的,並在最適當的時候給她們看。
我是用日劇愛孩子的。
李偉文愛的小祕方
不要讓孩子自己選片
「大人要為孩子選片,還是讓孩子自己選?」這是李偉文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不要讓孩子選,孩子只能選看或不看。」這是他的標準回答。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為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看的片子,並且一起觀看和討論。李偉文認為,這是大人應負責責任。
怎麼看也是有方法的,李偉文建議最好用投影機。在黑暗中盯著大螢幕看,這樣孩子比較不會分心,而大人自己也必須專注的看。大人專注,孩子就會跟著學習專注。AB寶才念小三時,就和爸媽一起看只有乾稿和照片的公視﹤百年人物誌﹥,再枯燥乏味她們也看得下去。「這是可以培養的。」李偉文說。
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AB寶小二起,李偉文就訓練他們自己安排時間。「放假要做什麼?」兩人會一起討論,爸媽有時給一些建議,最後由她們決定,「這是訓練孩子的自律與自主。」李偉文說。
養成習慣後,爸媽根本不必要求,女兒就會主動安排時間,把假日要做的事一項一項列成清單,做到的就打勾勾。
這也養成女兒對時間的珍惜,從來不浪費時間,不管到哪裡都會帶一本小說,有空檔就看幾頁。「她們和無聊是絕緣體。」李偉文說。
讓孩子自己決定念什麼學校
AB寶才小學五年級,李偉文就為她們該念什麼國中做準備。這準備不是幫兒決定,而是把各種不同風氣的國中一一表列,再由她們自己決定。
女兒認真思考後,決定要讀好的高中;而要讀好的高中,就應該讀最嚴格的國中,按照這樣的邏輯,她們選了中正國中。為了讓女兒選擇之後不後悔,李偉文便找來兩個中正校友為她們分析學風,如何競爭,如何每天考試,老師又如何嚴厲等等,讓女兒做好心理準備和心理建設。
對於女兒決定和考試搏鬥,李偉文其實有些不捨,「這是她們的決定,我必須尊重」。他能做的,就是嚴禁女兒熬夜,以及「不考進前五名的話,有小禮物」。
讓孩子愛上閱讀
李偉文的父親愛看書,他也愛看書,小時候最讓他興奮的事,就是全家逛牯嶺街舊書攤。他相信愛書的人對世界保有恆常的好奇與熱情,在這樣一個典範迅速轉移的時代,喜歡閱讀也意味著,面對新的知識,更有機會主動接觸、探索和學習。
「閱讀只要大人辛苦兩、三年,就能讓孩子養成的一生的好習慣。但關鍵時間一錯過,以後就不容易培養了。」當了父親,李偉文給自己的使命必達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這關鍵期一般是指小三、小四。小一、小二國字認識不多,對文字書會有抗拒,中年級開始有能力閱讀文字。但要如何開始,如何喜歡,李偉文覺得,這還要等待機緣。「沒有機緣,反而會變成一種壓力」。
AB寶到小三時,還不太肯看文字書。媽媽有些擔心,問李偉文怎麼辦。這時,他剛好發現九歌兒童書房出版了一本雙胞胎故事的小說,就買回家送女兒。雙胞胎AB寶立刻被吸引,看的人神俱忘。這就是李偉文所謂的機緣,讓孩子先愛上一本書,愛道等不及讀完就急著和人分享。這書就會成為觸媒,帶領孩子到下一本書、下一本書、再下一本書。
接著,李偉文乘勝追擊,把九歌兒童書房的小說一一買回家。女兒因為看完生平第一本文字書,對自己有了信心,馬上又連著看三四本。這時她們正好當選模範生,照例要送同學小禮物,恰逢九歌年終大清倉,李偉文就帶著她們到書店挑書。女兒可不是隨便挑的,她們把每一本書看過,「因為每一個人喜歡的書不一樣」,禮物得送得誠心誠意。
李偉文觀察到,孩子都愛看書,但大人必須為他們挑到一本「對的書」,最好家裡就擺了很多書,各式各樣的書。「對的書」通常不是世界經典名著或偉人傳記,也不是什麼知識百科,而是一本正好可以解答孩子當下困惑的書。「孩子從來不是無憂無慮,他們感覺敏銳,充滿困惑。但表達能力是後天的,還沒有受過訓練。這時如果讀到一本進入他生命困境的書,想想他會如何興奮?怎樣感動?這就是愛的開始。」
李偉文特別強調「不要給孩子閱讀經典的節譯本」。節譯本往往讀不到原著的精髓,卻有更大的後遺症――孩子長大後會認為自己小時候看過了,不願意再看,那就「損失慘重嘍」!
愛,就是為孩子挑選一本當下最需要的書,有著可以投射進去的情境,讓他們感受主角的困境,認同他的選擇,並且一起去歷練。大人還要堅定的相信,「閱讀不是運動競賽,不是為了知識,也不是為了作文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