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三國前英雄-法正的家族】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袁紹有田豐、荀諶、許攸。
曹操多用荀攸。
張繡奉賈詡。
孫策則請張昭、張紘、秦松、陳端等人。
孫策跟袁紹特別多,不是孫策跟河北袁家一樣強大。而是因為他們都一樣採用「收買士人」的政策。
吳起曰:「智者為謀主」。這是到諸葛亮兵法都奉行不悖的圭臬。
法正善謀能斷,明縱橫,睚眦必報,就算放在戰國時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為什麼劉璋不能重用他?
因為法正是移民。
然後你也知道,他為人機歪,所以當劉璋打算用移民的時候,法正就被同鄉排擠了。
這要細說天都黑一邊,還是來看法正的先人吧。
法正的父親,名叫法衍,並不是十分知名的人物,但也在朝廷三公之下當過重要的輔佐。
法衍的父親,則是漢末著名的隱士,人稱關西大儒。法真,字高卿,號玄德先生。扶風郡郿縣人。他少年的時候,就已學通五經。這除了聰明過人,當然也要家中有錢有勢。
法真的父親,時為南郡太守。
是說他們家為什麼姓法這麼帥?西漢跟東漢初也沒聽過法氏名人啊?要知道早先姓氏多出於地名,但「法」很明顯不是法蘭西。
事實上,法氏跟王莽的王氏一樣,都是田齊後人。
田齊本身在秦末漢初,那是真的黑透半片天,直到東漢都還不忘「齊人狡詐」的俗諺。所以田氏之後,多改姓氏。
法正的家族,在漢武盛世之後,漢宣帝的時代,搬到扶風郡來。
幹嘛早不搬晚不搬,就挑這時候?
因為當時旱災連年。
仁慈的漢宣帝霍光,欸,漢宣帝不是霍光,霍光是當時的主政權臣。好,他們就頒布了一條命令:京兆、扶風、馮翊,三個王朝核心郡,通稱三輔:三輔地區的賤民可以不繳稅。
這是有意義的,等一下再說。
總之,法家人就寧可來三輔當賤民,反正本來也不是什麼豪門大族,早就是黑五類了。比起旱災餓死,不如來搏個活路。
這就是漢宣帝想要的效果了。
簡單說,充實三輔人力。
漢武帝窮兵黷武大家都知道,接班的漢昭帝時代,那也不是想休息就能休息的。
一個惡霸欺負大家欺負了幾十年,突然閉門不出,你就看有沒有人會往他家丟石頭。更何況,漢昭帝時,朝廷權臣還不是霍光一家獨大。
一邊要政權內鬥,一邊要應付遼東烏丸三番兩次的侵擾……這兩件事,都會造成權力外移。當時最大的政變,即是燕王所引爆的。燕國就在遼東那邊。
所以漢宣帝霍光下令三輔賤民免稅,就是一種低調的重新收回人力手法。
雖然王朝破敗,也不比戰亂時期可以出兵搶人民。漢昭帝時有下過遷徙令,那是要給錢的,付錢才能讓人乖乖搬家。漢宣帝只是換成出血,這個成本概念是比一般老百姓要好的。
對,我就愛這樣說歷史,前因後果總要串得起來。
那麼,法家人來三輔當賤民,何以翻身?
漢宣帝充實這些人力,原則是要種田的,不過,東邊騷擾完漢朝,西邊難道就不來嗎?羌人這不就來了?
於是,趙充國將軍帶領由三輔下等人組成的軍隊,出征了。
這次的戰役,讓趙充國成為了麒麟閣功臣:這是要對漢宣帝「成為皇帝」有功才能進的。算是簡單證明對西羌戰役的重要性啦。
法家的記錄,是這麼說的。
「宣帝時,徙三輔,世為二千石。」
從此,法家不再是賤民,而是太守九卿以上的大官。
世世代代。
對,世世代代。
不要看兩漢中間有改朝換代,其實除了權力核心轉移,朝廷政務官事務官那些的影響並沒有太大。
王莽沒有進行人事大改革,劉秀也是靠著這些舊官員承接朝廷。而法真的父親,法雄大人,則是在東漢鄧太后時期開始當官的。
鄧太后,就是東漢戰亂的起點。法雄也很快得到了帶兵打仗的機會。
目標,是青州海賊。時為漢安帝永初四年,西元110年。法雄被任命為青州刺史。當時這只是六百石,可以調動地方兵馬的指揮官。背後還要有朝廷直派的御史監察。
在連戰破賊之後,朝廷下令要赦免海賊。
但海賊那邊表示,官軍仍然全副武裝備戰,就算有赦令他們也不敢投降。
一眾將官都認為,恐怕有詐,不如趕盡殺絕。只有法雄持反對意見。法雄說,就算逼到盡,海賊也可以逃回海島,到時才真是不可收拾。
不如先假裝停止戰鬥,一邊勸誘,一邊設下埋伏。等賊兵發現不降也是死,那他們就不會持續抵抗了。
御史接受了法雄的意見,果然得到海賊的善意回應。
但東萊郡不願意解甲,最終海賊仍如法雄所料,逃回海島,更持續侵擾東萊。一直到隔年,才在法雄跟遼東的聯合作戰下,平定了這場亂事。
三年後,法雄榮升南郡太守。
到任後,他聽說當地虎狼傷人,前太守高額懸賞獵捕,仍不能禁。
法雄就發布了命令:「虎狼在山林之中,就像人們住在城市裡一樣。只要互相不侵犯,便可相安無事。即日起,撤毀所有捕獸陷阱,不得隨意進入山林打獵。」
這樣的作法,確實收到了效果。
不過我要補充一下,會在山林裡打獵營生的,在兩漢本來就是賤民中的賤民,正確來說是無戶籍不繳稅的人。
法雄的的方法仁慈,對於他的業績也有正面影響,但那些非政府管轄,不是大漢國民的人,會是什麼下場呢?法雄大約在西元120年前過世,之後約十多年,南郡爆發了盜賊叛亂進攻邑城之事。
就「正義」的角度,或許還應該說法雄讓叛亂延後了呢。
那剛剛說到,他當南郡太守的時候,兒子法真還未及冠,從家鄉去南郡探訪老爹。剛好快過年了,法雄就把兒子留下,要兒子幫忙看看,南郡官吏中哪個最優秀。
因為過完年,法雄就要送年度舉薦名單了。
法真挑出了一個名叫胡廣的小吏。法雄也很信賴兒子的知人之明,就幫胡廣舉為孝廉。胡廣中舉之後,前往洛陽應試。呈上的對策文章,更被漢安帝評為天下第一。
如果是新朋友,這裡提醒一下,舉科寫對策,由皇帝親評的這種方式,是漢文帝到漢武帝之間逐步衍生出來的。
也就是「科舉制度」。
隋唐並沒有「發明科舉制度」。主要是過去能入科舉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官員,也只有貴族。而科舉本身的目的,兩漢稱之為「造士」,打造士人。
隋煬帝楊廣的創舉,其實是「開放進士科」。讓一般人也能直接透過科舉考試,進身為士人。
胡廣名聲大開,法真也不遑多讓。
可是,法真的爸爸,死了。
這時候,儒家發生一件大事。
後來的大儒馬融,當時在朝廷當官,上了一篇文章《廣成頌》,被指有暗諷鄧太后之意。
先前,朝野儒家,原本認為光武中興,國家漸安,就要士人放棄武學兵法,努力求取學問。但大將軍鄧騭則覺得,就是這樣的風氣,才導致數年前戰亂迭起,朝廷無力壓制。
非無兵,實無將也。
馬融跟法雄類似,都是主張文武不可偏廢的士人。而馬融卻遭此禍……哪一派下的手,跟朝廷風氣接下來往哪走,那是不言自明。
也或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法真斷絕了入朝為官的念想。
父親過世後,他遊學各地,求取各式學問。人說詩書禮樂,無一不精,無一不通。關西大儒的名號傳了出去,各地都有慕名而來的弟子,達數百人之眾。
但是就《後漢書》的寫法,法真很可能都沒有收這些弟子。
一來,法真「性恬靜寡欲,不交人閒事」。
二者,當時來拜師,唯一有列出姓名籍貫的范冉,本傳也未記曾就學法真。倒是有在三輔遊學,後拜入馬融門下的敘述。
扶風太守想請法真出來當官,法真就打扮得很平常去跟太守會面。
太守見狀,便說:「魯哀公不是什麼好國君,但孔子也願意在他手下協助治理國家。今天我想要請先生相助,當個功曹,不知意下如何?」
法真回答:「大人您以禮相待,我才敢來像您最低等的賓客一樣坐在這裡。若是要我當功曹,我就會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了。」
太守戄然,不敢復言。
這裡說一下,法真當時戴的是幅巾,大約同時代有這樣的描寫:「見(韓)康柴車幅巾,以為田叟也,使奪其牛」。
不過在法真這樣擺譜之後,大將軍何進要徵辟鄭玄時,鄭玄又來了一次。於是戴幅巾就開始成為一種「雅」了。
更需要說明的是,什麼是「北山之北,南山之南」?
普遍的解釋都會說比北山更北,南山更南,比喻到遙遠的地方隱居起來。如果是這樣的意思,太守怎麼可能「戄然」(驚惶的樣子)?
《詩經小雅》有《北山》一篇,是描寫對於統治者的批判與不滿。這很容易就對上號。南山的篇章很多,但如果北山是這個北山,那南山應該就要抓《節南山》。
《北山》批評的是「天子」,《節南山》批評的則是宰輔。這都很容易查,不多做說明。
也就是法真之所以讓太守驚惶,應該是他在說:「要是我來當官,肯定砲轟時政的力度,比《小雅》的北山南山兩篇更猛烈!」
沒錯,為了這個理路,我才加了馬融之事在前面,作為法真喪父時的一個心情映證。
東漢的政治混亂狗屁倒灶,也許你已經聽過很多遍。今天就讓法正的阿公,玄德先生來旁證一下。
但也不是每個東漢中後期的皇帝,都是廢物。其中漢順帝就是一個力圖振作,打算改善政治的天子。
《新漢演義》也提過,漢順帝末期就是跟梁冀進行合作,要改革一番。只是末期,不是晚年,東漢皇帝就是短命。
而梁冀在之後,也成了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這裡要說的只是,漢順帝就四度徵召了玄德先生法真公。但法真「終不降屈」。
有趣的是,法正這個人的智慧,軍謀,死心眼,都跟他的先祖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
果然法家就是,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