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前英雄:袁紹很行,可終究不會贏】

2021/10/26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袁紹是誰?
就是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的遜咖嘛。

優柔寡斷,親小人遠賢臣。
甚至立幼廢長……不是,人家家務事都可以拿出來當作失敗的原因啊?

接著上回,來看《後漢書》的袁紹。
十常侍之亂與何進之死,前面已經講過了。

這次從董卓進京來看。

當時,張讓等十常侍挾天子逃出洛陽。
袁紹跟叔父聯手,進行了一場洛陽治權爭奪戰。
好不容易塵埃落定,董卓卻帶著天子跟大軍回歸了。

洛陽城內,實拿不準董卓手中有多少兵力。

騎都尉鮑信就說:「趁他們遠道而來,先發制人!」
袁紹表示:「看看再說。」

第二天,董卓又來了三千兵。
第三天又三千,一連來了五天,袁紹想,這可不行啊。

一回頭,才發現執金吾丁原跟車騎何苗的兵力,全給董卓吞了。

董卓手裡有了籌碼,開始跟朝廷文武百官討論起廢少帝,改立陳留王一事。
袁紹這回就硬氣了,跟董卓嗆一個翻桌,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

就是一個很霸氣的老子不幹了。

但他去冀州幹嗎?晚點說。
雖然兩年後他真的成了冀州牧,但這時對董卓來說,就是個藐視朝廷的欽犯。

回顧一下十常侍之亂前,袁紹可是洛陽一流名士,不分貴賤人人愛他。
而他當年也是拋下汝南老家,獨自前往洛陽打天下的。

現在他跟董卓正式叫板,倒也是有人挺他。
這些人不但建議董卓不該懲處袁紹,反倒應該好好拉攏……畢竟老袁家在朝廷、在地方都還是很有勢力的。

不如就封袁紹一個太守吧。

董卓覺得很有道理,就封了袁紹為渤海郡太守。

袁紹老實不客氣前往渤海,點起兵馬,就此舉起反董卓大旗。
這人瘋了嗎?

別忘了,袁紹朋友很多。
他一離開洛陽前往冀州,其實就是去拜訪冀州牧韓馥。

這是只看三國很容易忽略的事情。

袁紹最大的財富,並不是「袁隗的」四世三公之家。
而是袁成的。

袁成交遊滿朝廷,袁紹十歲出頭擔任郎官,大家也都很賣他面子。
其實爸爸紅,兒子也紅的情況,在兩漢並不常見。

你看有幾個人認識衛青的兒子?

買單這個袁成的養子,大多數人看得無不是老袁家一黨。
袁隗兩面三刀,老奸巨猾,相比之下,袁紹倒是名聲好,人乾脆。

重點是,現在要反董卓還是挺董卓?

先把衝腦的熱血收起來,袁紹的提議本身並不是前無古人。
西漢初的諸呂之亂,七國之亂,都是這類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政變。

甚至就在前不久,袁紹才籌畫了一次以地方壓力迫使宦官下台的活動呢。
大型活動案不是誰都參加過的,袁紹有經驗,可以提出修改計畫,金主們自然容易被說服。

在袁紹說服的眾多金主中,只有韓馥是州牧。
資金實力最雄厚的韓總機,當時還不是很有股份的概念,求的無非就是當個CEO之類嘛。

但韓馥沒料到,大軍一集結,四方豪傑紛紛指名加入袁紹旗下。
華黑噴?

沒有哪個三國這麼無聊,給你分析袁紹有多聰明多算計。
可這絕對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連續劇。

袁紹二度舉辦這種地方包圍中央活動,最不能缺的是啥?
內應。

內應是誰?
袁隗。

官不夠高,是不能達成威嚇效果的。
對袁隗而言,這很合理,而且事成之後,自己必是最大贏家。

但看官啊,還記得袁紹上次策劃,內應的老大姓何,名進,字遂高?
活動還沒收效,何遂高的人頭,就給當球扔了。

你袁紹是第二次企劃,董卓還第二次參加咧。
上次是外圍,這次是中央。

董卓比誰都清楚內應的重要啊。
二話不說,姓袁的一黨,董相國那是統統要抓來殺掉的。

家族被董卓收了,大義的旗子,就落到袁紹的頭上。
沒有誰會比遭遇人間慘事,為家為國的袁紹,更適合站出來號召群雄。

就這樣,我還不敢跟你吹複雜。

袁紹想不到叔父會被抓被殺,自己變成漁翁得利者嗎?
肯定想得到。

縱使你得了外部一堆好處,若討董注定要失敗,合算嗎?
一旦失敗,這時號召而來的力量,還會跟著你袁紹嗎?

我們說得簡單一些。
當袁紹去說服韓馥時,他告訴韓馥,袁隗可為內應。

但袁紹真正的內應,另有其人。

袁隗是獻頭的,跟何進一樣。
當何進身亡,何進的幕僚與宦官的夥伴合力穩定內部,才是讓董卓等人順利入京的關鍵。

袁紹真正的內應,就是當初推薦他當上渤海太守,深得董卓信賴的那些人啊。

可不管你有千般算計,只要對手是個活人,就會發生你料想不到的事。
董卓決定,撤出洛陽。

老實說,這一條不能說袁紹小隊沒料到。
只是常理而言,這種提案在大議上根本不會通過。

而實際上,太尉黃琬、司徒楊彪這些頂級名士高官,也紛紛出來反對。

偏偏董卓就不是一個可以常理度的人。
袁紹跟他的快樂夥伴,是朝廷正統士人家族出身,董卓卻是個野蠻的驕傲。
你怎麼算得到?

看到董卓堅持遷都,袁紹的內應也慌了,不得不親自跳出來勸諫。

他們沒想到董卓邏輯很好,略一思索,董相國便道:「袁紹有本錢反我,可不就是你們搞的鬼嗎?」
就把袁紹的內應們抓起來殺掉了。

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價值觀,把東漢的政治鬥爭推上了從未出現的高峰。
隨便想想,如果幾年前何太后也能放下身段,宣布遷都並說服董卓相挺護駕,何進袁紹的逼宮頂個屁用啊。

袁紹一下懵了。
洛陽的情況,也透不出了。

氣勢洶洶的討董聯盟,下一步該當如何,盟主也說不準了。

其實人通常都是這樣的,有情報有內線的時候,決斷就是一個氣魄。
連路都看不見的時候猶豫,你真的不能說他優柔寡斷啊。

袁紹算是很敢賭的人了,只是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上,有太多出乎他意料的事情一直發生。

正當袁紹舉棋不定,韓馥就開始搞事。
三國戰爭,扯後腿大絕,莫過於搞兵糧。

我們都聽說過李嚴搞了諸葛亮的兵糧,袁術搞了孫堅的兵糧……但可能很少會知道,韓馥才是那個苛扣討董聯盟兵糧的真正黑手。
因為一般我們對討董聯盟的認知,是袁紹發起,袁術支持,四世三公老袁家為大股東。

可《後漢書》不這麼認為,反倒述說了一個袁紹與韓馥合作,又反臉,最終袁紹奪取冀州的故事。

不論是袁紹本人,還是他背後的謀主,若是真的能夠規畫這樣一個「反出朝廷政變,政變不成但消滅了自己的頭號大敵,又奪取了天下第一州」的計謀……
這絕對堪比諸葛亮興赤壁,取荊南,入西川的連環策畫啊。

一個原本只有「名聲」,實力不足,可豪傑們心嚮往之的英雄,就這樣奪取一州,成為威震一方的霸主。
不寫名字還以為是劉備咧。

韓馥自覺比不上袁紹而舉州獻上的人設,跟劉璋也有87%像。
雖然時間軸上,袁紹奪冀州遠早於劉備奪益州。
不過《三國志》到底是比較早完稿的,這邊應該是范瞱抄陳壽。

袁紹是不是真的這麼了不起?
這樣的敘述,這樣的可能。

奪取冀州本身已經是一個奇蹟,接下來袁紹更打敗幽州第一武力公孫瓚,策動兗州青州徐州的爭霸。
當主視角不在曹操身上,你更能看出袁紹集團的風騷。

最精采的,恐怕還是黑山賊平定戰。
當時在漢獻帝所遣使者安撫下,公孫瓚與袁紹決定握手言和。

但這或許只是個陷阱。

正當袁紹從幽州撤軍,解散遠征隊並大開慶功宴時,黑山賊突然就出現,襲擊了袁紹的大本營鄴城。
眾人驚慌失措之際,袁紹卻是神色不改。

包圍鄴城的黑山賊中,突然有一支部隊反叛,被袁紹守軍迎入城中,並且立刻協助袁紹跟親信家庭打包,護衛這批要人離開鄴城。
袁紹也前去會合,重整旗鼓,從後方襲擊黑山賊,在短時間內大獲全勝。

相當有計中計的味道,是吧?

不論是誰勾結了黑山賊想要收拾袁紹,很明顯袁紹在黑山賊中早有內應。
走到城門口連面都沒看見就投降,劉備都辦不到這麼以德服人好唄。

而也就在大破黑山賊後,袁紹殺死了在與公孫瓚戰爭中,功勞最大的麴義,吞併了他的部隊。

是不是麴義跟公孫瓚密約,又打算取袁紹而代之?這就不曉得了。
袁紹的傳奇,差不多也就到這邊為止了。

興平二年,漢獻帝逃出長安。
袁紹陣營對於是否應該迎接天子,爭論不休。

最終,袁紹認為,當初他是反對廢少帝,才跟董卓翻臉的。
所以迎接漢獻帝是不對的。

師爺給翻譯一下,袁紹的意思其實就是「劉協不是真天子」。
這個兩漢政變看多就會明白。
特別是東漢,皇帝的來源有前任指名跟大臣認可兩條路。

在否認董卓執政的合法性下,其實同步也否定的漢獻帝是合法天子。
當時割據群雄不太會這麼做,因為大家多半是當初董卓所封刺史太守,或者在這幾年間,趁著李傕想站穩腳跟求支持時去找朝廷討來的官職。

否認董卓或漢獻帝的合法性,那就是否定自己是一個合法官員了。
這就好像劉秀起義,也不會跟大家說更始帝是假天子,巴掌還沒打到人先呼在自己臉上沒什麼開心的。

可袁紹不是。
袁紹是取代了無能的冀州牧,是選賢與能,是禪讓。

而他選擇的政治立場,真正的天子,是漢少帝劉辯。
作為一個黨魁,政治立場很重要,你整天搖來擺去的誰敢跟隨你?

袁紹跟董卓當面嗆過。
創立討董聯盟的時候,本來也打算擁立宗室劉虞為帝。

這時決定從一而終,本也不是壞事。
但誰料到,曹操巴巴的去接了天子。

注意上面,李傕挾天子,就是群雄撈油水的時間。
曹操挾天子?其實也有很多人買單。

常玩三國志遊戲可能不覺得,沒錯,一般認知的大牌群雄,什麼公孫瓚劉備呂布孫策袁術袁紹,都沒有在擦小曹操的。

但要知道,漢獻帝從長安逃過來的。
關中政權崩壞,新增了一票名為「關中諸將」的群雄,遊戲一般是不做的。

他們跟已經經營一陣子的關東群雄不同,還挺需要朝廷支持。
不要看關中地小,台北一個區的人力跟經濟力都屌打屏東一個縣了。

關中諸將的力量,當時是不能被小看的。

《三國志》說,曹操組織了新力量,讓袁紹很後悔。
《後漢書》沒這麼說,只說曹操立刻要求朝廷譴責袁紹自行結黨的行為。

袁紹回復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
很長很酷炫,不確定是誰捉刀的(笑)。

簡單說一下重點,就是強調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我袁紹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漢室努力奮鬥,
最後也不忘加上「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希望皇上您能明辨是非。

一陣攻防,朝廷決定封袁紹為太尉。
但當時曹操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袁紹就回信表示不願意當太尉。

曹操則表示自己願意遜位,讓給袁紹。
這邊要是把曹操立場加進來,顯得囉嗦。不提,又有點單薄。

大概可以說一下的就是,袁紹集團此時是群雄第一。
主要占據冀州,有并州支持。

第二是公孫瓚集團。
主要占據幽州有徐州支持。

青州則可看作是兩大集團爭奪地。

第三是曹操,主要占兗州,有關中支持。
其他各方勢力,大概都是頂多一州,實則半州的實力。

比方劉焉號稱益州牧,漢中沒在鳥他。
劉表號稱荊州牧,南陽跟長沙也沒在鳥他。
豫州當時主要屬袁術,曹操則跟他打得劈啪響。
更別提江東小霸王……連個揚州牧都不是。

曹操拚命要讓袁紹上大位,背後的原因自然很多樣化。
總之,曹操希望袁紹滅掉公孫瓚。

袁紹自己也希望啊。

而曹操這邊的策略,就是要趁袁紹打敗公孫瓚的同時,吃下公孫瓚所有的盟友。
那麼,他才會有跟袁紹一戰之力。

以袁紹為主軸的前提下,我們只要記得一件事就好:袁紹不承認漢獻帝。
打敗公孫瓚,袁紹也前進青州。
這是朝廷給他的許諾。

而曹操方僅僅在這段時間內拿回了徐州南部。
領土面看起來是這樣啦,但其實曹操完成的是「消滅呂布,收服劉備,弱化袁術」。

袁紹破擊了一個「英雄」,曹操卻對付了三個。

《後漢書》說,袁紹此時有意稱帝。
給朝廷的歲貢,變得簡單稀少。
更有主簿出來說,袁氏應順黃天而立。

袁紹把這件事拿出來討論,發現大多數人持反對意見,只好殺了主簿來平息眾怒。

不過他的幕僚們倒是都同意:「我們應該前進許都。」
只是沮授認為,應該先誣告曹操再出兵,郭圖認為打就對了。

《後漢書》這裡開始強調,袁紹就是不聽沮授田豐等人的「正確意見」,只相信小人郭圖,一步步走上敗亡之路。

如果有機會再說一次「官渡之戰」,我們再來看這段吧。

《後漢書》對袁紹的評價是:「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

稍微整理一下,其實我們很容易錯看袁紹的原因是,他是謀士出身。
這在東漢末群雄中算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

也是他「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的部分。

不是真的說聽不進正確的話,其實就是比較不能採納其他人的意見。
諸葛亮本身比較沒那麼謀主,個性又還算不錯。
不然你看三國謀士型的,有幾個有會聽從別人意見的記錄?

十個有九個半都在那邊我最厲害我最行。

曹操雖然年輕時也很自大,但到底沒有老闆幫他扛責任。
一失敗,就是曹孟德自己吞。

能夠成為一代霸主亂世梟雄,曹操搞不好還應該感謝一下徐榮咧。

從這裡就延伸出來,袁紹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定位。
時間點不明,但他其實是想當皇帝的。

《三國志》裡面也有暗示過,陳壽太喜歡暗示。

一個習慣在事後檢討「都是老闆決策不好」的打工仔,當他成了主管,成了老闆,其實通常就是袁紹這個樣子了。
即使他在底下的時候是如何專業如何厲害。

不談什麼換位子換不換腦袋,關鍵其實就是負責跟面對。

曹操跟劉備都做得到。
而袁紹不行。

論智謀,講魄力,談格局。
不要說袁紹不輸曹劉,以東漢末年而論,根本上是無人能及袁本初。
提醒一下,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是大哥輩,很可能比曹操大了十歲。

但一個無法面對自己失敗的人,永遠也不會有跟成功見面的機會。

袁紹很行。
可終究不會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