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四歲,能讓梨。」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東漢之後的一千多年,民間崇拜著各式各樣的三國英雄。
但在知識份子眼中,那位孔夫子的後代,才是真正有名的楷模。
對他後來得罪曹操滿門抄斬了。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四歲讓梨,十歲自稱李膺世交,登上了當時的龍門。
孔融的少年時代,恰恰好就是東漢社會運動最猛烈的時期。
這少年有孝名,性好學,在知識分子眼中,也算是個不可多得的神童。
十三歲時,第一次黨錮剛結束,孔融的父親也過世了……原則上兩件事沒啥關連。
十六歲時,第二次黨錮正要開始。
點火的主角張儉,被宦官侯覽下令追捕。
張儉倉皇而逃,打算去投靠好友孔褒。
孔褒是孔融的哥哥,不過當時剛好不在家,孔融就出來接待了客人。
張儉心裡焦急,覺得跟這孩子說了也沒用,就是在那邊坐立不安。
孔融也不多問,只跟張儉說:「我哥不在,難道我就不能作主嗎?」
就把張儉留了下來。
但侯覽的下屬很快循線查來,張儉有所警覺,再次連夜逃跑。
抓不到張儉,官吏就把孔融一家都抓了起來訊問。
孔融表示:「是我收留他的,罰我吧。」
孔褒表示:「張儉是來投靠我的,罰我吧。」
兄弟爭個沒完,連媽媽也出來插一腳:「我才是孔家家主,理當罰我。」
窩藏欽犯,可不是罰個錢抽你兩板子就沒事,是要判死罪的。
地方官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好把報告上呈朝廷。
最後決議:「孔褒有罪。」
而活下來的孔融,就此名震朝野。
這不太需要找甚麼古代價值觀。鄉民都是差不多的。
判誰有罪,誰就是法院認證的王八蛋。
最終孔褒有罪,孔融的行為就是為兄頂罪。
又孝順又有義氣,讚啦。
有了名聲,州郡少不得就要徵召你來,管你是不是真的有用,至少也安撫了民心。
孔融自然死也不去。
與其說他拿翹,孔融更可能是看透了地方官吏的無能。
幾年後,四世太尉第三代的楊賜正在擔任司徒,徵辟了孔融。
楊賜給的OFFER,孔文舉很感興趣。
「糾舉官僚貪濁者,將加貶黜。」
孔融到任後,老實不客氣的大舉搜查,一個個上報的名單,多是宦官親族。
宦官們就不開心啦,有事沒事就到尚書台找碴。
「這個新來的孔融是不長眼還是不知道規矩啊?」
尚書沒法子,只好叫孔融來問話。
問起名單,孔檢察官一一陳述嫌犯事蹟,提出事證,那一個侃侃而談,誰也辯他不倒。
孔融又出了一次名。
這個人在每個領域都要出一次名,這樣的人生能不驕傲嗎?
孔融雖然小時候有讓梨的故事,但他的個性並不謙退。
事實上,你看他會靠耍嘴皮去「登龍門」就知道了。
一個非常精於「當大人眼中好寶寶」的聰明模範生,在【新漢演義】的開頭我們也認識一個。
姓王,名莽,字巨君。
儒教喀了太多,人大概就會長成那個樣子吧。
光和末年,朝廷升遷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
正式成為當時士人界第一高官的何進,自然受到了各方各面的士人祝賀。
楊賜也派了孔融拿拜帖跟禮物去。
但河南尹看門的官吏,收了禮物跟拜帖,就跟孔融說:「大將軍很忙,你可以回去了。」
我孔文舉連龍門都登過,你一個新科大將軍也敢擺譜?
孔融二話不說,奪回拜帖,打道回司徒府。
不論如何,楊賜交給他的任務,算是搞砸了。
孔融隨即提出辭呈,離開了楊賜。
消息一下傳開,士人們自然要論上一論,到底是哪邊有理,哪邊無理取鬧。
河南尹的官員當然覺得孔融太囂張,有人就提議派刺客去把孔融幹掉。
但也有人連忙去見何進:「孔文舉這麼出名,你跟他結怨,那你八年來努力經營的士人地位,只怕就要付諸流水。還不如以禮待之,方能更上一層樓。」
何進深以為然,立刻改派人去問孔融:「大將軍是認為您屈就於司徒府,大才小用,故不願相見。若孔君不棄,先入大將軍幕府,日後必薦舉您到合適的位置。」
孔融只是自傲,不是神經病,大將軍派人來招募,那就是低頭啦。
更何況,何進開的條件,又一次對了孔融的胃口。
進御史台。
監察專業者的殿堂。
在大將軍府當了一陣子的府掾參謀,何進果然言而有信,舉薦孔融以第一名的成績為侍御史。
但你越接近政治核心,願意買你帳的人,勢必就越少。
特別當你是個擁有高傲鼻樑的傢伙。
當時的御史中丞,就數次與孔融意見不合。
御史台跟尚書台一樣,是獨立機構。
任憑你孔融在士人間再有聲望,也沒人能幫你說得上話。
喔,當然這個十常侍當道的年代,宦官是有本事插上一腳的。
不過孔融就檢舉宦官專科出身,說不定,還是宦官叫御史中丞修理孔融的咧。
有志難伸的孔融,索性裝病辭職回家不幹啦。
這時候,司空府對孔融伸出了友誼之手。
沒有意外的話,這個司空應該還是楊賜。
漢靈帝時代的三公可以賣錢,加上無盡的天災人禍,其實有幾個人就是在不同的三公位流來轉去。
楊家一直以來,都秉持著一種憨直。
不像老袁家遊走在各派系之間,也不如竇武何進那樣嫉宦如仇。
他們只想要正直的,幫助國家,幫助皇帝。
孔融雖然自傲,但其能力與行事風格,是非常符合楊家喜好的。
但遺憾的是,楊賜這次擔任司空,不到一個月後就過世了。
那一年,正是西涼反叛,導致朝廷軍權大洗牌的中平二年。
孔融後來轉中軍候,三日後為虎賁中郎將。
同樣的,最可能操作這件事的人,只怕就是大將軍何進。
東漢的虎賁中郎將,向來跟宗室與外戚關係密切。
畢竟信賴因素很重要。
附帶一提的是,何進手下還有另一個他最信賴的人,其升官軌跡與孔融十分相像。
袁紹。
《後漢書》並未提及,孔融何時當上虎賁,後轉何職。
但《三國志注》的史料中,倒是有提到袁紹跟孔融處得不太好。
大致上我們知道,中平年間,袁紹,孔融,袁術都當過虎賁中郎將。
袁術是最後一個,袁紹則在中平五年轉為西園八校尉。
孔融的任職,應該就是何進籌組西園軍時,握緊兵權的一步棋。
而就在少帝即位後,老袁家家主袁隗升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平起平坐時,袁家才拿回了虎賁之位。
在這幾個月的時間,到董卓入京,孔融擔任著甚麼職務呢?同樣是史無明文。
董卓廢帝時,孔融也沒有出來抗議。
以他的性格而言是相當奇怪。
但立完獻帝,孔融又一天到晚跳出來忤逆董卓啦。
《後漢書》說,董卓先是把孔融轉為議郎,後又發派去北海對抗黃巾餘眾。
孔融到了北海,收合士民,起兵講武。
更對附近州郡發出檄文,準備給即將入侵的黃巾賊一個迎頭痛擊。
結果被痛擊的是孔融自己。
孔融退回朱虛縣,換個戰法。
上場打仗自己不行,那就來個「仁者無敵」。
孔融開始對黃巾賊進行政治作戰,從二十萬黃巾中,分化出了四萬男女。
對,古代軍隊大致可分上場戰鬥的甲士跟後勤工務的民兵。
而像這個時期的黃巾賊,那個總人數裡面還要包含攜家帶眷。
所謂二十萬黃巾,能打仗的絕對不超過五萬人。
孔融也是看準了這點。
一邊建立城防,一邊蓋學校提倡教育。
幫你切一下,這就是以洗腦對抗洗腦。
反正這時董卓中央政府也管不到北海來,孔融更是隨心所欲的任用自己過去有交往有認識的名士。
孔融試圖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北海,藉以平定民亂。
在兵法上不失為上策。
但到底有些人想要的不是恢復平靜生活。
黃巾賊管亥再次帶兵襲來。
孔融引兵接戰,又一次大敗,被黃巾賊圍困在都昌。
所幸,一名勇士單槍匹馬闖入重圍,又以巧計殺出,前往平原為孔融求來援軍。
這段太史慈與劉備的插曲,有興趣可以去看三國演義。
或者我以前寫過的【東吳關雲長,東萊太史慈參見】
孔融在青州逐漸站穩腳跟。
而北方袁紹跟曹操的勢力也逐漸成形。
孔融想要打造一個新的樂園,也想要殺去長安拯救漢獻帝。
但他到底不擅長打仗,而文人自負的心態,也讓他看不起其他人。
只有在徐州的劉備,是孔融願意締結同盟的對象。
劉備上表朝廷,請讓孔融為青州刺史,以達成青徐同盟。
但這一表也是石沉大海。
要知道,壓下劉備的呂布,才是這時獻帝朝廷承認的正漢官。
而隨著劉備被呂布打跑,袁紹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入侵青州的機會。
在袁軍攻入北海城時,孔融依然老神在在,談笑自若。
孔融已經不是自負而已了,根本上他是不能面對自己的失敗。
也就在這個時候,曹操西迎天子都許。
劉備也加入了曹操軍,或者說,正式的東漢政府。
在這樣的前提下,東漢政府徵召「正義的一方」孔融,也是合情合理的。
孔融回朝擔任九卿之一的少府。
當時在曹操的軍權威壓下,許多公卿大夫都只是掛名。
逢早朝議事,根本沒甚麼人在出席。
只有孔融每次早點名必到,而且還意見一堆。
《後漢書》錄三事。
一是討論太傅馬日磾出使招安群雄失敗,喪身外地,朝廷議欲加禮。
孔融反對,朝廷從之。
二是恢復肉刑的討論。
孔融還是反對,朝廷表示孔融說得很有道理,最終決定不恢復。
這邊注意一下,《三國志》提到的「恢復肉刑」,主要是曹操封魏公之後。
只有一條注解是這時候孔融跟荀家人在朝堂上爭辯。
孔融跟荀家私交是不錯的,但這傢伙就是有他自己的堅持。
而孔融這些表現,大大合了漢獻帝之意。
朝廷裡總算還有人能不懼曹操,提出公平公正的意見。
想當然,曹操越看這人就越討厭了。
第三條有點小複雜。
主要是當時荊州牧劉表不繳稅,又私自祭拜天地。
以禮法來說,那就是自許為天子了。
朝廷認為應該要發公告譴責劉表的行為。
孔融則表示:要嘛你就揍死他,先發公告不等於讓天下知道,朝廷無力懲處劉表?
到時候心懷不軌的人只怕更張狂。
孔融倒不是隨便說說。
這個時間點發生在官渡之戰前,曹操一邊要鎮壓各地,預防孫策劉表等入侵。
一邊又要暗暗集中力量以備與袁紹一戰。
那孔融這番言語,豈不是正合曹操心意?
……曹操有個叫做「雞肋」的小故事。
雖然算不上正史,但曹操的軍事行動不喜歡讓非謀主的人知道,那確實也是他在《三國志》裡的人設沒錯。
曹操本人算是相當喜歡用伏兵的。
孔融不是曹操的親信,卻說準了曹操的動向。
這三樁其實就顯示出,孔融越來越討曹操的厭。
反過來說,也越得獻帝歡心。
當曹操趕赴官渡前線作戰時,獻帝就私下找了孔融來討論皇家宗室祭祀的事宜。
不是誅殺曹操,是不是有點失望?
孔融何等人物,發展到如此,他就覺得是自己拿翹的時間了。
先是以古經典暗諷曹操,又更加直接在朝堂上與曹操的政策唱反調。
前面那個舉動也是很楊修,特別是諷刺完曹操還看不懂。
曹操開始受不了這個人了。
先是找了一個名叫郗慮的人,檢舉孔融行為有小小違法,應當免官。
繼而曹操自己就寫了一封引經據典的信給孔融,在那邊裝死問孔融說你們兩個都是名士,這個案子該怎麼辦,我曹孟德好弱喔都不會哭哭喔。
不是,你要鬥孔融,什麼方法不找,居然搞了鬥文。
孔融打仗可能比不上曹操的小指頭,要鬥文?曹操還差了那麼一點。
孔融自然也是一個引經據典回去,意思上就是,沒事,郗慮的等級差我一截,見事不明有誤會,我寬宏大量的原諒他就是了。
即使我對他有恩,這個人還是這麼不要臉……這招我教你啦,這輩子你就好好學著點囉。
孔融轉為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的薪水沒有比少府高,但職責上卻又讓孔融回到了監察議論之職。
曹操這一次挑釁算贏還算輸,就看大家自己心裡怎麼想了。
范瞱的表述是孔融「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
孔融的名氣越來越大,又不斷幫朝廷舉薦新的官員。
范瞱直指這一點,來說明孔融對於曹操的威脅。
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沒打算放過孔融。
又一次,曹操讓自己的軍謀祭酒,告發孔融當年在北海的行為,實為糾眾造反。
時間點發生在建安十三年(該年十月為赤壁之戰)。
曹操上了丞相之位,開啟南征,任命郗慮為御史大夫,並且除去孔融。
一切的時間點都是那麼剛好,實在不能不讓人相信,曹操是要在動身之前除去不安定因素。
奏摺一上,孔融與他的妻子立即被逮捕。
他的孩子則是事後才因有反逆言語被捕……這個記錄基本存疑。
孔融以叛亂罪治,夷族是跑不掉的,怎麼會有抓了孔融不抓孩子的事情?
其實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後漢書》採取的立場比較接近「東漢」本身。
在范瞱的「假設」下,東漢的高道德臣子們是比較反曹操政權的。
然後那些君子們很多都有為董卓跟李傕政權服務的記錄。
所以整本《後漢書》就呈現出一個,建安之後非東漢的表述。
說這一小段是想表示,不能排除孔融子女那邊的記錄,有刻意黑曹操的傾向在。
說到底,范瞱是「劉宋」人,不是「司馬晉」。
劉裕也是打過「劉漢」招牌的。
范瞱的道統價值觀表述,未必就跟陳壽相同了。
不論如何,孔融的故事完結了。
范瞱其實說孔融「性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
孔融不是一個小心眼的神經病,他只是真的覺得自己很厲害。
這些年只怕也不少人看過「孔融是個職場白目」的說法。
事實上,孔融不但對於後進晚輩很友善,他對楊賜何進也沒甚麼大不敬啊。
是的,孔融跟盧植朱雋這種平民英雄不同。
他又回到了標準東漢高道德士人。
以他自己的,或說儒教的忠孝仁義,來為國家人民服務。
但自傲的孔融看不起曹操,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
也許是因為曹操的出身。
也許是因為曹操的行為。
前面稍有省略的是,孔融相當以類似結黨的行為,在對抗執政的曹操。
而也像東漢眾多的反叛故事一樣。
結黨的,一起死。
執政的,終究繼續執政。
忠也好,奸也罷。
政治的面前,到底是沒有善惡對錯之分。
【三國前英雄:驕傲的孔雀……是孔融】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2023/06/24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2023/06/24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你可能也想看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第二)。
子張,複姓顓孫、名師。子張是他的字;陳國人。他比孔子小四十八歲,與曾參年紀相仿,或者在孔子流亡陳國時入門,或者是在孔子結束流亡回到魯國後來投奔孔子的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第二)。
子張,複姓顓孫、名師。子張是他的字;陳國人。他比孔子小四十八歲,與曾參年紀相仿,或者在孔子流亡陳國時入門,或者是在孔子結束流亡回到魯國後來投奔孔子的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禮記.曲禮上
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 — 伊曼努爾·康德,學部沖突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禮記.曲禮上
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 — 伊曼努爾·康德,學部沖突

「融四歲,能讓梨。」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東漢之後的一千多年,民間崇拜著各式各樣的三國英雄。
但在知識份子眼中,那位孔夫子的後代,才是真正有名的楷模。
對他後來得罪曹操滿門抄斬了。

「融四歲,能讓梨。」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東漢之後的一千多年,民間崇拜著各式各樣的三國英雄。
但在知識份子眼中,那位孔夫子的後代,才是真正有名的楷模。
對他後來得罪曹操滿門抄斬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二十四孝」的流傳在華夏世界一度為人所熟知,然而,但是,被東西文化夾擊的現代華人對孔融長大後的兄弟關係其實不太清楚。小孔融懂得讓梨給哥哥,那麽,孔融長大後又有什麼成就呢?為何許多網路文章又共同只孔融白目呢?一起來探討吧!

「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二十四孝」的流傳在華夏世界一度為人所熟知,然而,但是,被東西文化夾擊的現代華人對孔融長大後的兄弟關係其實不太清楚。小孔融懂得讓梨給哥哥,那麽,孔融長大後又有什麼成就呢?為何許多網路文章又共同只孔融白目呢?一起來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