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登場的WWDC開發者大會,蘋果終於展示了全球昂首期盼的虛擬頭戴裝置「Vision Pro」。自2021年Meta創辦人祖克柏提出「元宇宙」概念後,AR、VR、MR、XR供應鏈及技術開發廠商便湧動了一波虛擬世界的熱潮。
去年我和李學文先生共同著作《看懂科技賽局:30堂開啟元宇宙商機的跨域人文課》一書,闡述了這個遊戲究竟玩不玩得出商機。一直以來,蘋果公司掌握了數位科技的話語權,一是Meta過去的商業模式是以服務為主,即使收購了頭戴裝置公司Quest,經營硬體販售經驗依然不如蘋果豐富;二是「果粉」遍布全球,其作為終端載具霸主的號召力,不容小覷。
有意思的是,有別於外界熟悉的「元宇宙」,蘋果的Vision Pro定位為空間電腦裝置,電腦能處理的運算比智慧型手機複雜許多,又加了「空間」的概念,不免讓消費者萌生更多的期待與想像。
Vision Pro的定價與功能,都與坊間的穿戴裝置不同,定價折合台幣約10萬元,確實可見其勇猛。Quest希望先讓頭戴裝置市場熱鬧起來,衝衝市占率,遂推出相對低價好入手的版本;而10萬元的Vision Pro,對於一般民眾絕不平易近人,但也因此篩掉一批只想「試水溫」的使用者。
過去身邊朋友在2016「VR元年」,便搶先體驗頭戴裝置,追追潮流。當時技術與內容都沒有現在精良,他們說試戴後頭暈想吐;而到了技術較成熟的現在,任憑我如何慫恿,他們都不願意再嘗試了。
當年智慧型手機瘋迷全球,首先成為隨身攜帶的終端匯流裝置,上面琳瑯滿目的應用程式功不可沒——若Vision Pro平價好入手,消費者卻須面臨應用程式有限的窘境,不見殺手級的應用程式稱雄江湖,這對終端霸主蘋果公司來說,肯定是一大傷害。
數位時代的品牌觀與過去不同,口耳相傳與網路評論往往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不難理解蘋果推出的第一款空間電腦裝置Vision Pro之所以定價高昂,產量不高無法壓低成本是其原因,這個售價如同一道墊高了的門檻,只為吸引應用程式開發商與商業應用(To B)的買家。
其實在此同時,蘋果也著手開發平價版的Vision Pro,按蘋果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十幾年來屹立不搖的iPhone手機搭建的經濟規模,才是其重要策略。
數位產品市場中,先進者享有明顯的優勢,雖然頭戴裝置早有許多先驅,但其定位和蘋果提出的「空間電腦裝置」極有差異;再來是頭戴裝置應用的普及性與靈活度,目前未成氣候,若是能開發較完整的雛型,效果應可追上ChatGPT一推出就能坐擁全球幾億使用者。
WWDC之後,許多新聞報導與專欄作家紛紛評論,其中有一個觀點頗有意思,認為Vision Pro的橫空出世,該擔心的不是其他頭戴裝置,而是智慧型手機的大廠。
確實,蘋果執行長庫克過去曾提及,他們推出的頭戴裝置,未來想取代手機,在下一個數位時代引領風騷。而從發布者大會的影片中,我們也看見新科技如何讓使用者以眼睛或手指控制螢幕——當下這個時刻,實在頗難想像未來的街道或咖啡廳內,每個人都戴著「Vision Pro」辦公、遊戲、聊天,更封鎖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個載具有電視、電腦、手機的功能,即將消滅過去這些工具的使用距離:50公分、10公分和5公分,而人類該如何應對進退這「零距離」的情境差異?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世界會因為零距離而更加疏離,消費者會習慣頭戴裝置,一如他們戴上口罩般的習慣。
(作者是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