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台東兩天,住在台東火車站附近的民宿,想說火車站附近會有很多逛街的地方,Check in 民宿後,看了一下附近,發現原來舊火車站是在鐵道藝術村,現址的新火車站是在2001年時正式更名爲台東火車站,若要到市區逛逛,可以先查詢公車時間,轉搭約20 分鐘的公車到市區,或者可以搭乘計程車、租車或摩托車也很方便。
雖然台東火車站附近的生活機能沒有很多,但出租車,摩托車的店家很多,還有一個獨特的公園,從火車站走出來,跟著Google的指標,步行大約10~15分鐘左右及可抵達臺灣首座的「卑南遺址考古公園」,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
公園座落於卑南山丘陵下的河階地,佔地十八公頃,走進園區可以看到一大片的草園,有考古現場、月形石柱、展示廳、傳統的史前家屋與原住民建築,兼具文化資產與自然生態的功能。因爲端午節去台東的,天氣實在太熱,我們就先進去室內參觀了展示廳吹冷氣聽導覽了。
進去展示廳需要買門票,成人ㄧ張是$30元,展示廳沒有很大,跟著導覽聽解說複習一下小時候學過的歷史故事,增加知識也很不錯,卑南文化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群落文化,這個時代以磨製石器、陶器為主,以農業、畜牧為生。覺得比較特別的是ㄧ進展示館門口,可以看到陳列的出土石板棺墓葬,棺裡頭有玉鐲、石鐲等陪藏品,顯示死亡者的身分地位,石板棺一致的朝南北向排列,往生者的腳的方向都指向聖山-都蘭山,他們認爲人往生後靈魂會往聖山走去,所以才會讓腳朝向都蘭山,這樣才會走對方向不會迷,墓葬區中除了為往生者量身打造的石棺外,也有多人共用的石棺,推測可能是因為戰爭同時戰死的戰友們才葬在一起。
石板區的旁邊有一座「文化層剖面」,看著從現場保留的展示土,可以發現卑南遺址主要由上而下分別是陸相沖積的表土層、河流沖積的黃土層及舊河床底礫石層。表土層之下的淡褐色土層包含陶片、石器殘片,以及主要以板岩、礫石為建材的殘跡。根據導覽老師的解說,當初在農地的空地,先挖了一個深度出來,用特殊的袋子把土壤先保存起來,將ㄧ大塊ㄧ大塊的土壤搬到展示廳再組合起來給民眾參觀,據說這樣的特殊技術,連日本的相關工作者遠到台東來考查。除了室內展,還有戶外的月形石柱、考古現場以及美不勝收的藍天白雲配上ㄧ望無際的草地,月形石柱是卑南文化公園的紀念性地標之一,材質為板岩,用來支撐梁柱,經過長期的風化變成像月亮一樣的外表。
這次在園區的時間不夠充足,看到有人帶野餐墊來野餐,在草地上看著天空發呆感覺很愜意,還有公園占地太大了,有很多景點要走ㄧ段路才能到,只能先看完大概的景點,期待幾年後再訪台東時再來好好的參觀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