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披風扣(2023/07/09中華日報專刊C3文章)

    披風扣
      明太祖朱元璋採取「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  明代服飾中的披風是從宋代褙子發展而來(圖一),是明代男女都可穿用的外套款式。這種披風和我們現代認知的披風不同,是一種直領對衿、長袖、兩腋下開衩、前後不相連,胸口位置僅有一個鈕扣的外套。本文談的就是這個鈕扣。  玩古玉的人都知道有一種背面是一個象穿孔,正面以雕花形居多的大玉片,看起來就像一顆特大的鈕扣,市場上慣稱為「將軍扣」。這種大玉片寬度接近手鐲鐲心大小,尺寸小的較少,年代明清都有,若是清代的也偏清早期。  因為這種大玉片背面除了中間的象穿孔,也會很有簡單的紋飾,等於是兩面工,僅極少數背面沒紋飾。所以有人推測兩面工應該不是鈕釦用途,很可能是文人隨身佩掛把玩,寫書法時可以用來壓紙的玉鎮紙。  這麼大一個玉鈕扣,似乎不怎麼合理,難免會認為這種大玉片也可能是鎮紙或其他用途。可是這種大玉片只有少數是兩面平整,有些正面是呈現中間略微凸起的圓弧形,還有正反兩面中間都微凸的形制。傳世常見的金屬、木質製的鎮紙下壓那面都是平整且素面,紋飾是刻在上面。底部不平整的玉器做為鎮紙並不合理,其他用途的推測也都不符合這種大花片的體型和樣式,更重要的是刻紋飾從來都是做為向外展示用途,沒有把主要紋飾刻在底部的道理。  那麼這種俗稱將軍扣真的是鈕扣嗎?幾年前網路上流傳一張古代人物的半身像(圖二),繪一穿袍文人,雙手掌合攏抬於胸前,長袍對衿胸口位置露出半圓圖案,就像一個大鈕扣,我以為找到這種玉器用途了!引發我求證的樂趣,就搜尋這張圖片的來源。拜網路資訊發達之賜,原來這張照片是湯顯祖的畫像!  湯顯祖是明代末期的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膾炙人口的戲曲「牡丹亭」就是他的創作,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在萬曆四十四年過世,享年65歲,可惜的是這張畫是湯顯祖故鄉江西撫州為紀念他逝世400周年,在2016年時根據湯顯祖的傳世畫像及其後裔相貌特徵而創作的畫像。  雖說如此,藉由搜尋這張畫像的過程,我進一步了解畫像中湯顯祖穿著的外衣樣式就是明代的披風,而明代的披風確實就是在胸口有個大鈕扣,這鈕扣樣式還不是明代那種用在領口的子母扣(圖三)。並且現代幾位研究傳統服飾的專家繪製的明代披風穿著,胸前也都是同樣有這麼一個大鈕扣!  明末思想家朱舜水在明亡後客居日本講學,作育英才無數,被尊稱為日本孔子。朱舜水逝世後,弟子安積覺將遺稿編輯成「舜水朱氏談綺」,書中有一張「披風前圖」(圖四),文字說明就有寫:「膺有紐扣,用玉作花樣,或用小帶亦可。」  這張「披風前圖」胸口位置是一個梅花圖案,由文字敘述來研判,胸口繪的就是一個雕梅花玉鈕扣!  王端淑是明末清初的名媛詩人(圖五),且善書畫,尤精史學。從她的畫像可以看到她穿著一件披風(這種領子花邊通至下襬的樣式,又帶有褙子的風格),胸口位置是一個圓形釦子。還有一幅明代祖宗畫(圖六),畫中老婦穿的就是披風,胸口位置是一個接近圓形的釦子。  清初多爾袞率軍入關後強推剃髮易服,改變明代衣冠,又因為十從十不從裡有「男從女不從」的特令,所以清代早期女性穿戴保留較多明代的服飾樣式,之後才有逐漸滿化的情形。服飾的改變也造成使用在服飾用玉的演變,甚至消失不用。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十二幅畫,是雍正還是皇子身份時,在圓明園住所內陳列的畫作。這十二幅畫深受雍親王喜歡,所以雍親王成為雍正皇帝後,就把這十二幅畫也帶進皇宮裏。  這十二幅畫裡部份畫中室內陳設的古玩,可以在現在故宮典藏裡找到該器物,顯然畫作是寫實風格,畫作中的女子穿戴還保留明朝風格,而不是滿族裝扮。這十二幅畫作中,有多幅都能看到女子穿著的披風在胸口位置有一個大鈕扣(圖七、八、九)。  另外在康熙時期宮廷畫家焦秉貞的仕女畫作中,也能看到披風上有一個大釦子(圖十、十一)。  現代人因為這種大玉片背面有象穿孔,像是鈕扣用途,尺寸卻又那麼大,認為應該是豪邁魁武的男子所用;也說這麼大一片可以當護心鏡用途,就稱之為「將軍扣」。  從典籍的記載、服飾的演變、這種玉器的紋飾風格年代、以及明清時期的畫作來大膽推斷,所謂的「將軍扣」其實就是披風上的鈕扣!  以披風這種明代男女通用的服飾,不太可能將上面的鈕扣取個「將軍扣」這麼陽剛的別稱,就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裡那些溫柔婉約的女子,袍子上縫了一顆「將軍扣」,那多殺風景啊!而且將軍也不會用這種花樣的玉器。可以有「將軍扣」的俗稱,但可不要認為這是將軍使用的玉器。  我不知道明代怎麼稱呼這個縫在披風上的這顆大鈕扣,可能明清時期同樣只是稱為鈕扣,而沒有其他的稱呼。若是要幫這種大鈕扣取名的話,應當直接稱為「披風扣」才對。並且從圖七、八、十、都十一可以看到鈕扣下面垂著兩條長長的繫帶,古代使用鈕扣並不是現代這樣在扣子的另一邊做出孔縫扣縫,開鈕扣孔縫等於是割破衣服,所以古人衣服上的鈕扣都是另外縫在衣服上,披風扣的使用方法就是將玉扣縫在衣服上,另一邊縫繫帶,再以繫帶將扣子從後面綁住。  因為大扣子有點重量,穿著披風時,可以藉由扣子的重量將前面衣服往下拉,披風就不易於從兩肩鬆開滑落。通常鑲嵌用的玉器因為鑲嵌後背面看不到,所以非但沒有刻紋飾的必要,甚至背面也不須要拋光,但披風扣是用繫帶綁住,背面依稀可見,因此披風扣除了正面的主紋飾,背面也會有簡單的紋飾。  披風扣之所以明代的較多,因為披風是明代流行的服飾,穿的人多;清代的披風扣較少,是因為剃髮易服改變服飾,只有清早期延續明代穿著,女子還有穿著披風,之後服飾漸漸受到滿族的影響,加上披風樣式隨著時代而改變,就不用使用這種披風扣了!好比現代影視裡的古裝俠客披風,其實源於清代的斗篷,但現代稱為的披風,和明代披風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服裝樣式,當然也不須再用這種扣子!  再從披風扣紋飾年代特徵來看。披風扣雕工粗細都有,正面最常見的紋飾是菊花紋,菊瓣凹窪打磨光亮,有明代玉花片的風格。紋飾從外到內以三層居多,最外層雲紋(圖十二)或凹連珠紋,第二層刻菊瓣,中間位置是花蕾。背面中間象穿孔,紋飾絕大多數是浮雕風捲葵。  除了菊瓣紋為主的紋飾外,少數不同圖案的披風扣往往雕工較為粗獷的具有明代風格(圖十三),而看來是清代的披風扣,雕工就都比較細緻,樣式看起來也較秀氣(圖十四)。這是因為披風在明代是男女通用,而滿清入關後,就只有女子才穿這種明式披風。所以清代的披風扣都是女用,自然披風扣也透露幾分溫柔婉約的味道。  披風使用玉鈕扣有明確典籍記載,但明代與披風衣型類似的有褙子、氅衣,既然披風有用玉鈕扣,合理推斷褙子、氅衣當然也可能使用玉鈕扣,至於褙子、氅衣用的鈕扣樣式是否和披風一樣,有待繼續研究。

    圖片請點擊報社網址: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83287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