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突破溝通藩籬

高雄醫學大學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王志中 彙編

雙螺旋感統復建研究中心物理治療師 陳秋坪

語言、文化與溝通

根據語言學家指出,人類的情緒溝通(如憤怒、悲傷、快樂、嫉妒等)中90%是非語言的。且專家指出,嬰兒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即開始有情緒反應,周圍環境或氣氛是否愉悅或令人不安,嬰兒們都可以察覺並會依此作出反應。如果大人未對他們的情緒做適當的反應或呵護,這些小嬰兒長大後便會習慣壓抑情緒,自然不會跟別人主動溝通。 

語言包含了內容(語意)、形式(語音、語法和構句)與功用(語用)等概念,一般學者均認為它是用來做思考及社交的工具,且溝通的歷程相當複雜,除了語言的使用之外,還牽涉到非語言的行為表現,所以在探討溝通障礙時均不能不顧及語言是在何種情況之下產生作用?又在何種情況之下產生障礙?

當今的挑戰在於如何正確地找出溝通障礙者的困難處,如何提早找出障礙之所在,更進一步地對溝通障礙者提供治療的方法;而更進一步的目標是提升個人對溝通及溝通障礙完整的了解。一個人的認知深受文化、語言及溝通媒介之影響,當我們觀察溝通過程及評估溝通障礙時,必須仔細觀察社會文化及語言對溝通的影響力,而要了解溝通及溝通障礙,應該試圖了解語言架構、語言知識以及如何應用語駕馭語言。 

我們是在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及文化中學習語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我們也學習社會習慣與文化風俗,而且會進一步將這三者重新組合。因此,語言、社會、環境三者是互相牽制與交互運用的。而流暢的溝通,其秘訣在於一個人對其語言與文化之熟稔程度已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且良好的溝通一定要對文化深層之處有所了解,才能清楚表達溝通的意圖。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語言

語言本身就具有規則性,人類可以自然的利用與遵循此規則創造出無限的句子,而且語言不能分割成細小部分,所以學習語言一開始便要學習語言的整體性,然後再學習細微的部分,否則語言會變得很抽象、片段而且不易了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57)提出語言可分為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以及表面結構(surface structure)兩種概念。而修依(Roger W. Shuy, 1978)則站再建構煮億的觀點指出,學習語言應該從深層結構延伸到表面結構;他並且認為溝通能力應該結合語言能力及社會認知能力,亦即,語言溝通是一種整體性的概念。 

道格拉斯(Malcolm Douglas, 1981)曾經表示,意義是語言溝通中最重要的角色,而且閱讀和思考歷程的整個精神的確超越了文字語言本身。思想指的是感受到外界的刺激,進而創造出意義的歷程,它並不能當做一個技能來學習。更確切地說,學習技能必須先了解其意義才能學會此一技能。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指出概念的形成需要很多親身體會的經驗,這些體驗包括接觸各種物品以及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小孩感受不同意義通常要靠直接接觸不同環境與事物才能產生認知。只有經過感官的刺激與訓練,人類才能逐漸發展出意義系統。因此研究語言及人類的學者,如皮亞傑(Jean Piaget)、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米德(Margaret Mead)、道格拉斯和斯賓塞(Peter Spencer),才會如此注意意義的構成及社會環境的關係。

語言與文法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由兩大部分組成:深層結構(意義)與表面結構(音聲);而「文法」是串連這兩種結構最重要的因素。人類語言中的文法不僅直接連接句子內再的奕億,事實上,文法也間接地連結句子內在的意義及外在的一連串發音。

衍生語意學

衍生語意學理論主張造句法是附屬再與億之下。史密斯認為我們使用的句子和說話者的意圖及句子結構\都有關係,他提出命題(Pro-position)的概念。命題代表各個名詞之間存在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格(case)的關係,通常用介係詞表示。除此,句子中最主要的命提是動詞;所有格加上名詞的命題均圍繞在動詞四周。由我們口中說出來的話是表面結構,這是將語法的變換用在基礎結構(深層結構)的結果。主事者和受事者的關係是由詞序表示。

史密斯也強調預知的重要性。因為不論是文字或口語預知的能力,都可能決定我們理解語言的能力。一般而言,語言有兩種限制:第一種是說出我們想表達的思想,第二種是如何有效地表達思想。有意義的溝通情境縮短了說話者所表達的思考過程,增加了聽話者預知說話者思想的能力。

當人類對刺激做出反應時,他們發展出一套能預知說話者所表達的意義的能力。一旦我們自內心的字典取出一個適當的且富意義的字,我們應有能力知道這個字可能用在哪些情境當中。我們也知道語言使用的習慣及非語言的用法。我們同時也要學習如何看出對方的表情和手勢。而字彙和文法只是語言溝通時的一部分,我們學習語言主要是要學語言的整體性,並了解說話者所說的每個字,並預知他想表達的意圖;因此,字彙應該是在語意和情境的配合下習得。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不是一個字一個地學習,小孩通常先學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使用哪些字、怎麼使用。字和語意情境的關係非常複雜的,卻也是學習語言中最重要的一環,而且要靠我們不斷地接受刺激,然後累積經驗如何去正確地使用每個字,並且實際的運用。

當小孩子學習各種表達方式時,必須借助於他們已經理解的表達方式,運用在他的語言環境裡,然後再學習運用這些新的表達方式來整合他的思想並轉化成語言;從社會情境來看,語言的功能在於幫助我們如何和別人溝通、如何使社會有條理、如何控制個人的特殊行為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