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是台北不可或缺的存在,透過捷運,人們流動在這個全台灣最繁鬧的地方,有時候是為了急忙上班,有時候則是輕鬆出遊。捷運將大台北連結起來,也串起了這些地方的故事。
從捷運站名開始,到周邊的文史建築,每一個站點,都有著值得我們發現,被遺忘在城市角落的過去。就讓我們搭上台北捷運紅線(淡水信義線),由台灣神宮(劍潭)到原漢界碑(石牌),發現沿途各站的過往記憶,還有留存至今的歷史風華吧!
回顧:台北捷運歷史漫步I:沿著台北捷運紅線,從御成町到大龍山
用耳朵去旅行,本集podcast收聽平台: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8144bccd-620a-4756-b1fd-4d14e33b35a8
在台北捷運的所有車站中,我最熟悉的,莫過於劍潭站了。這裡是桃園人搭乘9023路回家的重要轉乘站,此外,也是個從車站站名開始,就很有故事的地方。
劍潭站之所以稱作劍潭,是原於一則在史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故事──鄭成功與他的寶劍。
在過去,基隆河還沒被截彎取直時,它的轉彎處,因為河面較寬廣,而有座「潭」,根據《淡水廳志》記載,這座潭「深數十丈,澄澈可鑑」。位置大概是現在的承德橋與中山橋間。傳說鄭成功軍隊經過這裡時,遇到一隻魚精興風作浪,「偉大的」國姓爺便拋出寶劍降伏妖怪,故而人們稱這裡為「劍潭」。但事實上,鄭成功根本不可能到過台北,他來台沒多久就過世了,開墾北台灣也是許久之後的事,所以這只是後人穿鑿附會。
另外有一說,則是荷蘭人將劍插在潭邊的樹裡,後來這棵樹越長越大,並將劍包裹住,這樣的說法比鄭成功對抗魚精丟寶劍還要可信多了。
但不論劍潭名稱何來,人們一到這個車站,便一定會對他帥氣的站名與獨特的外型留下深刻印象。劍潭站的站體類似一座吊橋,這可是其他車站都見不到的設計。而車站之所以會設計成吊橋形狀,便是要紀念曾經存在附近的「士林吊橋」,這座吊橋過去橫跨基隆河。隨著基隆河截彎取直的作業完工,吊橋橫跨的水道變成「基河路」,而那座橋也在1980年代功成身退。
如今來到劍潭,既沒有潭,也看不到橋,但因為鄰近士林夜市、銘傳大學,近來又因為外型貌似皮蛋豆腐的「北藝中心」設立,而總是人潮不斷。但對我而言,除了這些現代化的景點,這裡的歷史遺跡同樣吸引人,在劍潭站後方的「劍潭山」,就藏有很多的歷史故事。
好比山腳的「圓山大飯店」,便是過去日本時代的「台灣神宮」,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台灣神宮」是全台最大的神社。然而,這座神社完工不久,便因飛機墜機引起的大火而毀壞。現在飯店內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神宮的金龍,並隨著戰後的建設,還有特色的密道等設施,讓人走過數十年的台灣史。此外,在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營業分處後方,還有個「圓山水神社」,隱密地等著人們發現。
圓山水神社是「草山水道系統」的一部分,有八角形的配水井,以及日本時代昭和六年(1934年)的臺北市尹(市長)武藤針十郎題下「活水頭」的儲水池。所謂草山水道系統,是指日本時代建立的「第二飲水工程」(第一飲水工程就是如今公館的水源地),以大屯山做為水源,綿延十多公里,部分設施至今仍然在使用。
而水神社本身,只剩下石燈籠、石狛犬、淨手池、社名碑等週邊設施,但似乎還是能感覺到一絲的神聖。這種神聖,不是哪種神靈的威嚴,而是人們對於水資源的珍視。過去日本時代祭拜日本水神的神社,如今被重新修整改祭祀大禹,以不同的名稱與型式,持續祝禱著源源不絕的甘美。
劍潭的下一站,也是我很常出沒的地方──士林夜市不在這裡的士林。士林的名稱淺顯易懂,也就是「士子如林」的意思,意謂過去這裡很多人才。而士林更早的名稱,叫做「八芝蘭」(Pattsiran),得名於平埔族的「溫泉」,可能是得名於北投、陽明山的溫泉。
士林站附近,主要是以美食商家為主,較沒有景點,最近的景點可能是士林官邸了。但我想分享的,不是綠意盎然的士林官邸,或是許多人會由此轉車前往的陽明山、故宮,我想聊的,是臨近外雙溪的台北天文館與台灣科教館。
我一直覺得,士林就是一個充滿知識的地方,或許這點可以從這兩個場館觀察出來。首先是台灣科學教育館,這個北部小孩很熟悉的地方,總是透過寓教於樂、趣味互動的方式讓人親近科學,而且整個場館很大,要逛一整天都不是問題,且有如空橋、空中腳踏車等獨特的體驗, 都讓人很難不喜歡這地方。
不過其實,科教館最早並不是在這裡。而是位在鄰近植物園的「南海學園」裏頭,外觀有如北京「天壇」的獨特建築。直到2003才搬到士林,蓋起一棟超級大樓,匯聚更多科學知識。至於原本在南海學園的科教館建築,已經變成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這樣的轉變不是不好,但我每次去總覺得那裏可以走逛、可以看的東西太少,有種虛有其表的感覺。
另一座士林的科學殿堂──台北天文館,也是我很喜歡的地方。特別是前些年天文館大整修,變得更有趣更美觀,讓人從地球玩到外太空,又帶回滿滿知識。這座有著明亮黃色圓頂的建築,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46年的「台北天文台」。1960年,政府在圓山飯店附近建立了「圓山天文台」,替代原本在中山堂的台北天文台,作為市內觀星的絕佳選擇。
1993年,隨著都市人口擴張,天文館移至士林區現址,並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讓民眾可以隨時來參觀,認識浩瀚宇宙。
近10年,臺灣科教館、臺北天文科學館、兒童新樂園、美崙科學公園組成三館一園的台北科學藝術園區,已經成為大人小孩休閒的最好去處,不論幾歲,總能在這裡發現屬於自己的樂趣。
士林的下一站芝山,不知怎地,充斥著一種舒適感。得名於芝山岩的芝山站,附近主要是住宅區,與芝山岩其實有一小段距離,但來到芝山,一定要走一趟芝山岩。
芝山岩是城市的綠寶石,也是隨意走逛就能穿越千年歷史的神奇存在。
雖然這裡連60公尺高度都不到,芝山岩卻猶如城市中的聖山。從清代起就實行禁伐政策,日本時代亦對這座學堂所在的聖山嚴加保護;進入國民政府初期,這裡則成為軍事重地,使得山上至今仍能保有原始的林木。
從歷史角度來看,芝山岩上有太多故事,呈現台灣過往的多元。如山上有座隘門,建於1825年,是泉漳械鬥最明顯的印記。在清代,士林是漳州移民的新天堂,這座小丘,也因為與漳洲芝山風景相似,而被如此命名。只可惜泉州人也想佔據士林一帶,兩邊的人總是大打出手,而芝山岩便成了漳州人聚守的堡壘。此外,在芝山岩上的「芝山巖」,也是個歷史的見證場域。1895年7月,全台第一座現代化學堂,芝山巖學堂,在此成立。
若是從正面的入口,走過當年作為參道的「百二崁」,便能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曾經作為神社的這裡,有座「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日治初期,殖民政府欲打造芝山岩為一座教育中心,把文昌祠廢掉改成芝山巖學堂,教授日語以及「忠君愛國」的思想,結果在1896年,發生6名日籍教師被殺的「芝山岩事件」,也導致後續神社的建立。
一個時代過後,芝山巖祠連同六位教師的骨灰,墳墓及相關碑文等文物,就像其他日本遺址一樣,被自以為是的民族主義破壞,原建立起紀念國民政府英雄人物戴笠的雨農閱覽室,周邊街道也改名「雨農街」,更因正處政府通知中樞,芝山巖成了軍事重地。
如果時間退回千年前,芝山岩也很有故事。芝山岩山腳,有座「芝山文化綠園」,這裡是「芝山文化遺址」的所在地。據考古學家推測,這個文化層年代約在西元前3600年至3000年之間。從此處出土了拿來當農具的石器,陶器和骨角器,以及罕見的掘棍與裝飾品。而這裡也挖掘出不少動物食用殘骸,有豬、有鹿、有魚等。
若是不想要給自己腦袋塞入太多資訊,到芝山岩,也可以很單純的放空,享受這裡的綠意盎然,以及明明身在台北市,卻有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
相較於前面幾站,明德站就是一個對外地人來說較不會有印象的地方。明德站其實本來要命名為天母,但因為離天母還有一段距離,後來又依附近路名改回明德。
因為明德附近沒有什麼景點,所以來談談本來要取的名稱「天母」吧!
天母在現代人眼中,是個「高級」的代名詞,這裡因為過去美軍進駐,加上收入較高者群聚,而給人們這樣的印象。至於「天母」為什麼要叫「天母」?其實這跟媽祖這位「天上聖母」脫不了關係。
日本時代,有位叫做中治稔郎的人,創立了所謂的「天母教」。這個教派把日本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與台灣的天上聖母─媽祖解釋為同一位神明的不同面貌,甚至獲得了總督府的認證。後來,隨著天母教徒越來越多,中治稔郎便將「天母教大本殿」建設在有溫泉的「三角埔」地區。後來,隨著「天母溫泉」的開發,更是聚集許多以「天母」為名的店家,讓這裡從平淡的「三角埔」,變成帶有光芒的「天母」。
很意外的,這也是少數仍存在台北未被改名的「和式地名」。
看到石牌站的名字,或許有些人會跟我一樣,開始找「石牌」在哪。這個石牌,其實就坐落在捷運站口,是清朝「漢番」界碑留存的見證,為漢人與凱達格蘭族的界線所在。
如今的石牌,不再是個分界,而是十分熱鬧的地方。而這裡除了有隱藏多種美味的石牌商圈,附近也有個可以輕鬆登頂,享有獨特風景的山林步道──軍艦岩。
軍艦岩步道的入口,位在車站附近的陽明大學內,不用太久時間,便能登頂享受北台北的市郊風光,也能在造型獨特的岩壁上,留下獨一無二的照片。想要繼續挑戰的,也能連走附近的奇岩山、唭哩岸山、丹鳳山,享受市郊健行的趣味。
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 敘事圈 Story Circle (storycircle571.com)
桃林鐵路:追憶,一條神秘的日常風景 – 敘事圈 Story Circle (storycircle571.com)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