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設計新思維

道路設計新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文章來談談日常生活的道路,如何設計的更人性化、更安全。

先看看熟悉的故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別的國家都做了什麼

落實市區道路分級

raw-image

主要道路的功用是作為市區的主要幹道,連接城市主要的區域,設計上著重的是車流的效率。次要道路的功用則是作為連接主要道路的路徑,以及街廓內短程移動的通道,設計上著重的是與生活需求(停車、步行、休憩)的結合。

重新分配道路空間

raw-image
raw-image

德國在設計道路斷面時,主要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驟是先考量路側活動、行人與自行車通行、道路與路側空間的比例三個面向

第二步驟根據上面三個面向決定適當的路側空間寬度

第三步驟則權衡交通需求與都市景觀,檢查車道的數量是否適當

(圖片來源:RASt)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車道最外側的空間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路側空間的整體配置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次要道路的速度管理

次要道路提供的是生活性的功能,必須處理大量行人步行與穿越的需求,因此必須讓行駛在次要道路的車輛自然減速,以提高行人安全。道路設計上有許多手法可以達成。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結語

很多人也許已經習慣台灣的道路環境,認為這些道路的調整多此一舉。但是過往的設計不代表道路只能是這個模樣,從交通安全的角度,未來也不應該是這個模樣。今天台灣有許多道路整建的機會,不管是增設雨水下水道、鋪設光纖網路、更換自來水幹管、鋪面刨除重鋪等,都應該視為可同時改變道路交通環境的機會。

當我們把握這些機會重新設計道路時,可以先從整體路網的角度給予這條道路明確的定位,然後設計出符合這個定位的的道路斷面配置。如果這條道路定位為次要道路,應該特別重視車輛速度的管理,駕駛絕不會因為地上畫了個30就減速,而是必須透過道路設計的方式,引導車輛在次要道路想快也快不起來。

道路空間的改造,勢必犧牲掉一部分現有的行車與停車方便性,但是不管我們是用汽車、機車、大眾運輸、還是自行車移動,當我們停好車,最後那一小段路,還是得靠步行完成。道路必須提供行人安全且舒適的步行空間,而且這個步行空間不只是要讓健康的人行走,還要考慮到行動不便、推娃娃車、或帶大行李的人,因為我們會出門旅行、會帶小孩出門、最後都會老,我們絕對需要安全且友善的步行空間,這是我們身為人類最基本的權利。

avatar-img
林胤宏的沙龍
2會員
52內容數
從德國留學經驗,檢視台灣交通,分享個人看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林胤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除了前一篇文章介紹的「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外,在主次要道路等級明顯,或是車流量與車速差異很大的路口,光靠駕駛人的認知無法確保車流安全順暢,這時須透過設置標誌的方式,告知駕駛並規範路口的優先通過順序。這篇文章就來介紹德國非號誌化路口規範先行權的標誌。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路段中車流交叉誰先過?同時抵達路口誰先過?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道路交通的優先通行規則。
除了前一篇文章介紹的「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外,在主次要道路等級明顯,或是車流量與車速差異很大的路口,光靠駕駛人的認知無法確保車流安全順暢,這時須透過設置標誌的方式,告知駕駛並規範路口的優先通過順序。這篇文章就來介紹德國非號誌化路口規範先行權的標誌。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路段中車流交叉誰先過?同時抵達路口誰先過?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道路交通的優先通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