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設計新思維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篇文章來談談日常生活的道路,如何設計的更人性化、更安全。

先看看熟悉的故鄉

別的國家都做了什麼

落實市區道路分級

主要道路的功用是作為市區的主要幹道,連接城市主要的區域,設計上著重的是車流的效率。次要道路的功用則是作為連接主要道路的路徑,以及街廓內短程移動的通道,設計上著重的是與生活需求(停車、步行、休憩)的結合。

重新分配道路空間

德國在設計道路斷面時,主要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驟是先考量路側活動、行人與自行車通行、道路與路側空間的比例三個面向
第二步驟根據上面三個面向決定適當的路側空間寬度
第三步驟則權衡交通需求與都市景觀,檢查車道的數量是否適當
(圖片來源:RASt)

車道最外側的空間

路側空間的整體配置

次要道路的速度管理

次要道路提供的是生活性的功能,必須處理大量行人步行與穿越的需求,因此必須讓行駛在次要道路的車輛自然減速,以提高行人安全。道路設計上有許多手法可以達成。

結語

很多人也許已經習慣台灣的道路環境,認為這些道路的調整多此一舉。但是過往的設計不代表道路只能是這個模樣,從交通安全的角度,未來也不應該是這個模樣。今天台灣有許多道路整建的機會,不管是增設雨水下水道、鋪設光纖網路、更換自來水幹管、鋪面刨除重鋪等,都應該視為可同時改變道路交通環境的機會。
當我們把握這些機會重新設計道路時,可以先從整體路網的角度給予這條道路明確的定位,然後設計出符合這個定位的的道路斷面配置。如果這條道路定位為次要道路,應該特別重視車輛速度的管理,駕駛絕不會因為地上畫了個30就減速,而是必須透過道路設計的方式,引導車輛在次要道路想快也快不起來。
道路空間的改造,勢必犧牲掉一部分現有的行車與停車方便性,但是不管我們是用汽車、機車、大眾運輸、還是自行車移動,當我們停好車,最後那一小段路,還是得靠步行完成。道路必須提供行人安全且舒適的步行空間,而且這個步行空間不只是要讓健康的人行走,還要考慮到行動不便、推娃娃車、或帶大行李的人,因為我們會出門旅行、會帶小孩出門、最後都會老,我們絕對需要安全且友善的步行空間,這是我們身為人類最基本的權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52內容數
從德國留學經驗,檢視台灣交通,分享個人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2024.03.06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台灣設計研究院不斷的推動公共服務創新,推動台灣公運美學不遺餘力。繼2019年和交通部公路局合作「北花線・回遊號」 後成功建立了台灣巴士美學的標竿示範,讓民眾體驗到有感的公共運輸設計美學,翻轉了一般民眾過去公共運輸的刻板印象,重新詮釋台灣公路客運新樣貌。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本系列文推薦給非路工專業或是剛入門的土木夥伴,台灣的道路規範不同其他土木領域,很多內容十分簡化,在閱讀及引用的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筆者以目前約5年之路工設計經驗,就目前台灣之規範及相關設計手冊,逐步撰寫設計心得,並衷心期待各位先進指教。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事故率高和不合理的道路設計。新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道路交通規劃政策,希望能夠提高用路安全和舒適度。本文分析了人本交通的理念和八大目標,以及新政府針對交通問題提出的政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2024.03.06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台灣設計研究院不斷的推動公共服務創新,推動台灣公運美學不遺餘力。繼2019年和交通部公路局合作「北花線・回遊號」 後成功建立了台灣巴士美學的標竿示範,讓民眾體驗到有感的公共運輸設計美學,翻轉了一般民眾過去公共運輸的刻板印象,重新詮釋台灣公路客運新樣貌。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本系列文推薦給非路工專業或是剛入門的土木夥伴,台灣的道路規範不同其他土木領域,很多內容十分簡化,在閱讀及引用的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筆者以目前約5年之路工設計經驗,就目前台灣之規範及相關設計手冊,逐步撰寫設計心得,並衷心期待各位先進指教。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事故率高和不合理的道路設計。新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道路交通規劃政策,希望能夠提高用路安全和舒適度。本文分析了人本交通的理念和八大目標,以及新政府針對交通問題提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