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從歐洲看台灣交通

52公開內容

從德國留學經驗,檢視台灣交通,分享個人看法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除了前一篇文章介紹的「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外,在主次要道路等級明顯,或是車流量與車速差異很大的路口,光靠駕駛人的認知無法確保車流安全順暢,這時須透過設置標誌的方式,告知駕駛並規範路口的優先通過順序。這篇文章就來介紹德國非號誌化路口規範先行權的標誌。
Thumbnail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Thumbnail
路段中車流交叉誰先過?同時抵達路口誰先過?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道路交通的優先通行規則。
Thumbnail
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的車輛號誌與台灣不同之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的道路分類與層級。
Thumbnail
這篇文章來談談日常生活的道路,如何設計的更人性化、更安全。
Thumbnail
行駛在台灣的馬路,會見到不少的黃線網,這一篇文章來探討黃線網劃設的規則,以及對車流的影響。
Thumbnail
在歐洲,圓環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已經脫離早期消極的路口流動管制,而成為更有效率的路口控制型式。他的優點如安全、省電、環保、效率、景觀等等,使得近幾年來在歐洲有越來越多圓環的趨勢。
Thumbnail
全文刊載於綠雜誌2011年06月號 台灣20m以下的道路,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巷道」,是和我們最息息相關的道路空間,舉凡小朋友步行上下學、爸媽出門買菜、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散步、鄰居遛狗串門子、同學下課後玩球,都是發生在這個空間。只是在台灣,隨著機動車輛的增加,巷道不知不覺變成了汽機車的停車場,或是想要避
Thumbnail
不管市區道路或郊區公路,路口設計一直是台灣最弱的一環,但是路口在市區是影響道路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節點,也是最容易發生事故的地方。如果我們能重視這個問題,修正早期「車道數多便是好」的觀念,重新審視行人、腳踏車、機車、汽車、大眾運輸車輛該有的合理空間分配,相信我們的都市生活品質跟交通安全效率,一定能大幅提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