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換個姿勢看《奧本海默》:那是科學走進政治的時代。

所有人都對這個可怕的影響感到茫然且困惑,且隨著時間推移,困惑只會逐漸增長...以我個人而言,我向你推薦上帝,只有祂在道德上有資格評判你。
All (here) are perplexed and bewildered by its dreadful effects, and with time the bewilderment increases......For my part I recommend you to God, Who alone can judge you morally.
——Maria Fermi(瑪麗亞・費米/恩理科・費米的姊姊)(Laura Fermi, Atoms in the Family

 《奧本海默》的觀影心得或影評已經很多了,我是諾蘭盲粉,在看完電影之後買下了諾蘭作為藍本的《奧本海默》上下冊,更覺諾蘭就是天才。該書以羅伯特・奧本海默被通知其安全許可遭到質疑為引子開始,電影也是如此,但電影同時穿插另一線,是劉易斯・史特勞斯(書譯:史卓斯)提名商務部長的國會聽證過程,這部分在書裡事實上只有一段文字描寫,諾蘭卻把它提取出來,讓整部電影從三個角度述說奧本海默與原子彈的這段歷史,及思考其意義。

 奧本海默在廣島與長崎原爆後,對於原子彈的殺傷力,及美國政府後續對於繼續發展核武搖擺不定的態度,開始有了負面的看法。當初,一眾科學家主要是為了「讓史上最嚇人的武器帶來永遠的和平」,因此義無反顧投身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在原子彈之後,如果要繼續研究核武(例如愛德華・泰勒的氫彈),那不就「沒完沒了」嗎?由於這部電影談的是奧本海默,觀眾容易陷入一種「善惡」的判斷,例如誰是好人、誰是反派,不過在歷史上,支持和不支持發展核武,究竟哪一方才是對的?

 電影中奧本海默的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同事歐內斯特・勞倫斯(喬許・哈奈特飾演),即是在這段歷史中,與奧本海默同等重要的另一條故事線。他在1939年、美國即將徹底被捲入二戰前夕,以迴旋加速器的發明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電影裡那位在柏克萊教室裡和奧本海默如摯友般、在參與政治的態度上又如此分歧的高大眼鏡仔,在奧本海默以謎之魅力(一邊上課一邊抽煙,且講話音調令人費解,常發出“嗯、嗯、嗯“的聲音)吸收信徒學生時,其實就已經拿諾貝爾獎了。

 勞倫斯可說是讓「小科學」轉為「大科學」的關鍵人物,從勞倫斯的科研人生,到二戰的「天時」加持,可以看到現代「國家級科研」的雛形。在勞倫斯剛出道那個年代,科學家們(例如居里夫人)可以三兩成群、甚至一人作戰,埋首於桌前的實驗器材,獲得巨大的成果;但從勞倫斯開始想做「迴旋加速器」起,科研模式就改變了。(關於迴旋加速器,由於我是文組,就不多加說明,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開始想要用高能的粒子束去撞東西。)

 勞倫斯的迴旋加速器不斷改良,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和錢也越來越多。他找人的能力一流,首先是拉攏熱愛相關題材或是有加速器所需專業領域的學者到柏克萊,再來是壓榨慕名而來的研究生,讓他們免費24小時輪班;至於找錢,學校經費不夠了,他便到處去拉贊助,例如某某某基金、某某天使投資人熱愛科學的有錢人,隨著迴旋加速器開始有了成果,他找到醫學相關的基金,到最後,由於又有諾貝爾獎加身,他竟可以一個人搞定百萬美元的經費需求,對在他以前的學者來說,這是多麼瘋狂、又難以想像。

 美國捲入二戰,是勞倫斯的「大科學」進入巔峰的「天時」。勞倫斯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心想做原子彈,而是因為他的弟弟,約翰・勞倫斯,當時從英國回來時搭乘的客船遭受攻擊、該船沈沒,全家人懸著一顆心直到約翰發電報回家,因為約翰是醫生,他甚至為了救其他乘客,最後才上救生艇。這件事讓遠在美國的勞倫斯一夕之間轉變,投入與戰爭相關的研究工作。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簽准研發原子彈後沒多久,發生了珍珠港事變,整件事情正式加速,當時包括勞倫斯帶領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還有哥倫比亞大學、卡內基研究所、以及隔年成立的冶金實驗室,兵分多路,研究原子彈要造出來的每個要素(我是文組,不說明了)。過了幾個月,在格羅夫斯(麥特・戴蒙飾演)來到柏克萊時,才經由勞倫斯認識了奧本海默,之後,就有了電影中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造鎮的故事。Y計劃、洛斯阿拉莫斯由奧本海默主持,主要任務是打造原子彈裝置,在洛斯阿拉莫斯之前,美國也在田納西州造了橡樹嶺鎮,主要任務是鈾濃縮,使用的是勞倫斯發明的電磁型同位素分離器。

 打造原子彈的過程整體來說相當團結齊心,爭議出在「原子彈到底要爆在哪兒」,電影中也有描寫,科學家們在「試爆給日本看」和「直接炸日本」之間有歧異,即使如此,三位一體的試爆成功時,據當時科學家們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大家還是鬆一口氣,氣氛歡快,一直到廣島長崎原爆發生,才真正讓這群科學家們陷入迷惘。

 對勞倫斯本人來說,讓原子彈在日本爆炸的決定從一開始就相當掙扎,他的放射實驗室曾經有兩位日本學者來工作過,分別是嵯峨根遼吉和矢崎爲一,甚至勞倫斯也讓日本學者在日本完整復刻迴旋加速器。建立在科學上的友誼,此時卻可能因科學催生的核武劃下句點。同樣也在放射實驗室的另一位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艾力克斯·沃爾夫飾演)原爆時在現場上空進行數據收集工作,他與其他兩位都在放射實驗室待過的科學家,想到與嵯峨根曾經的時光,寫了一張紙條、放在原爆漩渦測量儀器中,投往長崎,內容是懇請嵯峨根以物理學者身份勸日本政府投降,否則依照幾位科學家的了解,可能還會有更多原子彈引爆,而他們對於科學成果造成毀滅式的破壞深痛欲絕。

 嵯峨根確實收到這張紙條了,不過,那時日本已經投降了,並且不只是原子彈帶來的傷害,美國政府下令,美軍把日本本土所有迴旋加速器都破壞殆盡、丟到大海中,這也是令美國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的其中一件事。(嵯峨根也許是位很大器的科學家,日本投降後,嵯峨根把紙條轉輾送到阿爾瓦雷茨處,阿爾瓦雷茨簽名後再送還給嵯峨根,這個故事是否也滿值得拍電影的?)

 當科學家們因原爆後續發展而以奧本海默為主要角色,開始疾呼政府不能無上限開發核武,包括停止繼續試爆、不應發展氫彈時,勞倫斯和愛德華・泰勒(班尼・沙夫戴飾演)則走上另一條路。這條路上,除了電影中看到的奧本海默安全許可疑慮,還有核軍備競賽。

 1949年,蘇聯原子彈試爆成功,核軍備競賽的時代正式到來。勞倫斯和泰勒支持「不能輸」,提議進一步的核武發展計畫,從「乾淨的原子彈」到威力更大的氫彈,所有推進都建立在美國政府在軍事上企圖達到能控制世界的高度。戰時,科學為了和平而加入,戰後,是為了什麼呢?學界越來越多人批判勞倫斯,是為了得到政府經費擴大他的大科學研究室、還是為了科研成果光環?無論如何,勞倫斯和泰勒成功了,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隨之成立。

 勞倫斯這一生的科研成果,主要建立在他找錢的功夫,特別擅長說服有錢人及官員的能力,也讓美國政府始終讓他居於核心,與沒有諾貝爾加身、又沒有親民口才、熱愛批判思考的奧本海默恰恰相反。1958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找勞倫斯到日內瓦與蘇聯談判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這也讓勞倫斯過往的「過勞後果」達到巔峰,最後因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太嚴重而永遠離開了的戰後科學的舞台。比奧本海默早了9年。

 科學本是純粹的,放射實驗室初始之時,也在X光上與醫學研究合作,但在戰時和戰後,是龐大且難以捉摸的政治目的,把科學推進政治領域,推進國與國之間的面子之爭。冷戰也結束了,但科技戰爭始終未歇,在政治的外衣下,科學也分出不同意識形態,永不可能再純粹,不知勞倫斯是否樂見於此呢?


參考資料: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麥可.西爾吉克,左岸文化。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瑞吉斯,遠見天下。

〈Four Physicists and the Bomb: The Early Years, 1945-1950〉Barton J. Bernstein,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18, No. 2 (1988), pp. 231-26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乃大不是本名。令人聞之絕交的處女座A型。新聞人,愛買書但看很慢,愛看電影但很挑惕,愛追劇但沒耐心。下班就不想接觸工作,因而不喜針砭時事,只有偶爾見聞到什麼,碎碎唸而已。興趣,是塔羅占卜、催眠,和一些手工藝(但很懶),以及看體育賽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乃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