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陪伴孩子的童年(五),教孩子擇善固執有時候很為難

走入群體也同時走進世俗

大兒子開始上學了,學校位置走路距離大約十五分鐘,通常我們會開車送他去學校。這是他兩歲多的弟弟要求的,他很羡慕揹書包上學去的哥哥,他非要自己送哥哥到校門口不可。

不用幾天時間,孩子回來就說認識幾個黑頭髮的同校同學,有兩個還是同班的。我問他,你們幾個課間活動聚在一起;都說英語嗎?他說不是,可能覺得彆扭吧!這些小孩是還有幾個必須下課去上英語輔導課。這樣開始的校園生活不是太妥當,我得仔細好好想想。我要考慮清楚;怎麼讓孩子能順利融入當地的校園生活,好好學習,又可以交到好同學,好朋友,洋人和華人都是好的。

有些助力或許成了阻力

我們家移居到這個小鎮的經過有點曲折,是輾轉經由新加坡才過來,也不是長期計畫之後的行動。在當地新認識的台灣朋友跟我們就很不一樣,他們移居當地的過程要比我們幸福多了,他們動身之前就透過熟識的當地移民前輩或移民公司的協助;得以順利開展新生活。很自然的,他們居住的區域大部份在相距不遠的鄰近社區,彼此互動也比較頻繁,孩子自然經常玩在一起。如果又是同校時,要不聚在一起,那是難以想像的。

入境隨俗法則理應知易行易

首先,亞洲移民再多,對比當地白人和毛利族的本地人總數,終究是少數。換位思考一下,若你是洋人小孩,看著這群說著奇怪語言的的黃皮膚亞洲人,吵雜嬉鬧,你會做何感想?再說,在校園花時間說著母語;對於英語的學習多少會有些負面影響的。這壞處我帶小孩辦入學時;就聽校長提起過。這就讓我為難了。大兒子在新加坡唸過一年小學,走過緩慢交上朋友的艱難時期,也面對過突然跟要好同學道別,說要搬去紐西蘭居住的難過經驗。我得小心想好如何跟孩子說,孩子幼小的心靈畢竟柔弱的。

既定的目標可做方向指引

按照當時家庭的人生規劃,讓孩子在英語系國家接受完整教育已經是確定的。也就是說,孩子必須說好當地語言,徹底融入,好好學習才是正途。因此,我用八歲小孩可以聽得懂的話,說明什麼好,什麼可以稍微修改一下,避免招來不好的影響。很要命的,小學生終究還是小孩子,他就直接簡化成“在學校只說英語,私下和亞洲朋友也不可以說華語”,這就是他的理解,也就那麼做了。

擇善固執有時候很難

經過幾個星期,我家和別的家庭聚會時,耳聞一些閒言,大意是批評有個台灣來的小孩說,在學校不可以說華語。那些媽媽的意思是,何必那麼矯情,台灣人說國語本來就是應該的呀!我聽清楚了,也刻意的不讓人發覺的,慢慢移步離開他們遠一點,直到沒聽見那些聲音為止。

希望偶爾的困擾是孩子成長過程的補品

回家後,感覺心裡有些沉重。到底要怎樣才能幫上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走好,又不太受那些惱人的困擾。然而這些,顯然是無法避免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孩子們已經成家立業,各自在海外擁有一片天。回想當年做下艱難決定,在孩子的啟蒙階段,陪伴在身邊,用當時的話說:“爸爸陪你們長大”。場景是海外第二個僑居地;紐西蘭。好幾年的童年陪伴,很多生活花絮,是很寶貴的“親子與教育”經驗,希望慢慢寫下來,分享大家😊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