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不是一本作品型錄》- 2018

如果萬事萬物皆有一個生命的循環,那麼一件被認同的藝術品又是如何被誕生與被結束。當一個想法或念頭的產生,隨著各式創作者的生命經驗與靈魂的使命,在被產出的之前似乎也就決定了作品的調性與價值。腦海中的思維又是如何越過我們現有的知識,而創造出新的想法呢?答案或許是:人類會綜合已經存在於腦海中的各種想法,進行交叉比對分析後而產生出另一個較為新的想法。

raw-image


在當代的價值觀中一件可被討論的作品,是如何被定義為藝術還是美術,或只是一張被數位印刷輸出的照片呢?在自己過去的創作歷程中,一切的開始是發生在意識層面的運作,有時候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或是透過他人的作品從中感受,而產生一些粗略的新想像,最後再經由身體的行動與實踐創造出一件所謂的作品。當作品被完成後的瞬間,便進入了另一層面的思考──作品本身只是為了要滿足自我的慾望,還是想暴露在各種可能被觀看的平臺呢?在思考這問題的同時亦會再延伸至下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作品存在與價值之間的關係,然後誰可以來進行評斷與議價?作品最後的命運是會繼續被暫存在硬碟裡還是變成金錢的對價關係?假設我們在盤算作品的價值之時,是否也已忘卻了原始創作的本意與初衷呢?


作品型錄本身存在的意函就是一個買賣的媒介,如果這是一本不是型錄的作品型錄呢?那又會是什麼?我們試圖的透過型錄這個媒材,來提出對攝影的生產與被交易過程的疑問。當展出的作品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單張單張照片之時,是否可以在我們過去既有的觀看系統認知下,產生像是認知的斷裂,猶如闖進了時空縫隙般的困惑。另外我們提出的疑問是:一件攝影作品如果不是以他原本的樣貌出現,觀者又會用什麼樣的心情來感受與解讀呢?或許當事物擺脫了過去的形象與包袱,我們也才有機會與可能去重新面對與認識。


相較於上一套作品《環遊世界》,使用picture/video/voice 的三種媒材,來表現現實、虛構、想像與弱影像之間的對話。這次創作的出發點是來自於人們以往的觀看習慣,究竟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是建構在影像之上還是論述之後呢?或是兩者相依相存而缺一不可呢?所以在概念上我挪用了禪宗六祖與師兄在偈語上的比試作為手段,從各個不同創作者的影像論述為文本,把影像與論述的主客體關係對調。進而再去發展出另一套在概念上相似的作品,完成每套作品後,再導入市場需求的整套型錄規格再編輯成冊。另外在型錄的尺寸上,我們試著去挑戰與一般認知的差異性,探討一本型錄是否可以是攝影書如果不是那又會是什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四十而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