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萬事萬物皆有一個生命的循環,那麼一件被認同的藝術品又是如何被誕生與被結束。當一個想法或念頭的產生,隨著各式創作者的生命經驗與靈魂的使命,在被產出的之前似乎也就決定了作品的調性與價值。腦海中的思維又是如何越過我們現有的知識,而創造出新的想法呢?答案或許是:人類會綜合已經存在於腦海中的各種想法,進行交叉比對分析後而產生出另一個較為新的想法。

作品型錄本身存在的意函就是一個買賣的媒介,如果這是一本不是型錄的作品型錄呢?那又會是什麼?我們試圖的透過型錄這個媒材,來提出對攝影的生產與被交易過程的疑問。當展出的作品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單張單張照片之時,是否可以在我們過去既有的觀看系統認知下,產生像是認知的斷裂,猶如闖進了時空縫隙般的困惑。另外我們提出的疑問是:一件攝影作品如果不是以他原本的樣貌出現,觀者又會用什麼樣的心情來感受與解讀呢?或許當事物擺脫了過去的形象與包袱,我們也才有機會與可能去重新面對與認識。
相較於上一套作品《環遊世界》,使用picture/video/voice 的三種媒材,來表現現實、虛構、想像與弱影像之間的對話。這次創作的出發點是來自於人們以往的觀看習慣,究竟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是建構在影像之上還是論述之後呢?或是兩者相依相存而缺一不可呢?所以在概念上我挪用了禪宗六祖與師兄在偈語上的比試作為手段,從各個不同創作者的影像論述為文本,把影像與論述的主客體關係對調。進而再去發展出另一套在概念上相似的作品,完成每套作品後,再導入市場需求的整套型錄規格再編輯成冊。另外在型錄的尺寸上,我們試著去挑戰與一般認知的差異性,探討一本型錄是否可以是攝影書如果不是那又會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