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本色化/本土化案例:《齊唱新歌》系列 (上)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綜觀《不止於中式裝潢的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的古代篇或當代篇,所謂基督教本色化,關注的不是宋明理學就是琴棋書畫,似乎只屬象牙塔內一小撮人,與廣大庶民無關。

非也。筆者希望整合幾篇舊博文,嘗試訴說另一種「下里巴人」況味。與前兩篇文字不同,今回不談大脈絡,細說小題目,回顧《齊唱新歌》(簡稱《齊唱》)這個香基督教歌曲品牌及其發展,一窺基督新教如何實踐本色化/本土化。

「中國化」呢?筆者認同邢福增教授的分析:參照當今脈絡,「中國化」根本不是一個宣教題目。管牧師說「『中國化』重點在於『本色化』」,有混淆視聽之嫌。進深一點:若果認真談基督教「中國化」,這個過程在中國那一塊土地上進行?陝甘東三川湘閩粵?動輒強調「中國化」,忽略各處民俗處境個別需要,到頭來關注的題目只會愈來愈大愈抽象。或許保得住政治正確(中央主導,地方跟從)這塊護身符,卻只能向一群面目模糊的「泛中國人」喊話、自限於千人一面的文化融會,忽略向一個具體的人(父輩偷渡來港校園中英夾雜)說故事譜歌謠,容易誤墮象牙塔

這一次筆者會縮窄範圍,集中談《齊唱》。記憶中,早年《齊唱》只有cassette帶,沒有黑膠碟(錯請指正),故此筆者不會以「大碟」稱呼其早期歌集。

初步釐清了觀念,一下子就跳躍至80年代的香港。70-80年代的「香港文化」由甚麼組成?其中一樣是粵語流行曲。如此背景,基督新教如何實踐本色化/本土化?本地信徒用粵語譜寫現代風格聖詩,藉音樂述說基督教的價值觀,回應當下世局,讓教會內外群眾更易和唱更有共鳴,完畢。對,是一個立足香港彈丸之地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很「小家子氣」,不是呼喚神州大地十億心靈回答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中國化」

《齊唱(4)》是里程碑

raw-image

用中國本土語言譜寫聖詩,其實由來已久。到1949年大量國內信徒南逃,帶來自己熟悉的聖詩,一切從簡(陋),與說粵語的香港信徒合唱原曲。於是,廣東人唱外省歌,難免「誤會」頻生,常見的「主/朱/注、愛/哀/曖、神/新/腎」這類歪斜發音,若再遇上一位操「神父腔」的西教士戮力獻唱,焉能不惹來笑話?

香港信徒用粵語譜寫「發音正確」的聖詩,其實早已零星進行,例如1980年的作品〈耶穌是我知心友〉(曲:林國璋,詞:劉港源),稍遲於《齊唱》的《城市旋律》系列等等。只是1982年《齊唱》第一部作品集面世,頗為觸目,作品系列持續出版多年,可視為一次典型的本色化/本土化案例。剛好這次行動還遇上時代劇變:香港前途問題。

時至1984年,《齊唱(4)》(《齊唱》第4部作品集)出版,里程碑出現了!《齊唱(4)》的Track 1,喚作〈風雨念香港〉。

曲:曾路得

詞:翁慧韻

 

在這裡天天享繁榮,試問從前誰會預測;

靜悄悄三兩破漁船,勤勞做工不計雨或晴。

經過夏秋冬,風季縱無情,轉眼叢林油然茂生;

在這裡感歎天錯愛,原來根已種植土裡。

 

讓這裡開拓新面貌,不怕徬徨輿論入侵;

盡你我憂國愛民情,尋求樹起香港新里程。

努力共抵擋風雨再來臨,不怕雷鳴搖撼四方;

願到處擁戴真與美:祈求天國遍植心裡。

 

願這裡千百信徒們,抵抗洪流勤讀聖經;

遇試探克勝到黎明,祈求上主看顧賜太平。

協力做見證,矢志不離群,守信虔誠行道熱心;

願世界喜見光照遍,齊來宣講盼望安慰。

 

副歌:憑信與愛捨己為人群,能戰勝懼怕困惑;

   齊獻上信心、忠心、熱誠,明日燦爛共同創。

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際,奏出〈風雨念香港〉,用歌曲直接面對政治現實,是一次「靠邊站」、與香港人認同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雖然與達明一派明刀明槍地月旦時事政治,還差天共地,但總算對歷史有一點兒交代。

回望《齊唱》之興起,與突破機構(1973年成立)那種走入人群的信念,同出一轍。基督教歌曲從此不再自我感覺良好,開始觸及教堂內外的社會張力,並且竭力用「自己的聲音」譜出來、填出來、唱出來,不再單單享用先賢或外來作品。

聆聽舊歌,回憶昔日香港的簡單美麗;細味歌詞,一字一詞意涵卻已改頭換面,繼而浮現今日極度噁心的衣冠楚楚。簡單一句:「盡你我憂國愛民情」,愛國?憂民?當日愛國論述千差萬別,豐富多元。不同信念互相激蕩,良知理性先於國族,那有一言九鼎,定於一尊?今日,信念良知竟要讓步服膺於黨國意志!何等淪落卑賤!至於……那兒的「徬徨輿論」正在「入侵」何地?可以在香港放心公開討論嗎?

《齊唱》繼續推出,至1997年的《齊唱(12)》。直到今天,我仍然懷念〈風雨念香港〉,那種勉力道成肉身的精神,縱使內容青澀刻意。那是一個基督徒努力作光作鹽的時代,可惜,有些肢體漸漸專注成為「得了位份」的以斯帖;或者「為王斟酒」的尼希米;幸好,仍有關注抗衡文化、與庶民同呼吸的。

想起某些以斯帖與尼希米的嘴臉,筆者總是禁不住搖頭嘆息。

《曾路得+四月之聲》闖入大眾文化

raw-image

香港信徒踏出一步,自己詩歌自己創作,自己困境自己振作,下一步呢?

當年有好幾首較易入屋的《齊唱》作品,曾經「誤闖」流行文化圈子。搜尋資料期間,在YouTube發現一個「關正傑」版本的〈風雨念香港〉,當然不是甚麼官方授權版本。看解說,似乎是多年前一個電視台綜合性節目中,歌手們互唱別人的歌,關正傑巧合選唱而已。該版本只唱首兩節,沒有第三節極為「基督教」的內容。

這是其中一例,日後的顯赫例子(不是誤闖)有同屬ACM(香港基督徒音樂協會)的〈無言者〉(1986年)。記憶中,DJ鄭旦瑞曾經在他的深夜節目,播放〈天糧〉;一首《齊唱(2)》的作品。

曲:陳芳榮

詞:翁慧韻

 

遙望盡是芬芳花草滿山,沒灌溉卻仰賴天糧,

靜觀小鳥天空海闊闖,暴雨至卻不怕獨航。

 

城市盡是吃喝買賣尋樂,鬧烘烘卻缺乏安祥,

為舒適生活一天去闖,未老去卻憂恐盡嚐。

 

副歌:無需擔心衣著居處,神日日夜夜保守供應,

誰可增加自己壽歲智慧,只有倚賴祂的賞賜。

很抱歉,這只是筆者的私人記憶,無從實證。

有真憑實據的是:1985年,《曾路得+四月之聲》(簡稱《四月》)面世,「下一步」似乎踏出了。

《四月》由「復活製作」出版兼發行,不屬於《齊唱》系列,但當日時空之下,「消費者」如我,看見甚麼?《齊唱(4)》與《齊唱(5)》分別於1984及1985年面世,與同樣1985年上架的《四月》,三輯作品的主要成員都是那幾位,我就像大祭司院子裡的使女一樣,認為:「你素來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聖經‧馬太福音26:69)。其中「四月之聲」早已在《齊唱(4)》亮相,還不是「同一夥」?

raw-image

爾後的1986年,《曾路得+四月之聲》推出另一大碟《信》,《齊唱(6)》換上其他新面孔登場,同年ACM歌唱組合「赤道」的《有情天地》大碟上架。

當中是否存在甚麼分工合作、分頭行事、分道揚鑣或江湖事端?筆者沒有資料,無從稽考。客觀效果而言,就是大家都往外跑,跑入大眾/流行文化當中,跑入另一階段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當年「赤道」成員曾經在一次訪問中如此說:

”……當時ACM覺得香港流行樂壇的歌曲大部份以情歌為主,但其實流行曲可以盛載更多關於人生、人際關係、寫實的內容。我們認為基督徒可以在流行樂壇中,透過音樂傳遞正面的信息,參與大眾文化……” (1)

其實《四月》已經早一年走相同的路。

 

 註:

(1) 《繼續火熱 赤道回歸》 (時代論壇,14/5/2011)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6355&Pid=5&Version=0&Cid=220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眼望泥土,少覲天威,難怪換來「中國化/本色化不力」的指責。
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若果更多香港人仿傚方丈的說故事方式,記錄當年所思所想、社會實況,不失為一種平民百姓可以選用的文化保育手段。
有人怪責新生代獨生子女吃不了苦;有人批評中國足球圈為求奪標,揠苗助長,胡亂起用歸化外籍球員;年輕人太自我,欠缺群體/團隊精神,當然是罪魁禍首……中國的獨生子女驕生慣養、升學壓力驚人、家長很怪獸,難道日本人韓國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眼望泥土,少覲天威,難怪換來「中國化/本色化不力」的指責。
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若果更多香港人仿傚方丈的說故事方式,記錄當年所思所想、社會實況,不失為一種平民百姓可以選用的文化保育手段。
有人怪責新生代獨生子女吃不了苦;有人批評中國足球圈為求奪標,揠苗助長,胡亂起用歸化外籍球員;年輕人太自我,欠缺群體/團隊精神,當然是罪魁禍首……中國的獨生子女驕生慣養、升學壓力驚人、家長很怪獸,難道日本人韓國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根據💙青鳥行動|泰戈爾|台灣精神 • 自由 做了兩首歌。 分享了兩個版本,我自己比較喜歡「合唱交響詩」的版本,聽起來有點像詠嘆調,較有氣勢。另外一個比較偏向現代流行的抒情女高音,比較容易上口,也頗有特色,尤其有穿插廣東化發音,連結到香港的反送終,會很有感觸。 https://www.you
原次中華,萬水千山總是情,求正途。 次生寶島,百折千磨終不悔,盼和平。 分別之下,打情罵俏真刀槍,失理智。 共存之時,互助互諒同發展,達和諧。 人工智能出現次生寶島四個字,可能會讓大家眼前一亮,這章主題為正覺,希望大家找到它。還是老樣子,原次中華就是中國和台灣了。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異教或邪教早年在香港就曾因為歌手林二汶的事件牽起過一波討論。而香港內也有一些異教存在,值得大家關注。所以這一本容易開始的作品,配合Netflix的邪教教主速成指南,會是一個好的入門。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法喜充滿的台語宗廟搖滾《震樂堂》,妝有臉譜、身穿龍虎裙,演出開場奏請九天玄女上座,開壇作法、淨身祈福,演出中法索祭出、焚香參拜,將宮廟文化浸入搖滾,創造屬於台灣人的搖滾樂。由主唱大偉、吉他手一修、貝斯手楚翰、鼓手凡瑋及嗩吶手孟諱於庚子年(2020)成團,活躍於台中地區,團員私底下工作多與宗教無關,惟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根據💙青鳥行動|泰戈爾|台灣精神 • 自由 做了兩首歌。 分享了兩個版本,我自己比較喜歡「合唱交響詩」的版本,聽起來有點像詠嘆調,較有氣勢。另外一個比較偏向現代流行的抒情女高音,比較容易上口,也頗有特色,尤其有穿插廣東化發音,連結到香港的反送終,會很有感觸。 https://www.you
原次中華,萬水千山總是情,求正途。 次生寶島,百折千磨終不悔,盼和平。 分別之下,打情罵俏真刀槍,失理智。 共存之時,互助互諒同發展,達和諧。 人工智能出現次生寶島四個字,可能會讓大家眼前一亮,這章主題為正覺,希望大家找到它。還是老樣子,原次中華就是中國和台灣了。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異教或邪教早年在香港就曾因為歌手林二汶的事件牽起過一波討論。而香港內也有一些異教存在,值得大家關注。所以這一本容易開始的作品,配合Netflix的邪教教主速成指南,會是一個好的入門。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法喜充滿的台語宗廟搖滾《震樂堂》,妝有臉譜、身穿龍虎裙,演出開場奏請九天玄女上座,開壇作法、淨身祈福,演出中法索祭出、焚香參拜,將宮廟文化浸入搖滾,創造屬於台灣人的搖滾樂。由主唱大偉、吉他手一修、貝斯手楚翰、鼓手凡瑋及嗩吶手孟諱於庚子年(2020)成團,活躍於台中地區,團員私底下工作多與宗教無關,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