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2025年「香港大專粵語辯論聯賽」:新賽制 說攻辯》,今回綜合談與Floor有關的新賽制:
- 減少台下發問
- 評判提問
返回基本 重溫慣例
“……Once both speakers for both teams have delivered their speeches, there is a debate from 'the floor' - his means anyone in the audience can ask a question or make a short speech in favour of one of the sides of the motion……” (2)
〈How debating works〉, The Law Society of Scotland還顧其他地方對Floor的理解,台下「發言」不一定是發問。大專辯論賽只可發問,是一個慣例,可以更改,不過眼見太多Floor辯論員喜愛用發問時間作長篇發言,甚至因此「趕不及」提問,老鬼忍不住要嘮嘮叨叨。
另一方面,筆者多年來念念不忘的「30秒共識」(1),至今未變,同時令我對新賽規產生了美麗的誤會。事緣新賽規描述減少台下發問一段,內有一句:”……準備時間改為45秒……” (3)。起初我只見「改為45秒」,誤以為難道有人留意30秒共識;或終於有人意識到發問時間太長?Yeah!只是把發問時間減掉15秒,有點奇怪……再讀一次,噢,原來自作多情,縮減的是台上辯論員回答台下發問的準備時間,發問時間仍然是一分鐘。
我當然好生奇怪,為何針對台上辯論員的準備時間?這一點加強我上文對設置攻辯的假定:期望爽快激烈的對抗提早出現,連提問也不要慢條斯理,快快開始!
至於由評判或現場觀眾提問,多年前已聽聞過這類建議。《聯賽》放膽去試驗去實踐,值得鼓勵。
一減一加 孰憂孰喜
美麗的誤會後,坦白而言,有點唏噓。一位辯論員,應該經歷過台上四(或八?)個崗位考驗,再加上台下發問的磨練,才堪稱本領齊全,可以滿師「下山」。只是台下發問一直光環較小,實不易為,新賽制下連獲取實戰經驗的機會也減少了,感覺有點可惜。當然,新賽制透過加入評判提問,取得平衡,令台下發問在數量上沒有減少,甚至意外地增加了。對提高問題質量,亦有實際果效,故此上文結束時,提及有點驚喜。
驚喜不單量與質,還有視野,稍後詳談。
瑕不掩瑜 未雨綢繆
首次執行新賽制,中規中矩,可以準備得更好。
參賽同學發問環節如常,到了邀請評判發問一刻,起初大家有點腼腆,終於有評判發問,並且有兩位評判都作出一石二鳥式提問,要求甲乙雙方回答同一條問題。然而,賽規指「每位評判有一次發問機會,可自由選擇任何一方提問」,應該/可否解讀為一次發問單一方;或作寬鬆解讀:一次發問,容許雙方分別回答?寬鬆解讀引發一個小問題:稍後回答一方,變相有多於45秒的準備時間。
筆者意見如下:是次評判對提問的熱誠,有目共睹,換了我擔任主席,都會不忍拒絕評判如此要求。故此,「每位評判有一次發問機會」宜採取寬鬆解讀。而今場比賽主席與評判的默契及應變非常出色,與兩隊辯論員亦有清晰溝通。兩位一石二鳥的評判提問,首位發問回答時先甲後乙(現場即時議決:乙方需於甲方回答後立即派出辯員回答,沒有45秒準備時間),第二位發問回答時則把前述甲乙順序倒過來。安排既體現了公平原則,過程亦處理得十分順暢。
只是有一點要未雨綢繆。賽規列明,若評判發問數目不平均,需要「……由工作人員發問,直至雙方作答次數相同。」未必每一場比賽都如此齊整地有兩位評判一石二鳥,現在還要考慮因一石二鳥式提問而出現的準備時間差異,故此由工作人員要準備兩款問題:
- 基本:為雙方準備好幾條單問一方的台下發問,以防評判「巧合地」問了工作人員準備的問題;
- 準備好幾條一石二鳥提問,應付不成雙的一石二鳥評判提問;
我當然不鼓勵為評判提問設太多限制。
這些由工作人員(主席或計時或誰?)準備的口袋Floor……有點數量,有點壓力,亦有點挑戰。負責人是有經驗的辯論員,應該難不到他們。
勝負不沾 視野宏開
由評判作出台下發問,相比於對賽辯論員的提問,有何分別?
正如其中一位評判所言,由於沒有站方與勝負的包袱(1:01:58),我感到評判的提問,未必如對賽隊員詰問那麼具「殺傷力/攻擊性」。以今場為例,評判視野、格局可以開揚一點,更多著眼一些基本分析,例如政治層面,「美國政府」如何向選民交待/說服選民(這是筆者的再詮釋再重組,並非該發問評判原來的字眼)?問題似乎與國家利益或人道主義無關,但深挖下去,雙方都要面對反對現行難民政策的選民。選民可以因自身利益受損向政府施壓,近日歐洲右翼政黨正是透過相關議題挑戰現政府。反過來亦可因為輿論同情難民處境而責成政府,經典案例是2015年庫爾德兒童Alan Kurdi遺體陳屍海灘照片所引發的討論(4)。雙方其實在此有一些輕度交鋒,例如提及歐洲的難民與當地人的融合與衝突等,卻沒有在「美國政府」與「選民」這個基礎環節做細緻陳述。
評判提問似乎偏向義理分析不涉攻城掠地,但不表示可以輕鬆過關。若果出賽前未有深入細緻拆解辯題,這些問題一樣難纏棘手,甚至在回答過程中,會暴露雙方論述是否周全、有否出現漏洞等等。還有一點「要命」的:面對敵方發問,我或可圍魏救趙,顧左右而言他,試圖矇混過關於一時。面對評判發問要求釐清辯題/主線,你企圖作出甚麼「還擊」?頂多婉轉地說:多謝評判帶出了一個對我方論述很普遍的誤解……還不乖乖整齊誠實地回答問題?
若果對賽另一方因此聽出有機可乘/遞刀拱火之處,接下來的自由辯論就會下手了。打趣地說,評判提問不殺伯仁,伯仁卻可能由評判提問而死。
坦白講,這種勝負關注較輕的提問,確實令人有耳目一新感覺,這是筆者所言另一重驚喜!似乎,我說似乎,這種Floor新賽制若被其他賽事借鑒,或許可以為自由辯論環節,甚至整場比賽,帶來一點新局面。何出此言?現時自由辯時段普遍殺氣騰騰,大家都很著急互相攻訐,加上時間急迫,較難經營旁敲側擊、刺探及鋪排部署。若果評判在自由辯論環節之前作出類似提問,變相為自由辯時段做一些準備,既釐清概念,亦棉裡藏針。同時,雙方為要乖乖整齊誠實地回答評判提問,對整條辯論主線的論述就要精細一點,甚至要部署人手預測評判Floor。
有點夢幻美好的感覺嗎?驚喜要持續,基本條件有二:
- 每場比賽的評判(或第三方提問人)都很有熱忱、很用心發問;
- 雙方備戰時願意對辯題有更深入分析、研究、探討。
好像維持各種美麗景致一樣,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堅持,而非仰賴曇花一現的時來風。
嶄新局面 好好珍惜
老鬼最忌固步自封,故此我多次提醒自己對新賽制要疑中留情。評判提問是好東西,值得讚譽。至於減少辯論員台下發問,筆者始終感到可惜、戚戚然。然而沒有30秒共識(或其他)這類改革或覺醒,台下發問始終有其不欲觀之的深層原因,如廣東俗語所言:爭唔落。
評判提問帶出的嶄新局面,或許可以令大家重新體驗Floor有多好有多過癮,或許令更多辯論員珍惜台下發問的機會。
故此文章題為「惜Floor」,有一點可惜,更多是珍惜。
對Floor新賽制的綜合討論,到此擱筆。「擊倒」呢?今場比賽未有機會舉起擊倒牌,不欲空談,留待日後比賽實踐後再議。
(系列暫時完結)
註:
(1) https://medium.com/間聞寫誌/台下發問與自由辯論的是是非非-24aafd634192
(2) https://www.lawscot.org.uk/media/udbpmyme/how-debating-works-what-the-speakers-say.pdf
(3) https://www.instagram.com/p/DHWJ0Sxyt2r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th_of_Alan_Kurdi
https://www.instagram.com/kwanj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