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號稱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疫情出現破口,社會一片恐慌!上班族的工作、學生的課程,不是大亂,就是停擺。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醫療量能也吃緊,此時,我在FB上的3D列印社團看到,有些玩家開始為醫護人員設計口罩減壓帶,減少耳部疼痛,以及防疫面罩,並釋出3D模型檔案。玩家並且自動自發列印出來,捐贈給醫護人員,讓人感動。
這些自各地湧入的防疫物資,讓全台各地的一線醫護人員,很快都收到3D列印玩家的愛心!那麼,你是不是好奇它們用的材料是甚麼?
答案是PLA,它是目前3D列印最主流的材料,叫作聚乳酸(Polylactic Acid,常稱為PLA),由玉米、木薯提取出澱粉,再經過發酵、脫水、純化等才能得到,又稱為玉米環保樹脂。PLA也常用於環保餐具,因為它可以自然降解、堆肥、焚化,環境比較沒有負擔。
因此跟常見的塑膠射出製品比起來,PLA的強度不是很好,容易折斷脆裂。但是這幾年材料開發商致力於提升強度,且讓列印更順暢。依照我的經驗,3D列印的PLA物件通常可使用1~2年,因此作為防疫減壓帶及面罩,品質沒問題。同時,這也說明3D列印適合需要快速生產,以及少量的物品製作。
快速生產:
該物件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製作出來,因此很適合急需物資的醫護人員。
少量化:
塑膠射出成型的製品,需要開模具,這筆費用動輒數十萬至百萬,因此若產品的銷量與產量,無法攤提這筆費用,將不會有廠商投入生產,只能使用3D列印應急。
所以,3D列印是典型的小兵立大功!
三四十年前,3D列印用來作為原型打樣。當設計師在開發產品時,需要先做出第一個試作品,過去需要用油土捏塑模型,還要用砂紙整修外觀,非常花時間,後來才會採用3D列印。那個時候尚無3D列印這個名詞,而是叫作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
接下來,設計師會利用原型進行組裝與性能測試,確定沒問題之後,不需要再變更設計,才會開發模具,大量生產。因此,在強度上,3D列印原型比不上塑膠射出的產品,但是功不可沒。
這幾年3D卻逐漸有了不同的定位,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材料的開發,3D列印逐漸轉戰生產終端產品,既是小兵也是大將。
現在,確診人數更從每日千人攀升至每日數萬人,所幸輕症居多,但仍然讓人憂心醫療量能。比起去年各地3D玩家的善舉,令人打從心底尊敬這群無名英雄。今非昔比,口罩減壓帶及防疫面罩都已大量生產,樣式多,也容易買得到。
今天我特別製作影片,讓你了解口罩減壓帶如何繪製,同時跟大家說明3D建模的觀念與方法,希望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