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朋友聊到,
每次,當我們試圖想「教」孩子什麼的時候,
總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
哥哥滿三歲後,我跟爸爸興致勃勃地想教他好多種運動,
於是,我們試著教哥哥打羽球,
幻想著有一天,跟孩子一起打球的樣子。
我們沒有多厲害,但基礎還是有學過的,
只是,很快就發現問題,也是那天和朋友聊到的大問題。
孩子只想贏;無論他會不會。
頭一次握拍,打不到球、球過不了網,都是正常的,
這情況非常合理,我們都瞭解,但孩子不明白。
透過一次又一次類似的情況,
無論是教他畫畫,還是教他打羽球,
不管我們怎麼用浮誇式讚美、鼓勵,不行就是不行。
哥哥仍然一秒挫折、兩秒生氣、三秒放棄。
我後來明白了一點,
原來,他只想讓爸媽看到自己很棒的模樣,而不是揮拍落空的糗態。
最後,讓他去上羽球課,讓教練指導,解決了這個問題。
喔~原來易子而教,是這個道理。
試了兩年多,我總算是明白了點什麼。
尤其那種會牽扯到比分、關係到輸贏的東西,不要自己教。
家長沒有一定道行(好比我),容易傷和氣。
最近,開始讓小陳試著學桌球,
發現比起之前學羽球的時候,在情緒控制、面對挫折各方面,
或許是因為他的生理,比起學羽球時,已經又長大了的關係,
連帶牽動心理的調適,總之他有明顯的進步(對我而言)。
比較不會一下就臭臉或放棄了。
孩子當然會在意輸贏、在意自己表現的好不好,
成人都會這樣,何況他是個孩子。
然後我好像想通了一點什麼。
不是要求他不能哭,
而是要跟他一起釐清,為什麼而哭;
不是要他不能生氣,
而是要跟他一起整理,為什麼而生氣;
不是不能擁有情緒,
而是得教他,甚至是和他一起理解那些情緒。
浮誇式的讚美,不會讓小孩變得自大,
但會讓孩子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信;
貶低式的指導,不會讓小孩變得謙遜,
卻可能會讓孩子從骨子裡覺得反正自己就是不行。
(這部分,應該可以算是我自己的血淚史經驗談吧)
這幾年的育兒生活下來,
我好像有因為孩子的關係而理解了一點點什麼,
原來,也是要教孩子,
懂得怎麼哭、懂得怎麼輸。
--
(是題外也是題內新增)
前兩週回老家,長輩看著孩子玩遊戲時,對我們說,
哥哥的好勝心太強了,每次都輸不起,以後要好好教才不會......(大腦突然進入放空模式想自動略過長輩的『指導』)
沒多久,我發現哥哥表情有點微妙......但似乎沒什麼異常。
過了一天,我才恍然大悟!
哥哥其實聽得懂(即便沒有全聽懂,但應該也理解八成了)長輩用台語『評價』他,只是他可能還不太清楚那是不是負面評價,所以表情變得有些微妙。
他真的是個心細的。
我趕緊跟爸爸說了這段經歷,提醒他,
以後,不但我們自己不要、也得馬上提醒長輩,不要在孩子們的面前『討論』孩子的事情。
誇獎無妨,但這些評價、判斷,真的毋湯!
親愛的長輩,
你不能一方面要求他好勝心不能太強,
一方面又期待他出去都能贏其他人啊!
他們其實比你更想贏。
孩子都知道,只是孩子沒跟你說。
#舊文重整 #易子而教 #親子教養 #評價 #毋湯 #好勝心 #孩子比你更想贏 #日常書寫 #日常抒發 #請勿抄襲轉載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