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閱讀時間 ‧ 約 17 分鐘

泰勒絲和歌利亞巨人——演唱會電影的奇襲

    [ 小記:原先說要寫的文章,因為老闆不小心啟動休假模式關不掉,因而晚了一週寫完。錯過時機也來不及賣掉本文,所以就發在這裡。歡迎大家取用!(轉載還是請來信詢問)]

    raw-image

    征服多國的 Eras Tour 巡迴演唱會創造的驚人票房數字,驗證了 Taylor Swift 已正式晉身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的藝人之一。但好萊塢仍然是她的傷心地。

    十年來除了《Valentine's Day 情人節快樂》之外,Taylor Swift 或者客串或者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幾乎可說是屢戰屢敗。敗績一路從2014年戲份不少的《The Giver 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持續到去年僅僅驚鴻一瞥的《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其中還夾帶了對許多參與者而言都是核彈等級的職業災難——音樂劇電影《Cats 貓》。

    整個電影業大概沒有人覺得 Taylor Swift 的銀幕事業還有多少機會,更別提期待她終能成為票房冠軍。

    然後演唱會電影《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從天而降。


    ■ 重現演唱會體驗的挑戰

    演唱會電影當然不是 Taylor Swift 靈機一動的發明。

    事實上130年前電影剛剛被發明的時候,許多電影基本上就是直接帶著攝影機去記錄舞台上的演員或舞者的演出片段(或是這些舞台上的片段從劇場帶到攝影棚裡重現)。只是有聲電影還要很多年之後才會被發明出來,因此音樂類的演出未能在電影史的開端就佔有一席之地。

    接下來一百年,無數演唱會電影已在影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差別是它們都沒有《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這麼幸運,能在最完美的時機點降落電影市場。2023年扣除《Barbie 芭比》和《Oppenhaimer 奧本海默》這兩部異常賣座的電影,整個電影市場仍未真正恢復 COVI-19 前的穩定水準。仍處於減產狀態的好萊塢片廠電影,更因為 WGA 美國編劇工會和 SAG-AFTRA 美國演員工會的罷工而使今年第三、第四季進入嚴重的供應不足階段。

    對於這兩三年來始終在破產邊緣的各大電影院來說,這部天外飛來的演唱會電影是一場奇蹟般的及時雨,將過去一年演唱會市場空前的消費熱度借來給缺內容、缺觀眾、缺票房的電影市場應急。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在電影院上映的同一時間,另一部被廣泛認為是最偉大的演唱會電影 《Stop Making Sense 別假正經》正好由美國獨立發行商 A24 重新發行。這兩部相隔近30年的演唱會電影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徵——它們都選擇完整呈現演唱會的舞台實況,而排除了幕後訪談等等其他音樂紀錄片更常見元素。

    《別假正經》的導演 Jonathan Demme 曾解釋到他在一場 Talking Heads 的演唱會上,發現了整個樂團的表演、音樂、舞台、燈光、服裝和團員互動就有如一部劇情片般嚴密完整,簡直只要打開攝影機電源就能立刻變成一部電影。日後會以《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 Demme 因此向樂團提議拍攝一部不插入訪談、忠實記錄舞台上演出的演唱會電影。

    演唱會電影當然沒有 Jonathan Demme 說的打開電源這麼簡單。《別假正經》和《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同樣都拍攝了三場次的演出,確保不同的鏡位能夠拼湊出比現場更加親密的舞台演出實況。而音效部門同樣得分開錄製不同聲部的音軌,以便排除干擾在錄音室混出充滿立體線條的音場。 Demme 一度為了更乾淨的聲音,企圖說服 Talking Heads 到錄音室再唱一次。但樂團認為觀眾的缺席會大大影響他們的表演,因而否決了這個提議。

    和《別假正經》同樣選擇不插入幕後訪談,《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卻又明顯多了一個元素:

    比起《別假正經》,《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更常將鏡頭焦點轉向現場的粉絲和歌手與粉絲的互動橋段。《別假正經》選擇盡可能不拍觀眾席的理由是台下欠缺足夠的燈光,攝影師難以拍出和台上的演出相同品質的片段,無法讓觀眾的畫面自然而然融入成為這部「劇情片」的一部分。而《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選擇拍攝觀眾席的理由則是,整部演唱會電影的動機原本就是服務買不到演唱會票券或是打算重溫(或預習)演唱會實況的粉絲。

    比起 Talking Heads 的演唱會,Taylor Swift 演唱會中的粉絲互動儀式是更難以剝離的元素,因此不可能跳過觀眾席而重現時代巡迴演唱會的體驗。Taylor Swift 甚至在首映會上向粉絲大聲宣示:「你們絕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

    正是因為粉絲才是主角,《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選擇了一條不可能的發行方式。


    ■ 跳過不可能跳過的中間人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最具開創性的要素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它的特殊發行方式。

    美國娛樂產業媒體 Variety 掌握的消息來源指出,Taylor Swift 的團隊早從2年前就開始和好萊塢片廠接觸,討論把時代巡迴演唱會變成一部電影的相關構想。經過長時間的提案和反覆磋商之後,片廠一直沒等到 Taylor Swift 正式拍板定案的回覆,直到演唱會電影準備上映的消息傳出才知道自己不只是被已讀不回,而是直接被踢出群組。

    2年前串流大戰打得正火熱,而且還剛剛發生音樂劇電影《Hamilton 漢密爾頓》登上 Disney+ 成為串流大戰秘密武器的案例。所以串流平台也曾是《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可能的發行選項。然而考量到在絕大多數人的客廳裡觀看《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都不可能真正重現演唱會現場的體驗,因此串流很早就確定出局,不會成為這部演唱會電影的優先發行通路。

    好萊塢片廠隨後也被判出局的理由是,他們提供的發行服務(通常也包含行銷)對 Taylor Swift 來說並不具吸引力。

    Taylor Swift 最後大膽決定跳過傳統發行商,直接找上從來沒有經手過發行業務的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經營者 AMC Entertainment 來負責發行《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AMC 出線的理由是他們自己就是最大的通路,因而可以直接承諾相關映演條件(比如保證上映週數和廳數)。好萊塢片廠在通路端呼風喚雨的談判權力在此變得無毫無價值。

    好萊塢片廠另外一個無用武之地的功夫是行銷。Taylor Swift 顯然非常有把握她的演唱會電影是一個自帶流量的產品,因此像一般的好萊塢電影那樣投入動輒數千萬美元的廣告預算是白白浪費錢。她在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 和 YouTube 有直逼4億的粉絲。這些被稱作 Swifties 的粉絲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行銷資本。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估計約2千萬美元的成本幾乎全用於製作。根據廣告專業媒體 MediaPost 的統計,全片只在美國買了大概190萬美元的電視廣告,相比《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 超級瑪利歐兄弟》的3100萬和《The Flash 閃電俠》的2500萬廣告投放是名副其實的九牛一毛。

    果然該片在真正上映前就在美國市場賣掉了超過1億美元的預售票,確保了電影可以在上映後不花力氣地輕鬆破億。雖然購買預售票的觀眾搶在第一週出門,導致第二週的票房降幅達到63%(略高於一般好萊塢電影的降幅),但加計第二週被《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擠到亞軍的 Apple 發行新片《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花月殺手》,等於創下連續兩週好萊塢片廠在北美票房占比低於50%的歷史記錄。

    該片至此北美票房達到近1.4億美元,是前一個演唱會電影票房霸主《Justin Bieber: Never Say Never 小賈斯汀: 永不說不》的幾近兩倍。Taylor Swift vs Hollywood 的第二回合已幾乎篤定是 Taylor Swift 勝出。

    表面上 Taylor Swift 把本來長期扮演「首輪」角色的電影院變成了一種演唱會內容的「二輪」通路。但在此同時,這部演唱會電影也解放了好萊塢片廠長期壓制的電影院通路,讓他們得以成為一種獨立的平台,協助傳統好萊塢電影以外的內容找到觀眾。

    值得注意是 AMC 並沒有獲得《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的串流發行權。也就是說電影院映演完畢之後, Taylor Swift 將得以再向串流平台兜售這個已在演唱會市場和電影院市場創下兩個票房紀錄的產品。過去三年串流步步進逼傳統電影院通路,將原本被當成三輪、四輪的數位平台上架提升至準首輪的地位。但遇到 Taylor Swift 這樣自帶流量的巨獸,串流也只能乖乖低頭扮演「三輪」通路的角色。


    ■ 電影院體驗的衝撞

    10月14日《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在北美3855家電影院和國際市場4326家電影院正式上映的那一天,整個行業都摩拳擦掌地觀望到底會有哪些觀眾會買單這個特殊的產品。

    綜合多家國際媒體的採訪和現場觀察,該片的觀眾包含了看過演唱會而企圖在電影院重溫體驗的粉絲、因為買不到票而錯過演唱會的粉絲和覺得演唱會門票平均票價高達800美元實在太貴的粉絲。此外,有些不容易進到演唱會現場的特殊族群——兒少、年長者(多數為粉絲的家長)和行動不便的觀眾也佔了一定席次。所以演唱會電影也反過來協助擴張 Taylor Swift 的粉絲人口組成,提供了一個較容易跨過的消費門檻(票價和距離的易得性)讓本來被演唱會排除在外的人也能參與。

    更精確的數據來自娛樂產業媒體 Hollywood Reporter 的分析,發現正式上映的10月14日當天的美國觀眾當中有高達82%是女性,而18到34歲之間的年輕觀眾又以63%的比例成為購票主力。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為了把天文數字的製作和行銷成本賺回來而將目標群眾涵蓋所有可能的人口,《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的目標群眾是一個非常清晰的圖像——年輕女性(並以白人為主)。

    如此清晰的觀眾樣貌,使得這部演唱會電影只需專心服務這一群特定觀眾的具體需求。

    他們的需求是分享。

    不需要等演唱會電影上映,早從今年3月份巡演開始後,大量時代巡迴演唱會的片段就開始湧現 TikTok 等等社交平台。對於老一輩的觀眾來說可能無法理解甚至覺得嚴重冒犯,但對於年輕世代的觀眾來說,拿出手機拍攝和分享演唱會片段早已是演唱會體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數藝人、主辦單位或是場館都曾嘗試圍堵查禁,然而這種尋求證明自己來過、分享和一再重溫人生重要體驗的需求已強大到無可圍堵。

    在演唱會和電影院裡使用手機的文化衝突已是 COVID-19 疫情降溫後的現場體驗新常態。兩個多月前我們才看過兩個身穿粉紅色衣服的阿根廷觀眾於《芭比》映演結束後的散場時刻,在觀眾席走道上扭打。衝突的起火點就是其中一個家長放任小孩在電影院裡使用手機。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不只是把這種文化衝突從演唱會現場延伸到電影院裡頭,更用力衝撞了更多電影院禮儀的紅線。

    8月下旬 Taylor Swift 在 Instagram 上的發文就大力鼓勵粉絲們在電影院跳舞、唱歌、穿時代演唱會服裝並交換友誼手鍊。友誼手鍊源自於 2022 年的〈You’re on Your Own, Kid〉一曲裡頭的歌詞"So make the friendship bracelets"。粉絲因而開始在演唱會現場和其他人交換這些串著自己的名字和喜歡的歌曲曲名的手鍊,並快速成為 參與 Taylor Swift 演唱會必備的裝扮元素。

    Taylor Swift 的企圖因而更加不言而喻。

    她希望這些電影院體驗能夠盡可能複製演唱會體驗——必須擠滿粉絲、必須充滿互動、必須是人生不可磨滅的重要回憶。正是這樣的企圖,使得《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擁有電影史上最獨一無二的時刻表安排——就像真正的演唱會一樣,電影只在多數粉絲都能撥出時間出門參加的週五、六、日這三天映演,而完全不准電影院安排週間場次。只有三兩隻小貓、觀眾都很冷靜的電影院體驗並不是 Taylor Swift 希望你記得的人生回憶。她寧願放棄週間的潛在票房,將粉絲統統驅趕到擁擠的週末。

    當然我們仍然可以從各種媒體報導中找到部分觀眾的抱怨。比如隨興起舞的粉絲堵住了觀眾席走道,或是大聲跟著唱的粉絲完全掩蓋了 Taylor Swift 本人的歌聲。但這些都是重現演唱會現場體驗的必要之惡。

    最有價值的評論來自一個意料之外的電影人。捍衛電影院體驗的最後一個聖杯騎士 Christopher Nolan 本人在一場論壇中評論到《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的意義:

    「這是一件大事,一種新的規格,一種觀看內容、分享故事或是分享體驗的形式。它的價值非常重大。而如果好萊塢片廠不看重這個產品,自然會有其他人看重。」


    ■ 21世紀的星戰時刻

    有電影院老闆將這兩週的電影市場比做是1977年的《Star Wars 星際大戰》電影的歷史重演。

    直到大量觀眾出現在電影院門口排隊買票之前,沒有人(包含 George Lucas 自己)預期星戰電影會熱賣。在此之前,科幻電影被認為是兒童或是 geek 宅男觀眾的次類型。《星際大戰》改寫了這個類型的宿命,也開創了一個新的市場。接下來半世紀,有半個好萊塢的從業人員都會被這股風潮捲進去,前仆後繼地投入複製星戰電影的不可能的任務。最慘烈的故事是1979年 Disney 不惜成本開發一部跟風的科幻電影《Black Hole 黑洞》,導致公司財務出現一個差一點就無法填補的黑洞。幾年後另一部企圖成為星戰的科幻電影《John Carter 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再次創下 Disney 電影的虧損記錄。

    這場好萊塢片廠對於星戰電影的追逐,甚至直到今天都從未結束。而《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則是因為上映前就快速創下預售票的銷售記錄,使得另一場追逐也提前鳴槍起跑。

    歌手 Beyoncé 近日火速宣佈要在電影院發行她自己的演唱會電影《Renaissance: A Film by Beyoncé》,並為了擴大國際市場的機會而加碼在美國和歐洲各辦一場首映會。謠傳 Beyoncé 幾乎依樣畫葫蘆地照抄了 Taylor Swift 模式,連和 AMC 的拆帳比例等合約條款都一字不漏地比照辦理。而這個消息也和《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帶來的效應一樣,立刻引發好萊塢電影的逃難潮。原本預計在同一週上映的 Fox / Disney 電影《The Bikeriders 摩托黑幫》緊急延後檔期。

    另一個立刻跟進的是和 Taylor Swift 一樣擁有廣大年輕粉絲的韓國團體 BTS 防彈少年團。BTS 的演唱會電影《BTS: Yet to Come》才在今年初在全球突破5600萬美元的票房,而近日 Amazon 立刻買下該片的串流版權,將以和電影院上映版本有別的加長版上架串流平台 Amazon Prime Video。

    一家專門發行演唱會電影的美國公司 Fathom Events 對 Hollywood Reporter 說《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上映以來,自他們公司的電話一分鐘都沒停過。有來自唱片公司、經紀公司甚至是藝人本人,希望洽談相關演唱會電影的製作發行事宜。

    連已過世的藝人遺產管理者都希望透過這個產品找到新的市場機會。 Taylor Swift 的年輕女性粉絲原本不是演唱會消費市場的主力。中年樂迷才是演唱會市場貢獻度最高的大宗,而老藝人的演唱會電影很有機會征服這塊未開發的處女地。

    那好萊塢片廠在哪裡?

    仍在忙著解決持續卡關的演員工會談判的好萊塢片廠似乎還來不及反應,甚至還有一點觀望的心態。未具名的好來塢片廠主管對 Hollywood Reporter 的記者發表了或許帶點酸味的評論:

    「讓專業的人來處理(發行)的話,我想這部電影還能夠賺更多錢」他說。

    傳統片廠仍然覺得投入更多行銷預算可以帶來更多觀眾,或者安排更多場次或是更大規模的國際發行。他們覺得依據自己的傳統發行方式,至少可以打破該片目前以白人年輕女性為主力的觀眾人口分布。

    此外在他們眼中《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的特殊訂價也欠缺專業。全票19.89美元是經典專輯的名稱《1989》,而優待票13.13美元則是來自 Taylor Swift 的幸運數字13。這個價格水準是一般好萊塢電影的兩倍,因而在傳統片廠主管普遍覺得訂價過高驅趕了一定數量的觀眾。

    這些評論顯示了好萊塢片廠尚未來得及消化才發生兩個星期的 Taylor Swift 震撼,無法相信這位女藝人單憑一己之力重新改寫了原本由這些歌利亞巨人所制定的遊戲規則。

    歌手幸運數字、經典專輯名稱、友誼手鍊、鼓勵集中在週末擠進電影電影院甚至鼓勵在影廳站起來唱唱跳跳等等規則,都在服務這個故事的真正主角——被稱作 Swifties 的粉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