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
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背景:
這是東坡居士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最後一首詩。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解析:
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的。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復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致後,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並無特別之處。感嘆:“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說中之景。末句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禪意是: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變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