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公視台語台《大港ê台灣》不負責任推薦

raw-image

本來是想找看公視台語台《派對咖孔明》的播放資訊,看完yt預告片後,逛了一下公視台語台的yt,看到《大港ê台灣》的鹿港篇,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一直看下去,把整系列10集看完,真好看,主持人張耀仁雖然是演員出身,不過台語口條還算順暢,不會令我反感,很多年輕藝人或油土伯講的台語都讓我聽了就想哭,張耀仁算是中規中矩,語調樸實,不會刻意去裝出一種台語腔調,而是流露出一種自然的語感,雖然沒有老一輩藝人那種渾然天成的表演語感,很討人喜歡,但就在國語霸權環境長大的年輕人而言,張耀仁的語氣口條才是自然,他對台語的熟悉沒有那一輩人那麼深入到身體骨內部,所以也沒必要像老一輩藝人那樣花俏的講台語,自曝其短,像菜阿嘎那種台語明明不行卻刻意裝腔作勢的台語腔調就讓我聽得很倒彈,一點都不自然。

查了一下,本片有入圍第58屆金鐘獎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不過沒得獎,但也不意外,因為得獎的是陳明章與蕭詩偉主持的《聽!台灣在唱歌》,要打敗這師徒太難吧。

但我覺得《大港ê台灣》真正強的在於節目在行走地方時的歷史視角與在地聲音呈現方式。台灣人文地理的行腳節目看得很多,但大部分偏向某個層面的特寫,如產業的體驗,老師傅的經驗,在地的習俗,較缺乏大的歷史人文脈絡視角,本片結合歷史紀錄片的清楚大脈絡去鋪陳台灣台灣幾個大港口的歷史演變,但呈現在地人文地理細節時,則由在地人主導,主持人比較像是在串場,節目把主題大架構框定好了,細節就讓在地人去展現。節目製作組在節目結構與主軸設定上是主動的,但在血肉細節上的詮釋則是由在地人完成,弱化主持人的功能反而是恰如其份。

不過最值得稱讚的是《大港ê台灣》的主題,台灣作為一個海島,港口不只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而且在台灣歷史上更扮演重要的角色,港口就是瞭解台灣移民史的起點,也是台灣連結世界歷史的節點,找尋台灣海港的歷史等於在呈現台灣的近代史。想出製作這個節目主題真得很厲害,沒有深厚的人文歷史素養是想不到這樣做節目的。

這系列介紹了十個知名港口,最有感是台南內風倒海的舊時港口,以及淡水八里雙港這兩集,大學時常騎車在北門麻豆學甲各景點吃吃喝玩耍,即使出社會回台南偶爾也會租車去那邊走走散散心,而八里跟淡水則是現在騎腳踏車最常行踏的地方,應該節目中我最熟悉的地方,幾年前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從三重騎腳踏車去八里或淡水踅。

不過看起來有要做第二季,希望下一季能做到我的老家東港,雖然現在我只有每年掃墓會回東港,現在最熟的是公墓與亂葬崗複雜的道路,對東港的記憶越來越淡薄,也二十幾年沒去看過燒王船,出社會後還真沒去看過,但東港不只是有黑鮪魚,還有很多其他人文歷史可以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