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打造新北國際藝術基地, 讓傳統用最前衛的方式延續——專訪「當代傳奇」行政總監林秀偉

    新北市定古蹟「板橋放送局板橋放送所」古蹟本體修復工程於2023年8月完工,並徵選出民間機構「財團法人新北市當代傳奇文化藝術基金會」進駐此為新北市古蹟參與OT的首例,「當代傳奇基金會」前身為享譽國際的當代傳奇劇場,也是板橋435藝文特區的進駐團隊之一,已有三十七年歷史他們,將在此進駐十五年,以傳統結合科技創新的經營方式,為新北市的文化扎下更深厚的根基。

    受訪者=林秀偉(當代傳奇行政總監兼製作人).撰文=蕭紫菡 照片提供=當代傳奇藝術基金會(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9期,Cover Story|新北文化新場景

    (攝影=王弼正)

    受訪者簡介: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當代傳奇劇場行政總監。1987年與吳興國共同創立太古踏舞團,多次應邀於國際藝術節之演出。也長期擔任當代傳奇劇場製作人,除創作和編舞外,近年也推展幼兒、兒童、成人舞蹈課程。

    劇場介紹:當代傳奇劇場

    戲曲演員因意識到傳統藝術的優勢不再,開始認真思索如何使傳統戲曲與當代劇場接軌,在藝術總監吳興國的帶領下成立於1986年。創團以來年年應邀赴國外演出,足跡遍及英國倫敦皇家國家劇院、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17國50城。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的創團作《慾望城國》,將傳統京戲的唱、唸、作、打融入西方經典,並以劇場形式呈現,成功地顛覆了東西方傳統舞臺,讓傳統和現代在劇場裡接軌。

    作品多元,除了創新,對於傳承和教育也相當積極,2016年成立興傳奇青年劇場,為孕育下一代人才而展現更活潑、多元跨界、創意自由的發展版圖。

    Q1. 請您談談「當代傳奇劇場」最初承接「板橋放送所」OT 案的契機,以及在營運規劃上的核心思考。

    承接的契機,與我們這些年在國外參與藝術節巡演有很大的關係。這些年,不管是到歐洲、日本或韓國等地,常會感受到當地的藝術發展,都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反觀臺灣,我們的文創園區、夜市、老街都長得差不多,賣的東西也很像。雖然政府已極力在發展文創產業,但總覺得文創的內涵不夠豐厚。

    新北市是一個傳統的城市,相較於其他都會型的城市, 有自己很獨特的魅力。這裡仍保存了很多古蹟,也有如「435藝文特區」這樣的藝文基地。我們認為這裡很適合成為將古蹟優化、結合最新的科技,成為傳統文化再生的沃土。而有三十七年歷史的「當代傳奇劇場」本身就是結合傳統與創新的團隊,我們希望能夠在這裡把這樣的特質發揮出來。

     

    結合歷史底蘊,打造臺灣的國際藝術節

    Q2. 一次就簽下十五年的合約,想必對新北市有不同的情感,請您談談與新北市的淵源。

    我們住在八里,劇團為了排練,長年在臺北市四處流浪; 過去七年,因緣際會進駐「435藝文特區」,這裡已像是我們另一個家,因此對這裡的發展也特別有期許。

     

    Q3. 您曾提到,因參與國外藝術節的豐富經歷,希望園區未來也能成為臺灣的亞維儂及愛丁堡。這部份將如何落實?

    在國外,你常能看到每座橋、或者每棵樹、每棟建築,都有它的故事。表演常就直接在這些戶外空間進行,帶著觀眾用現代的眼光回到歷史現場,重述一段故事。類似這種藝術節的形式,就很適合新北市這個充滿文化痕跡的地方。

    此外,我們也會在歐洲看到有些園區會舉辦主題式的藝術活動。舉例而言,園區可以「佛朗明哥舞」為主題,無論是看的、吃的、喝的、聽的皆以此為元素去發展,就會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藝術活動,更是一個有特色的觀光發展。而新北市或臺灣本身一定有這樣的能力,去做出屬於自己的藝術節。 

    善用科技創新,讓傳統與當代對話

    Q4.「當代傳奇劇場」長年致力於傳承跨文化、跨界戲劇美學,預計將板橋文史脈絡與科技藝術跨域結合。這次板橋放送所共營運四個場館:「板橋放送所本體—傳奇光影沉浸劇場」、「舞蹈劇場」、「親子科藝融合展演館」及「板橋故事屋」。請您談談四個館的特色。

    首先,由車庫改造而成的「板橋故事屋」,能讓民眾在此認識板橋與放送所的歷史。這裡是在1930年代,由臺灣總督府營繕科技師栗山俊一所設計督造,因此,園區一開放,我們就先推出「栗山俊一與臺灣廣播展覽」,呈現板橋放送所及在地歷史脈絡與文化軌跡,民眾同時也能在此體驗廣播互動裝置、唱盤牆、板橋主題圖書及放送所模型等。

    踏進板橋故事屋,可重新認識由臺灣總督府營繕科技師栗山俊一設計督造的板橋放送所歷史。(攝影=王弼正)

    我們也在現場播放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導覽影片,介紹老城風華,同時也呈現幾位新北市傳統藝師群像及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專輯。此外,這裡還特地設有一個草皮區,讓小孩可以在此看書。走進來身心靈都覺得平靜,居民可在此聊天、互動、閱讀外,更可當一個小小直播室。 

    多元內容的舞蹈館,結合科技遊戲的親子館

    「舞蹈館」的設立初衷,與我自己曾身為舞者的背景有關。舞者真的是很辛苦的職業,為了生存,常到處流浪, 四處接課,以維持生計,再去跳不同編舞家的舞。然後, 把少少的錢存下來,自己去創作或表演。生活非常簡單, 所以每個人都很瘦,因為也沒有多少錢可以吃飯。

    我女兒小時候,因為我經常工作到忘了帶她吃飯,她常自己四處找東西吃。有次媒體問她以後有什麼志願,她說:「我想成為一名舞者,但我要開咖啡廳,這樣才不會餓肚子。」(笑)

    這個舞蹈館,同時也包含咖啡廳。舞蹈館本身有實驗劇場兼教室,提供一個如藝文沙龍般的平臺,歡迎舞者來教課、發表作品,邀請不同的藝術家跨域合作。而咖啡廳所有的店員都是舞者,讓舞者不要再在外面流浪,可以在這邊跳舞、教課兼工作。

    「親子館」的部份,裡頭結合了科技藝術及遊戲,讓親子能在闖關遊戲中認識傳統戲曲,未來也將引進更多當代藝術進駐。

    主場館:傳奇光影沉浸劇場

    佔地330坪的傳奇光影沉浸劇場

    在主館場內,可體驗一邊喝茶、享用餐點,一邊看戲的老派人文生活。

    最重要的主場館⸺「傳奇光影沉浸劇場」,本體共330坪,未來每年將分為上下兩季,除了「當代傳奇劇場」每年固定在此上演兩齣定目劇外,也將邀請其他團隊演出。

    主場館內分為兩區,一是「多元區」、一是「沉浸區」。 在多元區中,可以做一些較為靜態的餐會、展覽、小型研討會或表演;而正式的演出則會在「沉浸區」進行。「沉浸區」內設有30部的投影機,四面包覆,能做出相當細膩的光影效果。

    主場館特別之處,也在於把餐飲及表演融合。看表演,也可以同時選擇用餐或品茗。在這充滿自然人文的地方, 更放鬆自在地從生活中感受劇場的魅力。


    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有他的創造性任務

    Q5. 您很強調讓傳統文化用嶄新的面貌繼續活下去, 您認為可行的作法為何?

    傳統要保存很困難,流失卻很快。我們知道新北市有很多厲害的藝師,他們也正在老化中,未來我們希望能讓他們都有機會在這個平臺上被看見。

    我們本來就不是演傳統戲的劇團,而是創新的劇團。我們相信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有他的創造性任務,因為每一個傳統就是前一代人的創造,承接了傳統,要再進行創造,才會形成延續。

    科技時代來臨,我們如何站在這浪頭上去運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埋沒,會決定能否讓傳統被看見。如果能善用科技去創新,就有機會繼續活化傳統,跟當代社會的普世價值持續地溝通。

    Q6. 您覺得讓本土的文化延續下去,還能被世界看見,關鍵是什麼?

    還是來自於你的文化。 到最後,你的情感記憶、表達方式,全部來自你的文化底蘊,是它讓你獨特,那是從歷史脈絡裡累積出來的。比如,臺灣的文化是多元融合的結果,來自日本、中華、閩南、原住民等脈絡,當這麼多背景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力量。它有八家將般的狂野,又有茶道的典雅,有時又很搖滾。所以當代傳奇能做出《搖滾水滸》,因為那股自由及狂放能把歷史及傳統融合,別的地方不一定能做出這種味道。正因地方小,所以容易跨界,也能混搭出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看見自己的文化,並讓它有機會延續下去。

     接下放送所OT 案,投入費用超乎預期

    Q7. 我們知道這裡後續的修繕費用超乎預期,您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

    當初,因有感於我們的劇團總是為了排練場四處流浪,也想為這塊土地做一些事,因而接下了放送所的OT 案。最初以為只有三千萬,我們努力地和企業募款,好不容易完成後,才知道還有各種想像不到的費用。例如,一開始這裡沒有電,要重新挖;路燈壞了,要重新修……修繕費用加一加,愈來愈無法負擔。

    當時,我非常苦惱,也不敢跟吳興國提。直到有一天,他問我為什麼總是看起來愁眉不展,我才告訴他真實情況。那時,他只跟我說了一句:「那就把我們的房子拿去抵押吧!」

    那一刻,我除了非常感謝他,也第一次感到些許後悔。他到了這個年紀,該是可以好好休息的時候,卻為了這個理想,毫不猶豫把房子抵押下去。我們想給劇團的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也想給這片土地的一個不同的舞臺。為此,未來除了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及民間團體能夠提供更多協助外,也會盡力把此地的價值發揮到最好。 

    Q8. 未來十五年,您對此地的經營願景為何?

    就短期而言,我們希望每個場館都能建構起更豐厚的內容,讓未來這裡可以舉辦「一日遊」的活動。例如:在舞蹈館上完課程,再去參加讀書會或藝文沙龍;接著去親子館體驗活動後,晚上再去主場館看一齣戲……

    就長期而言,就是「扎根」、「發展」與「國際交流」。目前我們還在做扎根的動作,還有很多工程需要完成,也需要募款。兩年後,開始有一些新的作品進來,也能吸引更多本土藝術家一起創作及展現,並在假日舉辦市集,帶進人潮。再三年後,我們內容夠多,就可以開始進行國際交流,讓這裡也能舉辦國際藝術節,跟國外團隊簽約合作,讓來自各國的人,都能感受到臺灣文化藝術的美好。

    面對科技發達的時代,尤其疫情過後,人類的活動量愈來愈低,我們似乎愈來愈不需要彼此、靠著螢幕就能存活。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有一個地方,讓大家一起活動與接觸,在精神上可以被滋潤,感到滿足與愛。這裡有很棒的樹、草地,已是一處沃土,未來希望它能成為一個天堂樂園,讓大家進來放鬆、感受藝術的美好,感受人跟人之間更深刻的關係。

    藝術對我而言,最終的目的就是服務。從事藝術工作多年,如果能把藝術帶給我們生命的幸福感繼續傳遞給大家,回饋給這塊土地,我想,我們都不會有太多遺憾。 


    《新北市文化》季刊 49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新北市文化》季刊線上版。 本刊從1984年6月創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