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台灣宗教哲學方法論思維━ 7. 宗教經驗之總總

        哲學理性,具有邏輯社會科學力,可以對信仰實體據以批判其不可證性,從而獨斷地解讀宗教信仰為迷信。然而,宗教信仰的本質,超越性直觀,無需任何理由,超驗地,便「光照」般神聖性覺識,從而被批判為不可證的迷信。

        非獨理性哲學,也非獨信仰宗教,宗教哲學家,展現了的一條路徑,是人類歷史文明中,顯現出了宗教哲學方法論,是對於理性和信仰的折衝路徑,使得理性獨斷和信仰迷信得以對話,進而使得信仰理性得以趨近被認可。以此,最符應孔子,特重內在德行的哲學理性之宗教情懷,足以作為宗教教育價值的中庸之道。

        孔子,教育天道,指導人道。形上一貫之道,作為貫通人性本源,人道遵守天道,是人性對於生命本源的回歸。孔子內在超越性的體證,是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老子的另一面說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純哲學,人順應天地自然之道。對於孔子,則是生命中,同時,存在自然之天的法則遵循,也存在祕思體證了天道的不可或違,顯露了宗教情懷,超越了人理性所能受教的認識能力,可被教育者卻是鳳毛麟角,僅能意會者,則承如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宗教經驗,從最早的薩滿現象,延續在文明裡,仍然有一段廓清迷信的進化史必須邁進。在中國商朝,最足以展現「無事不卜」的迷信,缺乏了生活的理性,從而孔子欲去宗教迷信,將天道予以教育哲學化,以屏除迷信而存續對天地內禱的形上德行宗教情懷,卻不可得而聞。致使,在教育中,避免展現非理性的直觀信仰,卻反而蒙上孔子無信仰的誤解。而是,孔子將信仰哲理化,導正內存的德行,配義與道的生存價值,實踐融入教育著作潛移默化,故《史書》稱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贊周易」,又孔子更讀《易經》而「韋編三絕」作十翼為傳。

        《宗教經驗之種種》一書暢銷世界,由宗教心理學大師從「心裡」的角度,多元詮釋宗教的面相,試圖讓人有一圓宗教如何的認識。宗教心理學,微觀個人經驗,在圍繞宗教認識上,若能,更以宏觀的台灣諸多民間宗教現象,作為多元角度的思辯,那麼,這種宏觀現象集微觀的種種宗教經驗,將朝向更圓融的思辯。

        微觀的宗教心理學經驗,不足以具足作為宗教哲學方法論的滿全詮釋,而台灣世界多元的宗教採借現象,展現了宏觀的宗教集體現象的對話具足,以作為宗教哲學現象學方法論的思辯對象。

        那麼,台灣的集體民間宗教現象,是一門信仰文明的發展史,經過歷史的去蕪存菁,留下了符應貼近台灣人民的信仰理性,汲取最具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雖然,不代表具有百分之百的正確信仰之道,但其中,信仰理性,卻也指出了其進化論的路徑了。

     

    參考書目:

    1.           清˙阮元校刻(2009)。《十三經注疏》。台北市:中華。

    2.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1981)。《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市:華正。

    3.           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

    4.           鄭志明(1996)。《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市:台灣宗教文化工作室。

    5.           傅偉勳(2021)。《西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

    6.           聖奧古斯丁著,徐玉芹譯(1985)。《懺悔錄》,台北:志文。

    7.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蔡怡佳、劉宏信譯( 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市:立緒。

    8.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Author : email:tdoste23@gmail.com  ,  line:tdoste23  ,  宗教碩士、哲學博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先天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